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电力体制改革的队伍建设工作策略探究

2018-10-19 08:22冯烨薛玮
消费导刊 2018年20期
关键词:薪酬电网岗位

冯烨 薛玮

北京电力经济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电力体制改革背景及文件解读

2015年3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发[2015]9号),正式拉开了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的序幕。该文件对加强电网输配电成本的监管,规范输配电定价成本监审行为,提高输配电价制定的科学性、合理性和透明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提出要形成由市场决定能源价格的机制,打破电网垄断电力销售的格局,加快构建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和市场体系。近两年,为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各项配套文件相继出台,进一步细化了电力体制改革的整体规划、主要措施和辅助措施。

图1 电力体制改革前后对比图

二、电力体制改革对电网企业人力资源工作的影响分析

基于电网企业主营业务的变化,电力体制改革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适应改革,人力资源管理仍有许多问题亟待研究与解决。

(一)对用工策略提出了新挑战

目前电网企业的员工入口几乎全部来源于高校毕业生。电力体制改革实施后,市场主体增多,监管力度加大,电网安全运行面临更大挑战,供电服务质量也面临更高要求,如果仍继续维持高校毕业生这种单一的员工引进方式,员工需要经过长时间的一线锻炼,才能积累足够的工作经验,具备较强的工作能力,满足企业对于对管理岗位的要求,这与企业迫切需要精通售电、市场业务的用人需求不相适应。

(二)对绩效管理提出了新需求

目前,电网企业绩效管理采取的方式基本趋同,不论是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还是管理部门的目标任务制,一线员工的工作积分制,都是企业内部管理的典型方式,管理对标指标成份过重,却很少有涉及市场导向的考核指标。改革实施后,企业经营管理重点除考虑电网安全外,还将放在成本控制及市场开拓、抢占市场方面,因此绩效管理指标的设计也应该围绕成本管理和市场开拓重新规划。

(三)对用工成本提出了新方向

改革后,作为科技、知识、智力高度密集的企业,不仅要面对行业内各企业间的竞争,而且要面临咄咄逼人的国外企业和民营企业的人才争夺,可以说,谁能吸引最优秀的人才,谁就能在电力体制改革后的电力市场竞争中赢得优势,抢得先机。随着电力行业更多的融入市场机制,要求薪酬体制也应跟上市场化的步伐,构建与市场接轨、体现劳动效率、具备高度激励机制的薪酬制度。目前电网企业正在推行的岗位薪点工资中,虽有绩效工资部分,但薪酬与绩效均尚未体现市场导向因素,薪酬体制仍过于单一,改革仍有大量工作需要完善。

(四)对教育培训提出了新希望

电力体制改革后,电网企业将面临更多的市场竞争,这种竞争除了要求业务上达到市场先进水平外,对于员工队伍的胜任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大量具有专业技能、管理技术、引领市场开拓与创新的专业化精英骨干人才。电力体制改革无疑对人力资源教育培训工作给予了更高的期望,明确要求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提升员工的能力素质、优化人力资源效率、挖掘人力资源价值创造能力,努力为企业战略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持。

表1 适应电力体制改革的新兴岗位培训内容

三、电力体制改革队伍建设工作策略

(一)加强员工队伍建设,发挥人才竞争优势

1.未雨绸缪,培养与电力体制改革相适应的人才

电力体制改革在有序开展试点后,将会在全国范围内全面铺开,电网企业必须在充分借鉴试点经验的同时做好人才储备,才能在后续竞争中巩固现有市场份额,继而抢占新兴市场。应对电力体制改革需要建立一整套客户服务、电力市场交易、人财物业务体系,急需大量人才补充,通过深入分析新兴岗位的岗位职责,明确“干什么”对于人才培养至关重要。根据对9号文及其配套文件的解读,现列举新增培训内容如表1。

此外,对于传统业务,应更强化人员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能力,通过创新降低成本,提升效率。

