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中生视角谈校园欺凌及其治理对策

2018-09-08 11:02魏春阳
法制与社会 2018年23期
关键词:校园欺凌青少年校园

摘 要 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时有发生,引起了全世界人们的广泛关注,各国纷纷采取相关措施来防范校园欺凌的发生,关于事件中的未成年实施者是否应该受到法律制裁的论争也从未停止。校园欺凌事件屡禁不止固然与法治规约的遮挡分不开,同时也和部分学生的错误认知、学校的防控措施不到位有所关联,本文将从高中生的视角对具体原因展开分析,并深入探析杜绝校园欺凌现象的解决方案,为校园欺凌的防范提供一些建议。

关键词 校园 青少年 校园欺凌

作者简介:魏春阳,山东省昌乐二中。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8.188

近年来,由于社会结构的急剧变化,原有的道德观念也在发生变化。一些不健康的想法也慢慢渗入校园,影响了中学生对于善恶好坏的判断,校园欺凌事件时有发生,特别是“给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对社会和谐稳定造成了诸多不利影响。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曾经对西部地级市进行调查,结果表示存在“校园欺凌”现象的占51.3%,有“打架”现象的占36.3%,有“勒索”现象的占22.5% 。校园欺凌事件屡禁不止,既有社会层面的原因,也有学校及学生个人的原因,只有从不同角度对其发生原因展开分析,才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其解决方案,有效减少校园欺凌的发生。

一、 校园为何成为滋生暴力的土壤

(一) 校园欺凌的概念

一九七八年,著名心理学家欧维斯教授率先提出了关于校园欺凌的概念。他在对此种行为进行界定的过程中强调了几个关键要素:(1)欺凌者有主观的恶意或攻击性;(2)欺凌者与被欺凌者的力量不均衡;(3)恶意行为具有重复性。由此他认为,当一个学生在长时间内都重复受到来自于其他人,或者是某一群体的负面行为攻击,并且处于这种行为的影响之中,即定义为受到校园欺凌,而负面行为指的是致力于使他人遭受痛苦、伤痛、故意给其他人造成伤害的行为。校园欺凌主要通过语言攻击、人身伤害或其他方式来伤害同学,例如,2015年,3名涉嫌绑架、欺凌同学的中国留学生在美国分别被判处若干年的有期徒刑,并判定期满后驱逐出境。起因是中国留学生翟云瑶在网上发布照片,内容为她和另一名学生刘怡然的男友在一起,这引起了对方的不满,刘怡然在网上予以口头侮辱作为反击。由于咽不下这口气,翟和她的男友在3月30日对其进行绑架并实施暴力,3名被告的行为已经对受害者造成了伤害,是典型的校园欺凌案例。虽然校园是欺凌的主要场所,但它也可能发生在其他地方,例如在上学途中或是参加夏令营的过程中。力量的不平衡是校园欺凌的最基本特征,当所有人都欺负一个人,如果你不参与,你将成为一个外人,可能也会成为被欺凌的目标。因此,集体中的每个人都会努力确保他们与集体同步,并且急于欺负弱者。就像日本电影《告白》一样,班上甚至还举办类似的游戏,并记录欺凌次数,被欺凌的人越来越多,不愿参加欺凌也会受到惩罚,欺凌的氛围越来越浓厚,即使是一个好人也无法摆脱它。

(二) 校园欺凌的表现形式

一般来说,校园欺凌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4种:

1.言语欺凌。它主要是指一种口头上的欺辱行为,是一种最为常见的欺凌形式,比如说言语讽刺他人,当众嘲笑,给人起具有侮辱意味的外号等等,因为它是最容易实施的,因此在校园中的发生频率比较高,并且不容易找到被欺凌之后的蛛丝马迹,但是很容易带来精神创伤。

2.肢体欺凌。主要是指恶意伤害他人,包括殴打,推,踢,扔东西,或教唆他人伤害被欺凌者。这是最明显的传统欺凌行为之一,这种欺凌行为很容易造成人身伤害,也是最严重的欺凌行为。

3.社会欺凌。即集体挑衅行为,或者是恶意诽谤,孤立那些被欺凌的人,由此形成明显排挤,从心理上打压他人。这是一种非常隐蔽的方式,通常不被视为欺凌行为,但是它会导致精神上的痛苦,甚至会引起受欺凌者对人际关系的恐惧。

