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扶贫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阐释

2018-09-08 11:02陈敏刘会柏
法制与社会 2018年23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习近平

陈敏 刘会柏

摘 要 习近平扶贫思想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行动指针,具有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强调了扶贫的人民主体性;坚持实事求是,强调了扶贫的精准性;坚持唯物辩证方法论,强调了扶贫的规律性。

关键词 习近平 扶贫思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

作者简介:陈敏,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2017级研究生;刘会柏,楚雄师范学院政管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

中图分类号:D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8.173

贫困问题一直是我党高度重视的民生问题,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党的19大报告把消除贫困、解决贫困问题再次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战略高度,要求到2020年确保包括贫困人口、贫困地区在内的全国人民一同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当前,要切实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以习近平扶贫思想为指导,准确理解、掌握并运用其中所蕴含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因此,探究习近平扶贫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其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一、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强调扶贫的人民主体性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方法论要求,也是我们党执政之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是人民群众合力创造的,脱离人民群众这一历史主义就会失去社会主义题中因有之义。“无论历史的结局如何,人们总是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预期的目的来创造他们的历史,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各种各样作用的合力,就是历史”。 只有牢牢把握人民群众这一历史内涵,坚持群众主体地位,我们党才能准确抓住历史的发展规律,把握时代脉搏,使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新进展;才能从群众进行的各种社会实践中,不断获得新思路和新源泉,才能始终获得人民群众的衷心爱护和拥戴。

因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奋斗的目标。党员干部要随时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天下之治乱,在万民之忧乐”,习近平扶贫思想始终围绕着人民群众,以困难群众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强调了扶贫的人民主体性。人民群众是扶贫开发的根基,他们以各种形式参与着社会实践活动,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影响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从石器时代到现代社会的智能科技,无一不是来自劳动人民的实践活动,正是劳动人民通过自己的勤劳双手不断创造新的劳动工具,提高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才不断创造出满足自身需要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进而维系生存、推动发展。因此,扶贫、脱贫作为伟大的社会实践活动,也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力量和决定性作用,困难群众自己乃脱贫的真正内源和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根本改变贫困、落后面貌,需要广大人民群众发扬‘滴水穿石般的韧劲和默默奉献的艰苦创业精神,进行长期不懈的努力,才能实现。” 一旦离开人民群众,扶贫、减贫就失去了根基,如期脱贫也将成为空想。

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从成立之初起,就把人民群众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党来自人民、根植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维护人民的利益,我们党才能在实践活动中无往不胜;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强调扶贫事业的主体性,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忧困难群众之所忧、帮困难群众之所难,扶贫开发才能始终保持正确的航向,也才能真正实现预期目标。

二、坚持实事求是,强调扶贫的精准性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精髓所在,指的是“从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出发,经过分析研究找出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要求我们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以及什么条件下,不管遇到怎样复杂的环境和问题,都需要按照世界的本来面貌去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发现客观规律从而利用规律进行物质性创造活动。

坚持实事求是,强调扶贫的精准性。2013年11月于湖南湘西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思想,即“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记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 精准扶贫是指扶贫对象的识别要精准、扶贫措施要精准、扶贫使用资金要精准、管理要精准,改“大水漫灌”的扶贫模式为“精准滴灌”。习近平总书记把“实事求是”作为扶贫精准的本质内涵,主要体现在:

第一,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扶贫要精准就要切切实实地找准贫困群众的需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寻找突破口,对症下药,使得困难群众真真切切获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打赢脱贫攻坚战“要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因势利导,能做什么就做什么,不要勉强搞一些东西,一定从实际出发,真正使老百姓得到实惠。 同时,他还要求“要根据贫困户致贫的具体原因实施“五个一批”工程,即“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易地搬迁安置一批,通过生态保护脱贫一批,通过教育扶贫脱贫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 习近平扶贫思想要求扶贫开发要对客观事物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和分析,坚持科学的态度,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和方法来分析事物,发现贫困地区的本来面目,找出其中的客观规律,才能使得扶贫开发具有精准性。古语有云,“病有标本,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者,是谓妄行。”只有坚持从实际出发,精确分析贫困地区的成因,采用精准的措施,对症下药,才能打赢脱贫攻坚战。

