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日》中的『桃符』

2018-05-28 03:03林鑫
对联 2018年2期
关键词:桃符门神春联

●林鑫

(610400 四川省成都市金堂县赵镇下横街公园小区)

北宋王安石的诗《元日》流传很广: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首诗通过描写新年元日的热闹,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执政变法,富民强国的思想。『元日』即是农历正月初一,『一岁除』指一年已经过去,『屠苏』是用屠苏草浸泡的酒, 据说它有驱邪避瘟的作用。 这里着重谈谈最后一句『总把新桃换旧符』中的『桃符』。 『新桃』省略了『符』字,『旧符』省略了『桃』字,拆开使用,这是每句限制字数的缘故。一些语文老师将桃符翻译成门神; 另有老师翻译为春联; 有的老师在单独解释桃符时就译作门神,在翻译整首诗时就译作春联;当然也有直译作桃木板的。 这里的桃符到底作何理解,我们必须搞清楚桃符发展演变的过程。

桃符用桃木制作, 古人认为桃木具有驱邪御鬼的功能。 先秦文献如《礼记· 檀弓》就说:『君临臣丧,经巫祝桃茢执戈。』《山海经》记载: 『东海之中度朔山,山上有大桃,屈蟠三千里,东北间,百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读作申舒),一曰郁垒(读作郁律),主领百鬼。恶害之鬼,执以苇索以食虎。黄帝乃立大桃人于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苇索以御鬼。』东汉《风俗通· 祀典》也有类似的记载:『上古之时,有神荼与郁垒兄弟二人,…… 于是,县官常以腊除夕饰桃人,垂苇茭,画虎于门。 皆追效于前事也。 』这里的『桃人』是依据神荼和郁垒的形象,或用桃枝编扎,或用桃木雕刻成人形,并未做成板状符的形式。之后人们感到编扎和雕刻太费时, 便将桃木削成长方形的木板,上面画神荼和郁垒图像。然后挂或钉在门上,用它来镇鬼驱邪。桃符从实物到图像,这一演变,使之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门神。除了神荼和郁垒外,汉代还有以成庆(一古代勇士)为门神的,唐代以钟馗、秦叔宝、尉迟敬德为门神。 再之后,岳飞, 以天官为首的祈福文官门神也相继出现。

至于『桃符』一词,据现有资料,最早见于南朝梁宗懔的《荆楚岁时记· 绘门神》:『梁有天下,…… 帖画鸡户上,悬苇索于其上,插桃符其傍,百鬼畏之。 按魏议郎董勋云:﹁今正腊旦,门前作烟火、桃神、绞索、松柏,杀鸡著门户,遂疫礼也。 ﹂』说明贴画鸡、挂土鸡、插桃符、绘门神已相沿成俗。

除了挂门神外, 从汉代开始还有人将画神荼、郁垒像改为在桃符板上书写『神荼、郁垒』的名字,这便是文字桃符。 文字桃符一产生, 由于语言文字表达思想的灵活性和丰富性, 越来越多表示吉祥的语言写到了桃符上。 如『元亨利贞』,『灭祸降福』、『有令在此、诸恶远避』之类的话。 到了五代,出现了我国最早的春联。宋太祖乾德二年, 后蜀皇帝孟昶于除夕令学士幸寅逊题桃符,孟昶对学士所题之词不满意,便挥毫书写

新年纳余庆;

嘉节号长春。

这即被认为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副春联。只不过当时『春联』这个词语还没有出现。春联的诞生,是民俗与文学有机结合的产物。

宋代社会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商业,手工业较以前有了进步。城市繁荣,文化丰富, 许多吸引人的民间传统得到了传播和展。 在唐代末期发明了雕版印刷术的基础发上,此时雕版印刷术和造纸术有了进步,为年画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门神文化在宋代已趋于成熟, 而对联在宋代还是处于发展时期, 宋代对联发展的第一个表现就是春联的进一步推广和普及。 反映北宋风俗的《皇朝岁时杂记》中说: 『桃符之制,以薄木长二、三尺,大四、五寸,上画神像、狻猊、白泽之属。下书左郁垒右神荼,或写春词、或书祝祷之语。 岁旦则更之。 』北宋高承的《事物纪原· 桃板》讲到了度朔山传说后写道: 『故今世画神像于板上犹于其下书﹁右郁垒,左神荼﹂,元日以置门户间也。 』

桃符上书写的『神荼』、『郁垒』几个字肯定不能算是春联。而春词、祝祷之语大多数是对偶句, 可以看作是春联。 由此可见, 当时的情况是春联和门神并没有彻底分成两部分。一种情形是,左右两块桃板上既有神像,神像下面又有春词或祝祷之语。也就是门神和春联共存于桃板上。 宋代赵庚夫《除夕即事诗》中『桃符诗句好,恐动往来人』当指有春联的桃符。 另一种情形就是只有门神,而没有『春词』、『祝祷之语』,即没有春联。 但肯定不可能存在只有春联而没有门神的桃符。明乎此,我们就可想象当时桃符大概的模样。

我们再回到《元日》一诗上来谈。从这首诗看到宋人过春节的场面, 知道了家家户户摘下两块旧桃符,换上两块新桃符。但这些桃符上具体是什么情况, 我们搞不清楚。 可能有些人家换上的桃符上又有门神又有春联, 有些人家桃符上则只有门神没有春联。 但不可能某家人门上的桃板上就只有一副春联或一句迎春吉祥的话而没有任何门神。

那门神和春联到底是什么时候才彻底分离的呢?最迟应该是明代初期。明清两代是中国对联发展史上的繁荣期, 同时是中国木刻版画史上的繁荣期。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纸张运用日益增多,在纸上书写具有简易的特点。而汉民族又爱好红色,红色表示红火喜庆。 所以老百姓就把在桃符上题写吉祥文字改在了红纸上。材料的改变,使春联脱离了桃符旧制, 成为独立于桃符以外的一种装饰品。 清代《元明事类钞· 春联》、《通俗编· 时序· 春联》也对『春联』这一名称产生的时间进行了考察, 认为就是在以红纸代替桃木板的明代初期。 明代过节在门户上张贴门神画也十分普遍,门神越来越失去了他们原来的神性而走进平凡的人间。 我们可以从一些地方史和文学作品中看到当时人们过春节的盛况。 如明万历十五年刻本《绍兴府志》载: 『(腊月)二十四…… 自是,人家各拂尘,换桃符、门神、春胜、春帖,悬祖先像,并贴钟馗图。 』 这些记述说明桃符、春帖和门神已经不是一回事了。 《西游记》第二十四回《万寿山大仙留故友,五庄观行者窃人参》中唐僧师徒在万寿山五庄观二门上看到有一对春联:

长生不老神仙府;

与天同寿道人家。

小说中明确地写到『春联』二字。小说家在创作小说时肯定是受所处时代环境的影响,这也说明明代人们已使用『春联』这个词语了。

总之,门神和春联都起源于桃符,三者从最初的一体到后来的演变分化以及在民间的广泛运用,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进程和古人思想的变化, 是中国几千年民俗文化的重要事象,而《元日》这首诗则生动地描绘了一种民俗事象。

猜你喜欢
桃符门神春联
梅县区客家门神画展
你家春联贴对了吗?
门神想吃立夏饭
元日
新年快乐
元日
桃符的传说
门神年画展
桃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