4.网络欺凌。主要是指在网络,QQ,微信等社交媒体上侮辱被欺凌者,使之压抑,进行远程的心理打压,或者是通过网络途径来肆无忌惮地宣扬他人的隐私。因为现代社会网络的发展,电子通讯技术越来越丰富,这种新的欺凌方式也随之出现,虽然它出现的时间没有上述三种方式早,但是凭借其独特的虚拟隐藏性质和快速传播的功能,由此得到了快速发展。

(三)校园欺凌屡禁不止的原因

首先,法制规约的遮挡保护。一方面,未成年人保护法律制度的发展并不完善,现行法律之中一系列缺陷的存在并不利于解决欺凌问题。从二零一六年四月发布的校园欺凌管理通知,以及二零一六年十一月实施的中小学生校园欺凌防控的实施效果来看,其中所规定的一些具体欺凌行为并不适用于预防和解决校园欺凌行为。另一方面,二零一二年修订的保护法中明确规定如果犯罪者属于未成年人范畴,可以从轻处罚或者是不处罚,由于“特殊权利”的保护,一些不良学生受到法律保护,肇事者逃脱处罚的机率大大提高。2015年7月,一位母亲在网上公开书信,想要获得帮助,信中说她的女儿被人脱掉衣服殴打,在一段超过一分钟的公开视频中,一名14岁的女孩被剥去外衣,另一名同龄女孩则施以踢打,事件引起关注后,警方决定拘留8名嫌疑人5至8天,并处以罚款,但由于年龄原因没有行政拘留。受欺凌学生的父母不能想办法将实施者绳之以法,而低廉的犯罪成本也使一些未成年学生能够肆无忌惮地实施欺凌行为。由于国家立法,纪律机制和社会教育机制的不完善,欺凌行为尚未上升到法律层面,而只是居于道德层面受到谴责。特殊权利的保护导致了法律的盲区,使得欺凌行为越来越严重。

其次,学校的防控措施不到位。校园欺凌发生的地方非常隐蔽,为了避免教师的监督和避免学生向教师报告,欺凌者经常选择教师和学生看不到的地方实施欺凌行为。由于这些地点比较隐秘,或几乎没有流动性,学校对这些地方的监督管理并不到位。与此同时,学校的心理教育,安全教育和生活教育等等已成为一种形式,并没有发挥实质性的作用。有些教师根据个人喜好疏远部分学生,并认为成绩好的学生就应该受到优待。当弱势群体受到欺凌时,他们只能学会适应和容忍,长此以往将会造成更为严重的问题。当欺凌行为过于严重时,学校方面往往会要求家长以物质补偿的方式来了事。这不仅不能真正解决问题,而且容易形成一种错误导向。2017年,一篇题为《每对母子都是生死之交,我要陪他向校园霸凌说No》的文章受到了各方关注,文章中北京市一位家长说,自己的孩子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同学的欺负,甚至在厕所被同学扔砖头。事件发生后,孩子出现失眠,煩躁,害怕上学等症状。随后家长向学校寻求帮助,但事情也并未得到很好的解决。

最后,源于部分学生的错误认知。中学生没有非常清晰明确的道德认知,对道德意识的理解也并不完整。在道德观念上他们没有形成比较系统的概念,也不能对是是非非有正确区分。他们对不符合道德标准的行为没有正确的理解,也不知道如何根据社会的期望来做。一般来说,道德意识与道德理想,道德规范,道德义务和道德良知有关,在任何道德体系或形式中,它居于主导地位。相关部门颁布的道德标准不甚明确,也会导致中学生道德观念的淡化。他们已经失去了判断道德行为的标准,因此很难根据相关标准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他们对道德认知的程度并不乐观。他们经常把欺负他人的人当作英雄和榜样,认为被欺凌的人是无用者,没有形成良好的道德责任感,往往在道德考验面前犯下了不少错误。有的中学生缺乏同情心,被欺凌者往往得不到帮助,在校园欺凌的发生过程中只会充当观众,甚至成为了助推器,由此造成校园欺凌不断加剧。

