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铁路员工在大西北
——修建天兰铁路的往事

2018-11-13 08:48山田晃三
传记文学 2018年11期
关键词:机务段天水铁路

山田晃三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从陕西宝鸡至甘肃兰州的宝兰高铁开通运营一年来,大幅缩短了中国西部与中东部地区的时空距离,显著提高了亚欧大陆的铁路运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当时西北铁路(甘、青、新三省区)基本为空白,仅有陇海铁路宝天段(宝鸡至天水)甘肃境内的约50公里。为了加快西部铁路干线建设,铁道部于1950年5月开工修建天兰段(天水至兰州),即天兰铁路。1952年国庆3周年来临之际,天兰铁路全线开通。当时天水、兰州两地举行盛大通车庆典仪式,其中也有几百名日本籍铁路技术员工的身影,他们与中国员工同甘共苦,为中国西北铁路建设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现在这段历史已经几乎被遗忘,记录早期西北铁路建设的艰辛历程,不仅是向所有参加铁路建设者的致敬,也有助于客观冷静地思考中日关系。谨以此文纪念天兰铁路开通66周年暨中日和平友好条约40周年。

修建天兰铁路的历史背景

刊载于《中国工人画集》封面的天兰铁路通车典礼盛况

陇海铁路是从江苏连云港通往兰州的铁路干线,始建于19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只修通到天水。国民政府交通部耗时7年勉强使宝天段于1945年12月竣工,但运营后塌方不断,线路时断时通。次年5月开工修建天兰段,但不久内战全面爆发,1949年初工程全面停工,仅完成总工程的1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决定填补西部铁路的空白,这一举措的主要目的在于确保能源供给能力、巩固边境国防并加强经贸合作。1949年9月,彭德怀率领第一野战军部队解放并接收了玉门油矿(后改称玉门油田)。1949年11月,中共中央西北局和彭德怀在向毛泽东报告恢复玉门油田时,提出除修筑天(水)宝(鸡)铁路外,还应“在中央人民政府铁道部帮助下修筑天(水)兰(州)铁路”。这一提议得到毛泽东的赞同。另外,修筑大西北交通动脉从国防工业建设考虑也具有重大战略意义。1950年3月,中苏两国政府签订关于合作开采新疆石油、有色金属和矿藏的协议,同年三四月间,毛泽东做出西北铁路要修到迪化(今乌鲁木齐),不超过10年,愈快愈好的相关指示。于是,1950年5月铁道部和西北军政委员会在天水成立了西北铁路干线工程局(简称西干局),负责领导改造宝天、修建天兰的工程。天兰铁路开工时间比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条成渝铁路(成都至重庆,1952年7月通车)还早一个月。

但是,各种客观原因给两段工程带来极大的困难。第一,西北地区的地质条件。宝天段位于秦岭与六盘山之间,沿着渭河峡谷西进,是全国有名的滑坡、塌方多发地段。天兰段绝大部分为黄土地带,天水至陇西间六次跨过渭河,陇西兰州段地形起伏较大,曲儿岔隧道全长1973.5米,为当时关内最长隧道,工程压力巨大。第二,工程进展缓慢、质量极差。修建工程当初依靠承包商来承担,但是不法包商贪污挪用、盘剥工人,造成巨大损失。第三,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参加筑路工作的解放军官兵从同年12月起陆续赴朝,施工力量大减。

而与此同时,包括家属在内的近2000名日本籍铁路技工工作在东北各地,他们是日本战败投降后被国共两党留用的原“满铁”(全称:“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员工。1950年10月,他们突然接到上级指示转移到天津、北京、济南等地,次月陆续分配到华北、华中各地铁路局,其中的300余名员工(除了铁路员工,还有医务人员、教师等)及其家属,共计800多人调到了甘肃天水。

