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果法教育对儿童知情意发展的意义

2018-06-07 09:38解云蓓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8年9期
关键词:意义儿童

解云蓓

摘 要 幼儿如同一张白纸,我们要怎样引导,让他们在其人生画卷上涂画的每一笔都恰到好处呢?当前,全面发展的思想观念已深入人心,知、情、意三个方面协同发展的理念也为家庭、学校等认可接受。我们都知道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对一件事情足够重视并不一定意味着我们就能做到并取满意的效果,找对方法是关键。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2~7岁的孩子处于前运算阶段,对所有事物的认知都来自于自己的直接经验。照此规律,教育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后果法不失为好方法。后果教育法指的就是利用儿童行为可能已经产生的后果对儿童进行教育。在生活中采用后果法有助于培养儿童的独立选择能力,通感移情能力以及自我管理的能力,这三种能力的养成将是孩子一生最珍贵的财富,意义深远。

关键词 儿童 后果教育法 意义

0引言

后果教育法指的就是利用儿童行为已经或可能产生的后果对儿童进行教育。这一概念最早由卢梭提出,他提倡对儿童的教育最好使用自然后果法。他对于自然后果法的定义就是:通过儿童自己行为已经产生的后果来教育儿童。例如:儿童打破玻璃怎么办?在卢梭看来,对打破玻璃的儿童的教育方法不是单纯的说教或者严厉的体罚,而是让自然做主,通过儿童打破玻璃的后果来教育儿童。具体实施办法就是,让儿童呆在他打破玻璃的房间里,让他自己去感受没有玻璃会有多冷,甚至患上感冒。自此,儿童吃了自己行为的苦果,深刻明白不可以打破窗户。通过以上的阐述我们也可以发现,自然后果教育法有其试用的范围,并不是所有的情况都适合或者说都能够采用后果教育法。比如说,告诉孩子爬到窗户边很危险会坠落摔死摔伤,再比如说将盆子打翻弄了一地的水走路会滑倒等等危险的情况就不适合采用自然后果法教育孩子。

所以,在此使用的是后果法,也就是说我们只要让孩子承担合理的行为后果,以此对孩子进行教育,让孩子了解到自己的行为会产生一定的后果就可以,而这样的后果可以是父母创设的。也就是说在使用后果法的时候,我们是拥有主动权的,父母可以灵活的把握这个后果的度,在保证孩子身心安全的情况下实施!另外还要说明的是,后果法并不止是坏的结果,也包括正面的引导。孩子的行为产生了好的结果,我们也需要承认这样的结果,让孩子知道这是对的,下次也需要这样做。

对于自然后果法的心理学渊源介绍如下:大脑皮质的神经细胞在胎儿第5个月就开始增殖分化,到出生时神经细胞数已与成人相同。神经细胞和突触的生理发展为儿童适应新环境、感知周边环境及学习新经验提供了可能。皮亚杰的幼儿思维发展研究提出2~7岁儿童处于前运算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儿童的思维具有明显的自我中心主义,并具有直观阶段思维特征,也就是说儿童的学习和发展都是源于切身直观经验。自然后果法通过自己所做行为产生的后果直接作用于儿童本身,从而让儿童获得直观的经验,学习知识及获得经验。它是一种基于儿童实际发展水平的教育方法。也就是说儿童的心理特点是先做再想,而不是想清楚了再去做,他们凭借自己的直接经验指导行为,停留在通过试错来积累经验的阶段。

1后果法教育的意义

1.1培养儿童独立性选择能力

大多数孩子在幼年及其以后的一生当中,都会受到童年的成长财富所影响这是被普遍承认的事实。我们来看一些功成名就的人物的童年,不难发现,他们在很小的时候已经学会了如何选择,并且很自信自己的决定正确,然后专注的去实施自己的想法。可以说这是或大或小的成功都必须经历的基本环节。然而,一般的孩子则会质疑自己的决定,遇到一点点的困难就退缩。因为不确定自己的最终的目标会实现,所以难于坚持,不能一直探索!这就谈到独立选择的能力了,我将其理解为选择的智慧。我认为的智慧就是看得见因与果,清晰明了之后的一种笃定,这种智慧的状态将外化为我们通常所熟知的自信、坚韧、专注等等。而智慧是可以不断增长的,也是可以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训练形成的。特别是在幼儿时期,训练儿童如何观察,如何思考,如何选择自己的行为是最关键的时期,正所谓: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畅销书作家雪漠在《一个人的西部》里说到自己对孩子的培养,他说儿子非常优秀,非常成熟,也很自信。因为我没有侵犯过他的尊严,给了他充分选择的权利,我只会告诉他行为与后果之间的关系。