二、 杜绝校园欺凌现象的解决方案

(一) 学校制定相关制度,规制学生行为

首先,要加强校园体系环境建设,制定严格、全面的德育体系并付诸实施。 通过秩序管理,使得每个学生都自愿遵守校规,并规定欺凌行为中实施者应该承担的后果,如果每个欺凌实施者都能受到该有的惩罚,校园欺凌将会大大改善。其次,学校应制定相关的反欺凌制度或者是相应的学生守则,规定欺凌的定义和范围,明确欺凌行为的举报和调查程序,欺凌的后果和救济渠道,欺凌的预防和处罚规则。学生行为准则主要规制学生的行为,包括欺凌的具体惩罚内容以及欺凌后的举报方式等等。

(二) 建立互助监督小组,预防校园暴力

小组形式可以为欺凌行为的监督起到很好的作用,应该在校园范围内建立互助监督小组,一方面搭建互助平台,发动学生团结起来,共同應对欺凌行为,减少欺凌发生的可能性,杜绝欺凌实施者的侥幸心理;另一方面学生之间相互监督,鼓励学生举报欺凌实施者,并严格保密举报者的相关信息,防止后续的报复行为,及时对可能发生的欺凌事件进行把握,主动进行监管,减少校园欺凌发生的可能性。由于校园欺凌主要是发生在学生群体当中,通过建立互助监督小组这一方式,可以起到预防监督作用,有效预防校园暴力的发生。

(三)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思维

目前,不少中学都开设了与之相关的课程,但由于课程时间少,学生只能对课程之中属于粗浅层面的心理学知识进行了解,并不了解其中的深层含义。一旦他们受到刺激又无法进行合理调整,校园欺凌的发生概率依然很高。例如,学生在竞赛中失去自尊,他们的自尊受挫,如果不能及时进行疏导,他们可能会对对手进行报复。他们正处于各方面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学习和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各种与心理健康有关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没有解决,会对他们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学校可以依靠建立咨询室的方式来开展相应的活动,并鼓励学生主动进行咨询。一方面可以有效引导他们的思维,帮助解决个人在该方面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它可以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培养更为正确积极的生活态度,预防欺凌行为的发生。

(四) 完善反校园暴力法律,做到有法可依

首先,我们应该改进现有法规中的缺陷。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不足以限制未成年人犯罪,甚至成为这一群体的犯罪屏障。随着欺凌事件的不断发生和暴力行为的增加,法律部门应修改相关规定,使一些欺凌者受到制裁。其次,为了达到威慑和教育的目的,可以引入一些适当的惩罚措施,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应给予严厉处罚,公安机关和相关部门要严格执行,加大力度改善学校周边的安全环境。另外,要制定与校园安全相关的法律,并严格执行,要加大法律的普及力度,可设立专门的法律讲堂,分发相关的书籍和小册子,带他们去法院,监狱和其他相关地方参观,让青少年学习法律,懂得法律,要在他们的内心树立法律的权威形象。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寻找造成校园欺凌的具体原因,采取积极客观的处理办法,并采取合理措施建立全面、多元化的防控体系,以控制欺凌的发生和蔓延。同时,我们还必须认识到,综合的预防和控制系统是政府、学校、家庭,个人和社会为防止校园欺凌的发生而联手采取的措施,校园欺凌能否得到防范与大家的团结合作密切相关。

注释:

全球“校园欺凌”事件触目惊心 留学生如何应对?.搜狐教育-搜狐网.http://www.sohu.com/a/121321036_413913.

参考文献:

[1]陈国庆.校园欺凌现象的治理对策. 时代教育.2017(22).

[2]李伟清、孙炜、徐金坪. 我国校园欺凌调查与中美治理对策研究.教育科学研究.2017(11).

[3]陈丽连.事先预防问题在中小学校园欺凌治理的分析. 科教导刊:电子版.2017(23).

[4]李明达.自我认同视角下校园欺凌行为成因及对策研究.当代教育科学.2017(11).

[5]彭凯平、王月兵.反校园霸凌,要走的路还很长.法律与生活.2017(1).

[6]章恩友、陈胜.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的心理学思考.中国教育学刊.2016(11).

猜你喜欢
校园欺凌青少年校园
青少年发明家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社交媒体背景下中学生校园欺凌探析
应立法解决“校园欺凌”难题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