从东北到西北——800多日本人的千里大转移

天水位于甘肃东南部,中国四大石窟之一麦积山石窟就坐落在天水,也是中国古代神话中帝王伏羲氏的故里,是一座丝绸之路上的历史文化名城。至于东北的日本铁路员工集体转移至此的原因,大概能够猜测到:一是1950年2月中苏签订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过程中,苏方提出中国东北不允许第三国居民进入和居留;二是朝鲜战争爆发,中国东北地区可能被卷入到战火中,以防万一,需要对他们进行安全疏散。当时中日两国没有建立外交关系,遣返日本侨民的工作也还没开始,所以中方继续留用他们,为他们安置新的工作。中方始终以外宾的待遇接待他们,比如他们乘坐专列火车,路途下榻当地的高级宾馆。据此判断,参与这一决策的不只是铁道部,应该还有中央外事部门。

来栖国广是原“满铁”蒸汽机车设计师,他在《从齐齐哈尔去往天水》一文中回忆刚到天水时的情形:“从天水火车站(当年叫北道埠火车站,1954年改称天水火车站)往远看,是孤零零地站着几个小房屋的小村庄。当时我以为就在这里安家落户,结果听别人说还得走18公里,于是我们带着家当分乘了几辆卡车。不久,卡车走进写着天水城的陈旧标识牌之下的城门过道,进入了城墙环绕的街市里。一进城,我突然觉得像过时光隧道似的感觉,这里到处都是用黄土修筑的破旧不堪的房屋。男人们用着好奇的眼光盯着我们,有的头发留到肩膀上……”当年的天水还完整地保留着以东关城、大城、中城、西关城、伏羲城为组成的秦州古城五城相连的老风貌。因为他们曾经在东北的城市里长期生活,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给他们带来了迷茫和困惑。

之后,他们被分别安置在天水城的城里城外(现在的秦州区)和北道埠地区(现在的北道区),有的住在西关老城区的三新巷和飞将巷、藉河北岸的尚义巷等四合院,二十户住在东关的火柴厂房旧址和地主故居,三十多户在藉河南畔的叫石马坪的小村庄,租用原来解放军伤病员的疗养所,还有五户入住了窑洞,但是因潮湿阴冷引起神经痛,不久他们都搬走了。在北道埠地区,约一百户家庭暂时安置在离北道埠火车站七公里处的社棠镇一座庙宇里。

然而还有更大的困难等待着他们。因当地没水没电,为了解决生活及饮用水,他们要么跟走街串巷的卖水人买饮用水,或者从水井里打水,或者到河边去担水。当时作为随行家眷来到天水的来栖满知子回忆道:“骡子背上一左一右背着两个水桶,中间坐着我,迈着小碎步,溜溜达达地往前走。”因她住的社棠镇没有水井,只能到渭河或附近的水塘边去打水。渭河是黄河的第一大支流,从河中担来的褐色水含沙量大,要经过一夜澄清,把泥沙沉淀下来后,舀来做饭、洗衣服。此外,当时电灯是部分商店才有,一到天黑大家就用蜡烛或煤油灯取亮。

纵然困难重重,他们也有觉得安慰和鼓舞的地方。首先是清爽舒适的气候,这里没有东北那样的严寒天气。其次是杂粮、水果很丰富,尤其柿子大量上市,农户用驴子从外地运来各种肉类和蔬菜,摆地摊一直到深夜,热闹非凡。让他们遗憾的是没有他们爱吃的海鱼,家里没有泡澡的浴缸,当时天水城里仅有一家公共浴池。

中方工作人员也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并力所能及地去满足他们的要求。当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才1年多,1941年日军飞机曾经轰炸天水城区,给当地老百姓造成巨大灾难,此罪行仍深深地留在人们的记忆中。为了缓解老百姓对日本人的仇视心理,街上到处都挂起欢迎日本铁路技工的横幅,进行了针对基层群众的宣传工作。

