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脉灸联合三伏贴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痞临床疗效观察

2018-06-06 03:11温蕊瑜
健康必读·下旬刊 2018年3期
关键词:临床疗效

温蕊瑜

【摘要】目的:将督脉灸联合三伏贴治疗实行于脾胃虚寒型胃痞患者中,观察及分析临床疗效。方法:2016年7月至2017年8月,本院所纳入治疗及分析研究的60例脾胃虚寒型胃痞患者,参照随机法实行分组,附桂理中丸治疗方法在对照组30例患者中采用,督脉灸联合三伏贴治疗方法在治疗组30例患者中采用,参比2组治疗有效合计率、半年随访优良总计率。结果: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有效,合计率、半年随访优良总计率对比对照组计算值,P<0.05,呈现统计学数据间对比意义。结论:脾胃虚寒型胃痞患者采用督脉灸联合三伏贴治疗方法展示较优临床疗效,简便易于操作,符合中医“治未病”理念,值得大力推广。

【关键词】督脉灸;三伏贴;脾胃虚寒型胃痞;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 R244. 962. 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2-3783(2018)03-03-194-01

中国医学早在千百年前就提倡“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疗法,是世界上最早的预防医学,“冬病夏治”的“督脉灸、三伏贴”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方法。督脉灸又称长蛇灸,“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一身之阳气,通过利用全年中阳气最盛的三伏天,人体内阳气也相对充沛的时机,腠理疏松,气血畅通,药性易于深达脏腑,乘其势而治疗,温煦背部督脉,可达鼓动气血,强壮真元,祛邪扶正,调和阴阳之效,再联合温经散寒、补虚助阳的三伏贴,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自然疗法。

2016年6月至2017年8月本院所纳入治疗及分析研究的60例脾胃虚寒型胃痞患者用作本文实验资料,分析及研究将督脉灸联合三伏贴治疗实行于脾胃虚寒型胃痞患者中的临床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2016年6月至2017年8月本院所纳入治疗及分析研究的60例脾胃虚寒型胃痞患者当作本文实验探析资料,依据随机法实行分组,对照组共有30例患者入组,男:女是12:18,年龄最高59岁最低24岁,年龄平均值是(45.02±4.39)岁;治疗组共有30例患者入组,男:女是13:17,年龄最高57岁最低23岁,年龄平均值是(45.03±4.37)岁。对比及研究对照组以及治疗组脾胃虚寒型胃痞患者基线资料,P>0.05,数据差异不具有。

纳入标准:属于脾胃虚寒型的胃痞患者;对本研究中采用的中药及艾灸不过敏的患者。

排除标准:合并存在出血的患者;存在皮膚病的患者;需要实行艾灸以及中药穴位所贴敷的皮肤部位存在破损的患者。

1.2方法桂附理中丸(云南腾冲制药厂,批号:1706120)治疗方法用于对照组脾胃虚寒型胃痞患者,每天饭后服用2次,每次服用1丸,实行3个月治疗。督脉灸联合三伏贴治疗方法用于治疗组脾胃虚寒型胃痞患者,将督灸粉敷于患者的脊柱后面,采取艾绒施灸,每3天1次,每次持续15min;取延胡索15克、白芥子15克、吴茱萸15克、细辛15克加入医用甘油制成三伏贴药饼,于患者的神阙穴、中脘穴、天枢穴、关元、气海、足三里穴(两侧)、脾俞穴(两侧)、胃俞穴(两侧)、腰阳关、命门将三伏贴药饼采取6cm x 6cm的三伏贴相关胶布于穴位上面实行固定,每伏天任意选取持续的3天,每天治疗1次,1次贴敷3小时,实行3个月治疗。

1.3中医症候积分标准将患者症状区分成轻度、中度、重度,将主症(包含存在隐隐胃痛、喜热及喜按、空腹时病症严重、进食后病症得以缓解、进食后存在腹胀)依据症状从轻到重记成2分、4分、6分,次症(包含乏力而倦怠、懒言及神疲、肢冷而畏寒、大便呈现溏薄)依据症状从轻到重记成1分、2分、3分,不存在症状记成0分。

