曼斯菲尔德小说的海洋意象与女性意识

2018-05-26 06:55宋宁宁李奇志
文学教育 2018年5期
关键词:女性意识

宋宁宁 李奇志

内容摘要:海洋不仅是曼斯菲尔德观照生活的意象,更是她作为一名女性作家书写女性意识的场地。曼斯菲尔德将海洋意象与女性形象联系在一起,表现女性的生活处境,展示女性的性格特征,审视女性的心理情感,表达女性的生命体验,对女性意识的表达进行多样性的尝试。

关键词:曼斯菲尔德小说 海洋意象 女性意识

曼斯菲尔德出生在位于南太平洋上的美麗岛国新西兰,濒海的生活环境使曼斯菲尔德从小就与海洋结下了不解之缘。十几岁时离开家乡远赴英国牛津皇后学院学习,从此开始了漂泊的生涯。她曾旅居新西兰,英国,法国,德国,短暂的一生似乎一直都在海上航行中度过。海洋对于曼斯菲尔德来说,意味着自由与抗争,也代表着孤独与幻灭。海洋不仅是曼斯菲尔德观照生活的意象,更是她作为一名女性作家书写女性意识的场地。就像她曾在小说中写道的那样:“一艘漆黑的大轮船冒出一缕长长的烟雾,正在开出海去……再见吧小岛,再见!”[1]这是曼斯菲尔德与束缚女性自由的传统决裂时发出的呐喊,是她在为女性扬起自由生活的风帆。

曼斯菲尔德将海洋意象与女性形象结合,表现女性的生活处境,展示女性的性格特征,审视女性的心理情感,表达女性的生命体验,对女性意识的表达进行了多样的尝试。本文以曼斯菲尔德小说中出现的海洋意象为例,解读曼斯菲尔德是如何通过海洋意象来抒写女性意识的。

一望无际的海洋多么美丽,那起伏的波浪,磅礴的气势呈现出奔放不羁的美。于曼斯菲尔德而言,真正让她铭记的正是大海身上所凝聚的这种挣脱束缚、追求自由的精神。所以,在她的小说中,经常会呈现女性在大海中所体悟到的这种对自由的发自内心的渴求和向往,可以说,大海于她小说的女性而言是自由独立精神的见证与象征。《小扣子被拐记》中的大海象征着自由,象征着着毛利人无忧无虑的快乐生活。小说描述了两位毛利安女人拐出了一个中产阶级的小孩——小扣子的故事。小扣子不但没有感觉到任何恐慌,反倒觉得和她们在一起生活地非常开心,小扣子和无拘无束的毛利安人快乐的生活在一起,享受着这片蔚蓝的大海以及大自然的一切美好,这是他之前从未享受到的自由生活啊。毛利安人带着小扣子在海边游泳,挖贝壳。小扣子第一次体验到这本该属于他的无虑的孩童生活,是这次被拐才让小扣子从以往古板无聊的生活中解放出来。这种生活是小扣子之前从没想象到的。海洋、大自然是毛利安人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扣子无拘无束生活的象征,是作家曼斯菲尔德内心向往自由的真实写照。

小说《起风了》描述的是女孩马蒂尔德在狂风大作的一天的感受。小说透过马蒂尔德的视角,展示了她对这狂风呼啸和“万物都变丑了”的秋天的厌恶以及对家庭束缚的不满[1](p.81)。母亲看不惯她的帽子和头发,要求她换下来再出门,马蒂尔德没听母亲的话便匆匆跑出去上钢琴课了。下课后外面的风依然很大,马蒂尔德回到家一人呆在屋子里感觉憋闷极了,刚好此时弟弟邀她一起去海滨散步。到了海边,两人看见“在防波堤后面,海平面升得很高”,“海面升得高的连浪花也溅不起来了,只是轰然撞到这堵石堤上,把湿淋淋、杂草丛生的石阶也给吞了”[1](p.84)。面对着奔腾的大海,马蒂尔德的心情也变好了,弟弟忽高忽低的话音让她觉得“很逗”,“刚好与这样的天气很适合”[1](p.84)。通过描绘大风天气中的海滨景色,曼斯菲尔德把小女孩马蒂尔德渴望摆脱家庭束缚,向往自由自在生活的愿望展现在了读者的面前。