中方还给他们的子女解决了教育问题。800多日本人当中近三分之二是员工家属,有不少学龄期的孩子。原“满铁”员工的文化程度普遍都很高,他们格外注重孩子的教育,往西部转移的路上,他们向中方提出过对孩子上学的忧虑。对此,中方腾出西干局铁路职工子弟小学的部分教室,开办了西干局天水铁路职工子弟小学日籍班,有80多名学生就读。后来学校搬到西关老城区的四合院,约30多名日本学生转入天水铁路职工子弟中学,最多时60多名学生在此就读,他们跟中国学生过起了同吃、同住、同学习的寄宿生活。在北道埠地区的东工房和陕西蔡家坡也分别开办了日本小学和中学。

还有这么个佳话:有一天早上,曾就职“满铁”大连铁路局的市岗希夫的夫人突然不见了,当时她怀孕六七个月,大家心慌慌的,很担心她到底跑到哪里去了。当天下午,身穿着沾染血迹白衣的她和一位年轻助产妇一起回宿舍来了。原来是当地村长家的女人过去因多次流产,这次村长特地找来日本医务人员帮忙,顺利产下一个健康的小男婴。过了一个星期,满脸幸福的村长用毛驴载着一堆喜糖和柿饼前来答谢。当时有十多名眼科、内外科、牙科等日本医生和护士,分别在铁路医院及卫生所就职,他们的医德医风得到了当地人的赞赏,赢得了好口碑。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对生活的忧虑逐步解除,中方工作人员的悉心照顾也拉近了感情上的距离,使他们改变了消极的心态,后来积极地投入到工作当中。

西北铁路干线工程局的日本铁路员工

西北铁路干线工程局(以下简称“西干局”)前身是1942年在天水成立的宝天铁路工程局。1949年8月天水解放后,由郑州铁路管理局西安分局接管,1950年2月改由铁道部直接领导后,同年5月正式成立。1950年11月起,日本员工陆续分配到各自的岗位,成为了西干局的外籍员工。他们的工种主要包括车站建筑、桥梁及隧道设计、测量与施工、机车驾驶、机车车辆检修、土木建筑、内燃电气、汽车检修,等等。工作地点分在两地:火车站一带的北道埠地区和位于天水城西的西干局总部。铁路运输的基层单位在北道埠地区,基本建设、设计、工务等处级部门在西干局总部。站段工作由运输管理课(1951年4月改为运输管理处,1952年7月又改称临时管理处)统一领导。临管处下设机务段(机车驾驶和检修)、车辆段(车辆检修和保养)、电务段(通信信号、电力设备的设置和维修)、工务段(线路及相关设备的设置和保养)等段务机关。日本员工开始工作时仅有北道埠机务和电务两段,后来随着铁路铺轨的延伸,段务机构增设在各个沿线地区。

北道埠机务段的前身是1945年12月在宝天段拓石站成立的宝天机务车房,西干局成立时改称北道埠机务段(1955年改称天水机务段)。根据中国出版的《西北铁路早期在天水史话》一书中的日本技工名单,当时有55名日本员工入段工作,包括驾驶员、技术员、检查员和钳焊工等,约占全段员工的10%。当初机务段仅有清末民国初期从德国进口的小型蒸汽机车,他们承担了宝天、天兰(天水至陇西)两段的工程筑路材料的运输和机车检修任务。工作条件十分简陋,因没有电用蒸汽机做动力,没有起重设备,百十吨的车身全用人力摆动,沉重的配部件需要肩扛手抬、装上拆下。

曾就职于“满铁”新京机务段的检修领工员川端新太郎、机车检查员武田驾朗等人都在手记中谈到机务段工作的回忆,但是内容着重于工作条件的艰苦和生活中的小插曲。与此相反,中方的上述著作及《北道埠机务段志》详细地记载了他们卖力肯干、严谨务实的工作表现。1951年五一劳动节时,川端新太郎和检修钳工田中梅五郎被评为一等劳动模范,共同出席了同年8月在天水召开的西干局劳模代表表彰大会。1952年4月起,机务段用近4个月的时间成功架修了第一台蒸汽机车——摩格型86号。架修,是指蒸汽机车走行满10万公里时,把整个机车拆成各个设备部件的深度检修工作。《北道埠机务段志》一文中提到:“凭着他们积累的修车技术,对首台架修机车做了许多非常有益的技术指导。恰如今天许多老天机修车人记述当年情景所讲的那样,那会的技术大权统归日本技工把着。”还对技术员的中野章和大挂源四郎,钳工原兴市、佐久间弘等人也给予高度赞扬。