第二,理论联系实际,只有源于实践的理论才能着实发挥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习近平总书记的精准扶贫思想正是源于对中国具体国情、贫困地区具体贫困特点的正确研判。精準扶贫战略思想的提出与实施,既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解决新时期贫困问题的客观需要。 扶贫事业已经进入到攻艰拔寨、需要啃“硬骨头”的阶段,以往的扶贫模式不再适应扶贫事业的发展要求,必须采取“靶向式”的精准扶贫模式。针对精准扶贫战略,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扶贫切忌“手榴弹炸跳蚤”,“遍撒胡椒面”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必须把“大水漫灌”变为“精准滴灌”,“精准滴灌”突出强调了扶贫的精准性,更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联系实际”的深刻认识和运用。

三、坚持唯物辩证法,强调扶贫的规律性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事物普遍联系、永恒发展的学说。它要求在现实中运用普遍联系、发展的眼光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进而从事物的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的本质,掌握事物运动的规律性,尤其是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和质量互变规律。

首先,习近平扶贫思想,强调必须深刻把握我国及各省、县、乡、户贫困问题的实情,找准贫困对象、贫困原因、贫困特点,抓住扶贫开发的主线,发现规律,利用规律,从而更有效地开展扶贫开发的实践活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扶贫开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首先要有一个好思路、好路子。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理清思路,完善规划,找准突破口”。 其中,习近平总书记将扶贫开发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起来,坚持了唯物辩证法,而“好思路、好路子”就是指扶贫开发的规律性,突出强调了找到扶贫开发的规律是扶贫事业的首要任务。

其次,习近平扶贫思想,强调用普遍联系的眼光看待贫困问题,把扶贫、扶志与扶智结合起来,把教育扶貧、产业转型升级与改善贫困地区环境结合起来,使得扶贫、扶志与扶智构成了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环境、产业、教育构成了一个有机的联系整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扶贫同扶智、扶志相结合,注重激发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在动力。” 把扶贫的外在条件和内在矛盾联系起来,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抓住扶贫的客观规律,从根源上解决贫困问题。

再次,习近平扶贫思想,强调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现阶段的贫困问题,把握现阶段贫困问题的规律特征。既要明晰当前我国贫困局势,又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迎接扶贫路上的困难和挑战;既要对脱贫有充足的信心,坚信共同富裕不仅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而且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又要正确对待事物前进道路上的曲折和迂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充分看到我国扶贫开发取得显著成就,也要清醒认识到脱贫攻坚形势依然严峻;既要下定决心、增强信心,确保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县摘帽,又要深刻认识到我国贫困问题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做好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

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运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科学地指导了扶贫攻坚战。因而,深入探析习近平扶贫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将有利于开展扶贫、减贫的实践活动。只有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以习近平扶贫思想作为扶贫开发的行动指南,才能让贫困问题在中华大地上绝迹,才能让贫困成为历史的回忆。

注释: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54.

孙志香.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 2014.

习近平.摆脱贫困.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10.

柴中达.努力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做忠诚为民务实清廉的模范.求知.2014(2).

肖明.哲学原理.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76.

易棉阳.论习近平的精准扶贫战略思想.贵州社会科学.2016(5).

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文件选编.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3.61.

习近平.携手消除贫困 促进共同发展:在 2015 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的主旨演讲.老区建设.2015(19).10.

王辉.试论习近平扶贫观.人民论坛.2015(20).

扶贫要同扶智扶志紧密结合.人民网. 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7/0717/c40531-29408194.html.

赖风、朱炳元.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哲学底蕴.阅江学刊.2017,9(2).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哲学习近平
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广大少年儿童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推进策略解析
马克思主义专业学生应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成果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需要弄清楚的三个为什么
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模式探索
五大发展理念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
标题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