1.4指标观察(1)计算对照组及治疗组脾胃虚寒型胃痞患者患者的治疗有效合计率,疗效指数是治疗之前的积分数值减去治疗之后的积分数值与治疗之前的积分数值之比,治愈:患者的相关症状及体征都基本消除或完全消除,疗效指数在95%以上;显效:患者的相关症状及体征都得以显著缓解,疗效指数处于70%-95%;有效:患者的相关症状及体征都得以明显缓解,疗效指数处于30%-70%;无效:患者的相关症状及体征都没有得以缓解,疗效指数在30%以下。(2)计算对照组及治疗组脾胃虚寒型胃痞患者患者的半年随访优良总计率,优:半年随访发现,患者的主症及次症均得以消除;良:半年随访发现,患者的主症基本消除,尚存在次症;无效:半年随访发现,患者的主症及次症均存在。

1.5统计学分析60例脾胃虚寒型胃痞患者患者数据输入统计学软件(SPSS 21.0)检验,治疗有效合计率、半年随访优良总计率用例数(n)或率(%)表示,行卡方检验,P<0.05,存在统计学分析意义。

2结果

2.1比较及计算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合计率治疗组脾胃虚寒型胃痞患者的治疗有效合计率比较于对照组脾胃虚寒型胃痞患者患者计算值,P<0.05,明确形成统计学数据间对比意义。

2.2比较及计算两组患者半年随访优良总计率治疗组脾胃虚寒型胃痞患者的半年随访优良总计率比较于对照组脾胃虚寒型胃痞患者患者计算值,P<0.05,明确形成统计学数据间对比意义。

3讨论

胃痞主因感受外邪、内伤饮食、情志失调等引起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职而发生,正如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诸否候》所云:“诸否者,营卫不和,阴阳隔绝,脏腑否塞而不宣,腹内气结胀满,闭塞不通”。脾胃虚寒型胃痞为比较常见的脾胃病相关病症,患者多存在胃脘之痞满或是隐痛症状,冷时严重,温时轻缓等[1]。督脉灸治疗、三伏贴治疗都属于非药物传统疗法。督脉是阳脉之海,其循行在人体的整个脊柱上,督脉灸依据灸火之温热和艾之行气及活血作用,实行温中而散寒、抵抗病邪入侵[2-3]。三伏贴治疗可刺激并调节相关穴位,促使对药物充分吸收,获得补气而健脾、温阳及止痛等功效[4-5]。我们结合全年中阳气最盛的三伏天,人体内阳气也相对充沛的时机,选取最具有代表性的“冬病夏治”之“督脉灸、三伏贴”鼓动气血、强壮真元、温经散寒、补益脾阳,助中焦运化之力,气机调畅,清阳得以上升,浊阴得以下降,阴平阳秘,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自然疗法,故在脾胃虚寒型胃痞患者中采取督脉灸联合三伏贴治疗方法体现出较优的临床疗效。

同时,我们提倡“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已病早治”的中医“治未病”核心理念,其理念起源于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黄帝内经》,该书《素问·四气调神论》中记载:“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体现了我国古代医学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医学观点。“治未病”就是预先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可以理解为三个方面,即未病先防,即病防变,病后防复。它要求人们在平时就要防病,有了小病就要注意阻止其酿成大患,在病变来临之际要防止其进一步恶化,这样才能掌握健康的主动权。而现今,“未病”和“已病”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通过现代医学的诊断手段,会检查出很多所谓“未病”人的“已病”现状。这就警示我们一定要树立“治未病”的思想,及时调理身体偏颇状态,才能提高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刘朝霞,李文婷.谢晶日教授治疗胃痞的经验浅谈[J].中医药信息,2017,34(2):46-49.

[2]杜旭勤,石立鹏,李新华等.李新华教授运用泻心越鞠汤治疗胃痞经验[J].中医临床研究,2017,9(14):57-59.

[3]张爱娟,邝卫红,张铮铮等.许鑫梅教授治疗胃痞经验[J].中医杂志,2015,56(11):912-915

[4]郭东明,郭亚荣.中西医结合治疗胃痞病脾胃湿热型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4(z1):172-173.

[5]冯玉华,段富津,毕珺辉等.国医大师段富津教授治疗“胃痞”之验案[J].中医药信息,2017,34(1):25-26.

猜你喜欢
临床疗效
CRRT在重症胰腺炎中的应用及护理
核苷类药物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的效果研究
黄葵胶囊联合缬沙坦治疗糖尿病肾病临床疗效
探讨氯吡格雷预防冠心病介入治疗心血管的临床疗效
131碘治疗甲亢患者的后期随访效果分析
枸橼酸咖啡因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临床分析
微创手术治疗胃溃疡42例临床分析
研究腹腔镜在早期卵巢癌分期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早期应用前列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