北道埠车辆段成立于1952年3月,是从北道埠机务段辆检车间独立出来的。建段初期条件十分艰苦,修车棚是用苇席围盖的,办公室也临时搭建的棚子,晚上煤油灯是唯一的照明。车辆段成立时职工有100多人,其中有20多名日籍员工,承担天兰段的筑路施工材料车及宝天段客货列车的车辆检修。

岩崎正是曾在“满铁”哈尔滨铁路局驾驶课负责行车管理,在车辆段建段初期担任机械设备安装检修管理等工作。他在手记《从东北到西北》中谈道:“零部件、车轮的必需品都没有,我们为工具、油、布、毛线(轮轴注油时的必需品)的严重不足而很头疼。但是,精心修复因战争等原因损坏的车辆配件,能够重新使用起来时,我与中国同志携起手来,喜出望外。”他还提到,为了尽早完善车辆段的工作管理机制,第二任段长李道春和工程师大森政治经常坐在一起,深入探讨。中方文献对大森政治有如下评价:“此人深谙车辆设计制图和检修工艺,为早期新建北道埠车辆段技术管理、工艺流程标准做过一些实实在在的工作。”书中还引用原车辆段离退休老人的话,对检车员米地四十三、修车钳工及段优秀生产者盐川直司、制动工长岩崎正等人的工作表现给予了赞赏。

工务处和设计处属于铁路工程建设部门,包括测量与施工、车站建设、桥梁隧道设计等工种。工务处下属有电气科,其下设有通信、试验台、电力、信号和北道埠电务段五个部门。

筑路工程队是西干局施工处下属的5个工程队之一,其下设工务和机械两部门。铃木一雄是机械工,从事土木机械的整修工作。据他回忆,当时工务、机械两部门的日本员工分别有6名和14名,李英善为队长。他们的工作条件也极其艰苦,修理厂是用草席搭建围成搭建的简陋小屋,不蔽风雨,黄尘被风吹进来,一下雨就是沼泽地。后来机械部门独立出来改称内燃机修配厂,工务部门合并成西干局工务处。

铁路轨道铺设之前,汽车承担了全部施工物资和人员的输送任务。西干局汽车管理所位于天水西城外的山坡上,土地面积约12亩,设有车库、修理厂和管理办公室。这里配备了美国制造的150辆卡车和5辆吉普车,还有一辆日本“金刚”牌卡车。南谷正直曾在“满铁”齐齐哈尔铁路局负责汽车维修整备,他是汽车管理所唯一的日本人,带领50名中国员工,指导车辆检修和验收工作,所有车辆经过他亲自检查合格后才能投入使用。当时车辆维修所需的零部件远不能满足供应,他也曾经亲自到郑州去购买。由于西北严重缺水,工程及饮用水也要用卡车外运,筑路沿途又地势险峻,他们作为后勤保障力量做了大量的工作。

另外,还有一些日本技工收了中国徒弟,在机车、车辆、通信信号等领域传授了他们的技艺。他们洋溢着自己能参加修建中国铁路的自豪感,共同从事艰苦的劳动,增加了中日员工之间的信任和友情。

天兰铁路全线贯通与首通列车

随着铁路建设的进展,铁路技工、商人都从全国各地赶来天水,掀起城市建设的热潮。1951年夏天,职工宿舍铁路工房三院顺利建成,之前住在社棠镇一座庙宇里的日本员工家庭都搬迁过来,日本员工不用再坐通勤车上班,大力改善了他们的生活条件。此外,日本设计师亲自参与发电所、机械修配厂、机务段等设计,还有老四院、新二院等铁路住宅、职工食堂也是日本设计师参与设计或者吸收他们的抗震抗寒等设计思路而建造的。

