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郊区乡村聚落景观格局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2018-10-31 10:30唐卉
南方农业·下旬 2018年6期
关键词:信阳市土地利用

唐卉

摘 要 在地理学研究中,乡村聚落景观格局是探究人地关系过程中的一个关键部分,想要对乡村聚落进行合理的规划,对乡村聚落景观的研究必不可少。此外,研究乡村聚落景观格局,对于乡村聚落的生产发展十分积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乡村聚落景观空间格局也越来越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基于此,本文充分结合河南省信阳市的景观格局指数,具体研究乡村聚落景观格局的特征以及影响因素。

关键词 乡村聚落景观格局;土地利用;信阳市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8.18.040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政府大力推进新农村的发展建设,因此,社会各界对于聚落的发展也给予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我们通常将聚落细分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两个类别,乡村聚落学是聚落地理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我国的地理探究在乡村聚落研究方面相对较为薄弱。目前,许多相关学者都着力对乡村聚落景观进行研究[1],具体内容包括乡村聚落的形态及类型、乡村聚落发展过程中的常见影响因素、水文、地理情况、交通、城镇距离等因素对聚落的影响、乡村聚落的结构以及功能等。

1 研究区域的具体情况

信阳市位于我国河南省的最南部,淮河上游,又被称为申州、义阳,素有“江南北国、北国江南”美誉,全市总人口859.83萬人。信阳市不仅是鄂豫皖三省通衢之地,同时也是各地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信阳市发展至今已有8 000多年的历史,下辖二区八县,总面积达到18 925 km2。信阳市山水秀丽,是我国有名的旅游景区,还是最为理想的宜居之城。

信阳市地势南高北低,属于阶梯地貌,不仅岗川相间,且形态多样。信阳市的西部是桐柏山,南部是大别山,两山共同构成了豫南山地。豫南山地总面积约为

7 000 km2,占地面积达到信阳市总面积的36.9%[2]。其中,大别山在信阳境内长约200 km,占豫南山地的80%。东段山脊高峻雄伟,海拔在千米以上,西段宽阔低缓,以千米以下的低山为主,间有丘陵分布。桐柏山在信阳境内69 km,占豫南山地的20%,地形高峻陡峭。信阳市的中部为丘陵岗地,海拔为50~100 m,面积约为7 000 km2,

占信阳市总面积的38.5%,属于丘陵,地势起伏。信阳市北部属于平原和洼地,面积大致为4 000 km2,面积达到信阳市的24.6%;平原海拔30~59 m,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17%;洼地海拔为22~35 m,主要分布于淮河的两岸,面积达到了全市总面积的7.6%。信阳四季分明,各具特色。春季阴雨连绵;夏季光照充足,降雨量较大;秋季气候凉爽;冬季气候干冷,寒期较短[3]。

2 数据采集及研究方式

2.1 数据的采集及处理方式

在本次研究中,主要将具体数据分为空间数据和经济数据两种。其中,空间数据主要来源于以下两个方面,1)信阳市的基础地理数据,包括河流、水文情况、公路设施以及乡镇中心数据等,具体以信阳市的土地管理局基础地理数据库为标准。2)高程、坡向数据以及坡度等,主要是从高程信息中提取,然后再重新进行分类处理。经济数据来源主要是近几年信阳市的经济社会统计年鉴、信阳市统计公报、信阳市社会经济发展报告、中国城市统计年鉴等。

除此之外,为了充分掌握乡村聚落景观空间格局的有效影响因素,还必须保障数据获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尽可能地减少数据统计过程中出现的误差。

处理空间数据时,应当依照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1)依据当前景观格局指数来计算出平均差值。2)利用空间分析模块,以高程、坡度以及坡向为依据,重新进行分类处理。3)利用耕作半径数值,来分析间隔缓冲区部分,值得注意的是,有时聚落缓冲与耕地两部分的面积相同,缓冲区的距离则与聚落耕作半径相等。4)可以将所得数据放置于栅格中,得出最终的数据类型。

2.2 研究方法

郭家河乡为例,该乡位于新县西南部,与湖北省红安县七里坪镇接壤,辖7个行政村,92个村民组10 700人,总面积84.2 km2,其中耕地面积355 km2,山场面积0.67万公顷,是一个集老区、山区、省际边缘区于一体的农业乡。信阳市乡村聚落景观的空间格局不仅受到地理条件的限制,同时也与社会经济因素息息相关,由于受到多重因素限制,而各项因素之间又密切相连,形成了较为复杂的脉络。乡村聚落景观空间格局特征的主要影响因素即地理空间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则有效地推动了乡村聚落景观空间格局分异,在具体探究时,应尽可能地将这两类因素区别处理,以便更好地了解信阳市乡村聚落景观空间格局的转变过程。因此,在接下来的探究过程中,为了得出更为客观的结论,从两个截然不同的尺度来研究信阳市景观空间格局的影响因素。依据景观格局指数来进行具体结果的有效分析,最终得出信阳市的乡村聚落景观空间格局的有效特征。然后结合两种不同的分析方法,得出影响因素[4]。

2.2.1 景观格局指数法

景观格局指数法是使用相关的景观格局软件,结合乡村聚落景观空间的各项条件进行定量分析。除此之外,在规模特征的选用方面,可以结合斑块的总数、面积以及最大斑块指数来进行。在分布特征方面,应通过不同的斑块密度以及相邻之间最小的间距来确定。在形状特征的分析方面,可以通过形状指数以及分维指数来进行。