表2 适应电力体制改革的传统业务培训内容

2.针对不同的岗位性质,拓展不同的招聘渠道

根据研究显示,利用不同渠道源进行招聘,能满足不同的岗位性质,对人员的素质、工作能力的不同要求。因此,未来纳入系统的招聘模式主要可包括以下几种:

技能类岗位可采取高校毕业生招聘与外包用工转入相结合的模式。高校毕业生直接招聘,可利用其可塑性强的特点,从头培养,便于快速熟悉业务、进入状况,加强员工对于电力安全、电力施工、电力系统的认知程度。外包用工人员转入,每年给定名额,择优选拔录用,便于了解招聘人员素质、能力情况,选拔优秀、踏实、适岗人员。

技术类岗位可以采取毕业证招聘和特殊人才引进相结合的模式,一方面让新员工在工作中学习,另一方面引进高精尖的专业化人才,以其专业工作能力,满足业务开展需要。

经营类岗位尤其是售电公司经营管理类人员,可以采取招聘职业经理人的方式,此类人员的特点是工作经验丰富,在管理技能上有着特出之处。通过引进人才,吸收新的经营管理思路,推动企业发展。

(二)深化绩效薪酬体系,提升企业经营效益

1.实行差别化考核方式,完善绩效管理体系

电力体制改革背景下,售电公司作为参与市场竞争的主体之一,员工及企业负责人应转变根深蒂固的“铁饭碗”、“大锅饭”、“只要在电力企业收入差不多”、“收入只能升不能降”“人员只进不出”等传统意识,逐步认识到,电力体制改革实施后,没有市场就没有收入、不同岗位类别收入将会不同,没有创新举措就不会有收入提升的观念。

电力体制改革后,电网企业将主要分为输配电业务和售电业务两大业务单元。根据业务结构和特点,两大业务应进行差异化考核。

输配电业务上,重点考虑安全、设备,调度的及时性、有效性等指标,一线班组依旧实行工作积分制,采取作业工时或作业工件考核方式,保证考核结果客观量化。技术和管理人员实行目标责任制,采取关键指标考核方式,突出重点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

售电业务上,重点考虑市场规模、服务质量、成本控制等指标,经营管理人员及市场销售人员实行目标责任制,采取关键指标考核方式,量化工作完成率。技术技能人员实行工作积分制,采取作业工时或作业工件考核方式,清晰、直接反映员工工作量,激发员工创造价值。

2.针对不同业务类型,设计不同的薪酬激励机制

电力体制改革后,员工薪酬水平将根据岗位价值、个人能力、个人绩效等三项因素确定。由于不同的岗位对于员工能力的关注度均不一致,因此,薪酬机制会侧重不同的维度设立。

提成工资制。是在岗位基本工资的基础上,按照市场化项目合同额分配业绩提成,其优点是加大了市场效益因素在薪酬中的占比,使员工薪酬与企业业务收入、市场业务拓展紧密挂钩,具有良好的激励效果,并实现企业与员工的通益共赢;但其缺点是过于强调个人业绩,不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交流。提成工资制适用于市场类员工,有利于市场拓展。

项目工资制。是在岗位基本工资的基础上,根据营销服务任务、电网运维任务等项目完成情况按件分配工资,它有效地将薪酬与工程数量、质量紧密联系起来,加大了贡献率在薪酬中的占比,更强调员工个人能力。施工安装类、勘测设计类员工应更多的采用项目工资制。

岗位绩效工资制。是目前电网企业普遍使用的薪酬机制,采取宽带形式,由岗位工资、绩效工资、专项奖励、年度奖金四部分组成。

股权激励。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大,人才的作用将更加凸显,谁能留住优秀员工、人才、骨干,谁就能在市场上占据优势,因此构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激励机制至关重要。对于优秀员工、职业经理人,可以尝试给与一定的股权激励,使经营者和股东能够更好的协调起来,参与企业决策、承担风险。

猜你喜欢
薪酬电网岗位
穿越电网
差异化薪酬管理和员工激励探讨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电网也有春天
一个电网人的环保路
电网环保知多少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
张晓东:倒在岗位上
文科薪酬包揽倒数十名,该如何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