1952年9月29日上午,天兰铁路正式通车。三万群众参加了在北道埠火车站举行的通车庆典仪式,时任铁道部副部长王世泰为通车剪彩。首通列车共有四趟,第一、第二趟列车由北道埠机务段提供,第三、第四趟列车分别由陇西、兰州机务段提供。北道埠机务段的日本员工不仅对首通列车进行了整修,为列车装饰也做了不少工作。

首通列车火车头的正中间悬挂着毛泽东头像,川端新太郎带领员工在头像后面安装数枚小灯泡,机车在夜间行驶时一键启动开关按钮小灯泡就亮起来,黑暗中照亮了毛泽东头像,后来这个创意在其他机车装饰中被采纳。岩崎正亲自设计、绘图制出和平鸽装饰安装在客车车体。北道埠机务段的技术员武内清一亲自设计了火车头的标语:“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周年暨天兰铁路通车典礼”。

首通列车上午11:00陆续离开驶出,日本员工及其家属代表也作为嘉宾乘车,经过30个小时行驶,30日下午3:00到达兰州。次日,兰州车站广场举行十万群众集会,“庆祝国庆三周年暨天兰铁路通车”盛大庆典。毛泽东还专门题写了“庆贺天兰路通车,继续努力修筑兰新路!”的题词。乘坐首通列车的日本学生组成日籍文艺团参加了典礼活动。当天下午,在兰州还举行了兰新铁路开工典礼,铁路建设继续向新疆挺进。

日本员工的回国与“天水会”的成立

1952年9月29日,甘肃天水,天兰铁路通车典礼大会上,铁道部副部长王世泰剪彩

随着兰新铁路动工修筑,日本员工十几个家庭也搬到兰州,中方给他们建了日式住宅。岩崎正等人在兰州东站列车检修所从事客货车的检修,南谷正直也携带家属迁到兰州,还有部分人参加兰新铁路的现场施工调研。在市冈希夫等人设计完成兰新段30多个车站信号工作时,却传来了滞留在华日本侨民遣返回国的消息。

1953年3月,日本员工及其家属在中国的同事和同学的盛情欢送中离开了天水,他们从上海坐船启程返回日本舞鹤港。次年5月,他们在日本成立了“天水会”(南谷正直任首任会长)。每年集会、追忆往事,并发行会报,每年出一期,一直坚持到现在。1985年9月,他们组成26人的第一次访华团,时隔30多年重返天水,与当年的老同事、老同学重逢畅叙。1999年9月,他们向天水市捐赠了1000株樱花树,在时任天水市市长张津梁和当年92岁高龄的天水会会长南谷正直的主持下,在天水市籍河城区共同修建了中日友好樱花园,并树立镌刻有天兰铁路工程纪实的纪念石碑。石碑上刻着:“一九五零年秋季,陇海铁路天兰段修建在即,日本籍铁路工程技术人员偕眷属八百余人,奉调自东北汇集天水,投入路建。中日员工精诚团结、竭心施工、錾山凿逐、架桥铺轨、排险克难、艰苦卓绝,建成天兰铁路。全程三百五十四公里,为中国西部交通奉以卓越贡献。”笔者在去年樱花盛开时和今年五一小长假,前往天水参观了友好樱花园。公园位于市中心繁华地段,园内有不少老年人锻炼身体,有散步的,也有唱歌的,还有两组拍婚纱照的,这里已融入当地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第二次访问时我发现纪念碑重新上了漆,深切感到市政府对樱花园的细心保护。