成年人以为孩子还小,我們就能理所当然地决定孩子该吃什么,不该吃什么,吃多少,怎么吃等,所以出现了这样的段子:有一种冷叫:妈妈觉得我很冷!这样做其实对于孩子的成长很不利,慢慢孩子根本不了解自己的选择意味着什么,他们失去对自己需要的关注,更加不会关注外界。长大后无论什么问题的回答都是:随便,都可以。他们不知道自己活着是为什么,更加不会去思考如何让生活过得精彩。后果教育法则可以很好地培养孩子的独立选择能力。家长提供帮助和指导,引导孩子了解和关注每一件事情,告诉他们可以的选择和将要产生的后果,然后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和自由,让他自己拿主意进行选择和判断,事后进行总结引导孩子关注真个事情的因与果。教育他们应该为自己的决定负责,强调木已成舟不能任由孩子变来变去,要让他明白撒泼任性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我们知道幼儿处于前运算阶段,直接的经验是他们获得智慧的最有效或者说唯一途径。我们认为的最简单的经验,比如冷和暖,疼痛与安全等等,都只有经历过才知道。所以不要剥夺孩子获得智慧的权利,采用后果教育法更为合理。

1.2培养儿童通感移情能力

心理学上的通感,指的是听觉、视觉、味觉、嗅觉等感官相互影响的现象,比如看到颜色却能感觉到对应的声音,或者听到不同音调会产生对应的味觉反应。移情又名同理心、换位思考,多指在社交行为中,能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体会他人的情绪、立场。培养幼儿的通感移情能力只要是要让孩子知道,出了自己之外还有别人。一方面,这样的教育有助于让孩子形成完整的人格,因为孩子在幼儿阶段是以自我为中心的,通过引导能让孩子关注到外界,了解自己与外在的关系以更好地把握自己在环境中的位置。另一方面,这也是孩子获得或大或小的成就的基本要求。没有谁不是在团体环境中生存,我们会受到来自方方面面的信息的影响。如何成为环境中和谐的一员并发挥自己的优势是我们每个人要思考的问题。现在一般父母对于自己的孩子在团队中受欢迎的情况关注的很少,或者更多的情况是只关注孩子有没有受所谓的伤害,因为怕而阻止孩子正常的交流交往。我认为与人交流过程非常重要,来自同伴的信息对于孩子来说是极其敏感的,而且这是培养孩子心理抗压能力的关键时期,如果在在这个时期不把握机会进行教育,孩子可能就不具备这样的能力,造成认知的缺陷;或者将来孩子只能通过更激烈的试错经验得到改变,我相信这是有风险的,如果心理比较脆弱,那么很可能不能实现我们想要的目标。

对于幼儿通感移情能力的培养,后果法同样适用。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个外国妈妈如何教训自己的对同伴不友爱的儿子呢!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孩子掀翻吊床摔了别的小朋友,就让他也尝尝这样做的滋味;孩子自私不与别人分享,就让孩子也得不到别人的分享;孩子抱怨别人就让孩子听见别人对自己的不满……孩子更多的时候并不是真的很坏,他们是无意识的,通常也是在这种无意识当中学坏的。只有以其人之道还制其人之身的后果教育法最容易让孩子体会到什么是好什么是恶。孩子的行为会有把自己的快乐加在别的孩童痛苦之上的情形,如果他同时也能体会到这种痛苦,相信孩子的心灵之中会树立起这样一种观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3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研究成功学的人也越来越多,通过这样的研究,大家得到一个共识:自我管理非常重要。我认为实现自我管理就是能够在规定的时间里集中身心的完成要做的事。只有做好自我管理,才能更好的利用好时间,才能产生更大的效益。幼儿时期是儿童生活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良好的生活习惯是自我管理的基本方面。做事有条理,能够灵活自如的应对各种任务是时代对我们的要求。现在很多人都受到一些习惯的限制,很多大学生都患有严重的拖延症,老是把任务都累积到截止日期,最后每一个任务都因没有精力而草草应对。形成这样的情形有很多原因:一方面,小的时候我们没有意识到按时按质按量完成任务是好的,另一方面,小的时候没有养成这样好的习惯。这些前车之鉴在现在越来越受到重视。而同样得后果教育法可以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生活作息!如果不懂得收拾自己的财物就让孩子体会到东西乱放的后果,孩子从接触到自己的小团体开始就会表现出自尊心,对于孩子的教育也要利用好这一点,孩子早上赖床,在提醒过后孩子没有执行就得让他亲自体验和承担到迟到的后果。

2结论

通过上面的阐述,我认为后果教育法是幼儿教育过程中最合适的方法,适于用幼儿的知情意三个方面能力的培养。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从小的一些能力的养成,对于孩子整个人生发展历程都有重要意义。当然还是同样的观点,知道并不一定就能做做到,在具体实施后果教育的过程中还有很多要学习和研究的地方。在一定程度上,孩子优秀也表明父母比较厉害,因为教育需要智慧,每一件小事的解决度要求一个度的把握,这对父母的要求极其高,实施后果教育同样如此。

(指导老师:曾诚 )

参考文献

[1] 卢梭·爱弥儿.论教育[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2] 陈伙平.“自然后果法”探微[J].學前教育研究,1997.

[3] 冯忠良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4] 崔光成等.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5] 裴静.试论幼儿教育中的“自然后果”教育方法[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8.

[6] 赵忠心.正确运用“自然的后果惩罚”教育法[J].中华家教,2003.

猜你喜欢
意义儿童
儿童美术教育琐谈201
儿童美术教育琐谈198
有意义和无意义
留守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