2.2.2 因子分析法

因子分析法是一种更为精确的方式,通过不同的因子来获取信息,最终进行多方信息的统计。充分结合信阳市当前的情况,选取一定数量的指标,将这些指标放入因子分析体系中,如交通里程、非农业人口比例、人均交通用地比例、各项产业中从业人员比例、人均GDP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等。将这些各不相同的社会经济指标因子作为依据,结合信阳市中各个乡镇不同方向的格局指数进行具体的因子分析,通过得出的结论来说明当前信阳市乡村聚落景观空间格局所受到的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

3 结论与分析

3.1 乡村聚落景观空间格局特征影响因素

早在19世纪,乡村聚落地理的研究已经兴起。随着乡村聚落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方法也呈现出多样性。信阳市不仅是文化名城、历史名城,同时也是交通要塞,相对来说,在该地社会因素对于乡村聚落景觀空间的影响更为明显。政府在对于信阳市进行规划投资时的针对性加剧了信阳市斑块数量以及景观格局的转变。

一个地方的交通运输条件以及区位因素直接决定了该地的乡村聚落在与外界交流的各个方面之间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也就是说,乡村聚落通常会处于交通因素和区位位置优越的地方,其拓展方向也是沿着重要的交通线路发展的。另外,近年来信阳市对乡村聚落的发展越来越重视,各项资金投入也明显增加,不仅对于乡村的发展环境进行了重新的规划改善,同时还优化了资源配置。对于乡村经济的发展来说,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对其影响极大,斑块的密度也受到居民生活水平的影响,很容易导致乡村景观破碎化问题的产生。因此,应当对城市化发展进程中的城乡产业升级和调整给予足够的重视。

随着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加快,工业区、商业区、住宅区等的构建范围逐步拓展,城市的发展空间越来越狭窄。在这样的情况下,将城市中的产业外迁至乡村,不仅有效缓解了城市发展空间紧张的问题,而且可以有效推进乡村的发展。具体来说,乡村的发展一方面转变了从前在乡村聚落内部的布局规划,另一方面又将零散的聚落空间集合在了一起,一定程度上转变了空间的分配。除此之外,对于乡村产业的发展来说,发展带动了当地的经济水平,居民的生活水平也由此发生转变,居民更加追求高质量的生活,因此,居民通常会对居住环境进行改造、扩展,甚至搬离现居地点,乡村聚落景观空间也就随之发生的改变。就目前情况来看,信阳市农业人口的迁移直接关系到乡村聚落景观空间分异。1)人们的生产方式逐渐丰富,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耕种、养殖,乡村中的劳动力多向城镇迁移,这就促使城镇的承载负担加重,建设用地逐渐向城镇周围的乡村扩展,“城中村”越来越常见,这无疑加剧了乡村聚落景观空间的分异。2)随着劳动力的迁移,乡村内部的人口流动速度加快,大部分劳动力转移,留在乡村的通常都是老人和孩子,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的出现,严重导致了乡村聚落的分裂,对于聚落空间格局的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3.2 结果探讨

通过对于河南省信阳市乡村聚落景观空间格局特征进行具体的分析探讨发现,无论是政府的调控、经济的发展,还是人口的迁移、地理空间的限制,都对乡村聚落景观格局产生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这就要求在未来的过程中,能够有针对性地结合现有情况对于其影响过程进行研究。

4 总结

信阳市乡村聚落景观空间格局主要受到地理空间因素以及政府调节的影响。由于信阳市本身就属于旅游名城以及历史名城,其下方的许多乡村聚落发展至今已经具有多年的历史。乡村聚落景观空间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政府的积极引导和有针对性的支持对于乡村聚落景观空间基本格局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除此之外,地理条件、道路分布等形态分异也都是十分重要的影响因素。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村也随之发展,乡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有了显著的提升,乡村中的剩余劳动力也发生了转移,这种种因素,又使乡村聚落景观空间的逐步转向空心化,甚至是碎片化,几乎完全改变了原有乡村聚落景观空间格局的内涵。换种方式来说,各类社会经济因素并存,打破了原有的乡村聚落空间格局,转变了乡村聚落空间格局的本质。

参考文献:

[1] 吴文恒,牛叔文,郭晓东,等.黄淮海平原中部地区村庄格局演变实证分析[J].地理研究,2008,27(5):1017-1026.

[2] 曾山山,周国华,肖国珍,等 地理学视角下的国内农村聚居研究综述[J].人文地理,2011,26(2):68-73.

[3] 姜广辉,张凤荣,秦静,等.北京山区农村居民点分布变化及其与环境的关系[J].农业工程学报,2006,22(11):85-92.

[4] 龙花楼,李裕瑞,刘彦随,等.中国空心化村庄演化特征及其动力机制[J].地理学报,2009,64(10):1203-1213.

(责任编辑:赵中正)

猜你喜欢
信阳市土地利用
共享社会经济路径在土地利用、能源与碳排放研究的应用
信阳市审计局 开展“我们的节日·清明”主题活动
良方治病利于行 扬帆远航铸辉煌
水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协调发展探究
西咸新区国土资源“一张图”平台建设初探
北京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景颇族土地利用方式及其特征探析
景区旅游厕所建设与管理问题研究—以信阳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