海洋又是变幻莫测的,它的辽阔无边,它的深邃幽暗,它的狂风暴雨,它的自由任性,都在诉说着人的孤独与思念。小说《六年之后》中的海洋意象有力地烘托了一位深受丧子之痛的母亲的情感。这里的海已然是承载着一位母亲对已逝儿子怀念的海,孤独的海。这位母亲厌恶到甲板上去,只想在温暖的船舱中待着[2](p.378)。眼前的海不再是温柔美丽的样子,这海风让人感觉“寒冷刺痛”,这里的海水没有了颜色,且“被笼罩在斜雨之中”[2](p.380)。漂泊飞翔在海上风雨中的海鸥更为可怜,它们“看上去孤单而寒冷”[2](p.380)。看着海上的一切,这位母亲难掩孤独思念之情:“这里是多么孤独啊!……除了海浪、这些鸟,和下着的雨,什么都没有”[2](p.380)。母亲的孤独和思念,凭借着海天一色的环境出现了幻觉:“她仿佛看到一个身影出现在海天之间;这身影渴望的望着他们,并只对她喊了一声”[2](p.380)。这位母亲分明听到喊着“妈妈!”[2](p.380)。随后她与儿子开始对话,这对话是这位母亲太过思念儿子而“臆想的产物”,也可能是她梦中出现过的场景,但这些都表明六年以来她对儿子的思念从未停止过。[3]在这里,海洋意象是海市蜃楼样变换:海风是寒冷刺痛的,海浪是吞噬的,海鸟是孤寂的,伴随着苦雨,所有这些意象诉说着母亲的思念之孤,思念之苦,然后,这孤苦反过来借着海天的幕景升华出母子相见的美好,两相映衬,曼斯菲尔德以景言情,以象寓意的艺术敏感跃然纸上。

小说《在海湾》的第七部分也借助海意象描写了一位同样心怀丧子之痛的母亲。她的儿子在澳大利亚的矿上因中暑而死。强忍着对儿子的思念,面对着这里的海,这位母亲愈发感到孤单:“潮水已退,海滩上空无一人;温暖的海水懒洋洋地荡漾着。日光下射,火热地照射在细沙上面,炙烤着那些灰色的、蓝色的、黑色的和带白纹的鹅石”[1](p180)。作者用阳光暴晒的海面反衬这位老母亲寒冷的内心,突出反映老母亲丧子之痛。老太太两眼眺望着寂静的海,寂静的有点恐怖,她“盯住一个地方回忆着之前的时光”,她思念着已逝的儿子,发出阵阵叹息[1](p.181)。她感伤时间的流逝,却又无可奈何,沉浸在一种无法挽回的丧子之痛中。这里慵懒的海意象寄托了母亲对儿子的思念及对人生的理解:“那是已逝的岁月,还要用女人的眼光去回顾。这让她难过吗?不,人生原本就是如此”[1](p.181)。

女性的神秘与幻灭感,也是曼斯菲尔德经由海洋意象经常表达的。正如王烨(2006:48)所说:“曼斯菲尔德用大海这一直呈意象,将感官印象与情绪状态有机联系地联系在一起了,使感官捕捉到的意象,都直接展示特定的心理活动,一片风景就是一种心理状态。”[4]

在《蜜月》中曼斯菲尔德借助海洋意象将一对新婚夫妇完全不同的心理与性格特点着力进行了的对比,反映出这对夫妇之间根本不了解对方的实情。在小说开头,妻子范妮和新婚丈夫乔治来到海滩观赏海景享受海风,“温柔的海风从广阔的海面上徐徐吹来。他们眺望着波光粼粼的海水,海风吹拂着乔治,也似乎总围着范妮转圈。这时范妮感到犹如在梦里一样……”范妮置身其中享受着二人世界的甜蜜,于是感觉一切都是那么奇妙美好。可在这时乔治却突然叫嚷着明天要去海边游泳,范妮的心立马“一沉”,此刻温柔的海洋突然立刻变得可怕了起来:“很多年前范妮就听说地中海十分可怕,简直是个死亡的陷阱。“它波涛滚滚地横在他们面前,光滑的白爪子抓住岩石,又缩了回去。”[2](p.326)此处,曼斯菲尔德通过描写乔治和范妮各自眼中不同的海洋意象,对比两人不同的内心状态与性格特点,因为对海洋想法正是他们各自内心世界的外现,在此处作者正是为了突出表现范妮谨小慎微、多忧多虑的性格特点。