中日友好樱花园

如今日本老铁路人几乎全部作古,现在他们的子女继承了天水会的活动,向下一代传承天水的故事。2017年8月,我在东京有幸访谈了天水会现任会长桥村武司先生和天水铁中日本校友会会长伊藤礼子女士。天水铁中的前身是1944年成立的交通部天水扶轮中学,后改称天水铁中,因学生都是铁道部从全国调集的技工子弟,是当年西北屈指可数的名校。1959年,天水铁中搬迁到乌鲁木齐,改称乌鲁木齐铁中,后来分为乌鲁木齐铁一中和铁三中,即现在的乌鲁木齐六十八中和七十中。1994年,母校迎来50周年华诞时,就有22名日本校友赶到铁三中。1999年,60多名日本校友出席校庆活动,学校对此特意开设“东瀛展区”展示当年的珍贵资料,日方还捐赠了图书。现在他们子女辈也年过80,已经很难再到中国来,但仍坚持与中国的老同学、老校友书信往来,缅怀过去并问候彼此近况。

他们当年在天水只不过三年不到,但不少人称天水是自己的第二故乡。2009年4月,为了纪念樱花园迎来10周年之际,他们组团重访天水,遵照南谷正直生前的遗愿,将他的部分骨灰葬在此地。他在回忆录里这样写道:“……同事们把我们当做国际友人来看待,我们之间没有任何隔阂,铁路局给我们基于绩效的公平的薪酬待遇,所以我们才充满热情并带着诚意投入到天兰线的工作当中,我相信多数日本技师也是和我一样的心情。”我想这段话说明了他们对天水的执着和感恩。

向后代传承中日友好往事

天兰铁路的开通完成了“西干局”的使命。1952年12月底,铁道部决定撤销“西干局”,成立新建铁路工程总局第一工程局(简称一工局),继续修建兰新铁路(兰州至乌鲁木齐)。1953年,一工局迁至兰州,1958年迁至乌鲁木齐市,1970年迁回西安市,即现在的中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虽然西干局仅有两年半的短暂历史,但它无疑是新中国西北铁路建设的肇始。

西干局旧址位于秦州区成纪大道西路上,离伏羲庙往西一公里处。撤销之后,这里曾经是天水铁路工程学校,60年代开办天水铁路电缆工厂,现在的天水铁路电缆有限责任公司。今年5月笔者访问此地时,有幸认识了从20世纪80年代起在这里就职的宋军先生,他带我参观了院内仍保存下来的当年日本设计师亲自设计的几座房屋。一进门就是一条小走廊,设三个独立单间,是传统的日本房屋格局。他说:“房屋盖得非常结实,几次地震都不怕,比旁边的后来盖的房子结实得多。” 宋军先生非常热情友好,对他的帮助我一直心存感激。据他介绍,天水铁路电缆公司大门左侧的老建筑是老礼堂,蒋介石曾经在这里讲过话。后来我核查了一下,1944年夏天蒋介石曾经来过一次天水。

天水铁中旧址位于秦州区藉河南畔的红山路上,后来这里是天水铁路信号厂(后改制公司)。2001年,天水扶轮中学、天水铁中以及天水铁中日本校友会在这里共同树起两座纪念碑。笔者今年5月探访时,这里已成为了一片平地,用蓝色钢板围起来了。保安人员告诉我去年8月起开始拆迁,将来这里盖楼出租。他帮我向施工人员打听还有没有纪念碑,回答是“已经挖走了”。我听完有些遗憾,但相信他们会将之完好保存下来。

如今的天水,老城区正在进行拆迁改造,曾经日本人居住的西关三新巷已经几乎看不到人。宝兰高铁的开通迎来了西北发展的新篇章,但是逐渐消失的历史记忆也需要传承下来。现在中日之间缺乏有血有肉的感情交流,近70年前的两国铁路员工携手奋进的真实故事,我们或许能从中找到未来两国友好交流的新的可能性。

猜你喜欢
机务段天水铁路
詹天佑,“中国铁路之父”
天水婶与两岸商贸
滇藏铁路丽香段站后工程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有望年内开通
张典作品
关于铁路机务段人才队伍建设的分析探讨
160km/h动力集中式电动车组运用维修模式探讨
机务段运用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研究
铁路机务段的运输成本控制策略探讨
多姿多彩天水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