接着两人听到一位过气老歌手的歌声范妮悲伤起来,她“远远地望着美丽的大海”开始怀疑:“她和乔治有权利在这里如此快乐吗?”[2](p.330)这时的大海还是那样美丽,可范妮却看出了这片海深埋着的悲伤。然而乔治却与范妮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那个可怜巴巴的老家伙的嗓音确实有些滑稽,可它却使人领悟到,对他和范妮来说,一切都才刚刚开始,这是多么了不起啊”[2](p.330)。到这里曼斯菲尔德将乔治大大咧咧的态度与范妮的敏感悲观的心理做出了清晰的对比。在乔治眼里,海水是如此“明亮、栩栩如生”,“他张开嘴,仿佛就要把它喝下去似的”[2](p.330)。他感叹道:“多好啊!再没有比大海更使人感到心旷神怡的了”[2](p.330)。由于两人巨大的性格差异,范妮时常感到不安,时常又会怀疑乔治是否真正的了解自己:“现在你真正了解我吗?我是说真正、真正的了解我?”[2](p.329)对于范妮的问题,乔治不知该如何回答:“他真有些受不住了。了解他的范妮?他脸上堆满了稚气的笑”[2](p.329)。两性间的相互了解才是把握婚姻幸福的关键。可范妮和乔治两人之间的距离就如横在两人面前的这篇海般一望无际,两人对于对方也犹如大海那样神秘莫测。乔治与范妮之间的爱情也能是海中倒影,稍纵即逝。这片横在两人之间的海洋象征着阻隔着两个心灵的鸿沟,此次蜜月之行是他们婚姻的开始,也暗示着两人婚姻的即将结束。

曼斯菲尔德的海洋小说吸取了电影的拍摄技巧和剪辑手法,利用视距的伸缩、视角的转换及感官的体验,对景物进行全方位的写真。正如曼斯菲尔德曾说:“我是一架照相机——一架自行选景的照相机,而我的选择取决于我对人生的态度。”[2](曼斯菲尔德,2006:前言:7)作者仿佛举着相机,在海洋上拍摄着不同的景色,也拍摄着一位位女性的生活与命运。女性是她作品中的主角,有天真无邪的小女孩,涉世未深的少女,养尊处优但却缺乏安全感的妻子,深受丧子之痛折磨的母亲和孤独寂寞的老妇人等。这些小说充分体现了曼斯菲尔德对社会中女性命运的关注,显示出曼斯菲尔德对女性内心体验的透彻了解以及她的女性主义思想的深入发展。在曼斯菲尔德的海洋小说中,女性角色已不是男性角色的影子。她们的情感,诉求和智慧在小说中得到全面的释放和逬发,她们像男性一样,在个体的意义上追求生命中各种欲望的满足,女性精神得到高度展现。曼斯菲尔德在对女性人物的塑造和描写中裹挟着关于生命、时间、痛苦、希望、死亡等人生问题的思考,表现出对人类的命运和未来的关注。

注 释

[1]陈廷良,郑启吟译.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选[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

[2]曼斯菲爾德.园会[M].文洁若,等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蒋虹.凯瑟琳·曼斯菲尔德作品中的矛盾身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4]王烨.曼斯菲尔德作品中的印象主义手法[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6:(1)47-51.

(作者介绍:宋宁宁,武汉轻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李奇志,本文通讯作者,武汉轻工大学教授)

猜你喜欢
女性意识
中国现代文学女作家作品中女性形象及其意识的塑造探究
从《简·爱》中的男主人公形象看女性意识隐现
关于美狄亚身上存在矛盾的解读
意识的觉醒形象的抗争
掩隐于革命与爱情冲突中的女性意识:重读《红豆》
《红楼梦》宝黛诗词与女性意识研究
从女性主义视角比较研究《名利场》两个汉译本中女性意识的体现
论《致橡树》中女性独立意识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