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微导管在分叶状动脉瘤介入栓塞中的应用

2019-01-09 11:37杨松许志剑杨远维徐进董傲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2018年6期
关键词:载瘤弹簧圈栓塞

杨松 许志剑 杨远维 徐进 董傲

(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 1神经外科; 2介入导管室,江苏 宿迁 223800; 3金华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浙江 金华 321000)

颅内动脉瘤是一种高风险的出血性脑血管疾病,致残率和死亡率很高,颅内动脉瘤破裂可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继而引发脑血管痉挛、脑梗死、脑积水等严重并发症,若未得到及时诊治,患者2年内病死率接近80%[1]。颅内动脉瘤分为囊状动脉瘤、梭形动脉瘤、夹层动脉瘤,而囊状动脉瘤中常常有不规则状动脉瘤,呈分叶状,这种动脉瘤更易破裂出血。不规则复杂动脉瘤属颅内动脉瘤的难治类型,具有血管内栓塞难度高、栓塞满意率低等特点,治疗风险较大且患者预后往往较差[2]。

本文收集本院神经外科2015年12月至2017年9月应用技术栓塞颅内分叶状动脉瘤的12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取得良好效果,报道如下。

对象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及临床表现

12例分叶状动脉瘤患者,年龄均48~62岁,平均年龄54.5岁,所有患者均因aSAH入院,Hunt-Hess分级,Ⅰ级4例,Ⅱ级6例,Ⅲ级1例,所有患者均急诊行DSA检查明确诊断为分叶状动脉瘤,其中男3例,女9例。

12例患者均因突发剧烈头痛入院,神志清楚,12例患者中10例患者有颈强直,其中1例患者伴有恶心、呕吐。

二、影像学检查

所有患者均行DSA造影明确诊断,并选择性载瘤动脉3D-DSA造影,明确动脉瘤性质以及部位、指向等。其中颈内动脉前交通段6例,后交通段3例,眼动脉段动脉瘤2例,床突上段1例(图1)。

图1 术前3D-DSA影像

Fig 1 3D-DSA pre-operative image

A: Aneurysm of lobulated an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 B: Aneurysm and neck of an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 C: Lobulated aneurysm neck joint.

图2 治疗术中影像

Fig 2 Images during operation

A: Two micro ducts were seen during the operation; B: The spring coil was filled with two micro ducts.

三、治疗方法

12例患者均为破裂动脉瘤,患者给予全麻后气管插管,置6F导管鞘,5F单弯造影导管行载瘤动脉3D-DSA造影,选取合适工作位,测量动脉瘤大小、瘤颈宽度,载瘤动脉直径等,(其中两例患者因瘤颈较宽,术中给予支架辅助栓塞)。所有患者全身肝素化后,Headway17微导管根据瘤体形状塑型,微导丝指引下先将一根微导管置入动脉瘤其中一分叶内。再将另一根微导管塑型后置入另一分叶内。先由较大分叶处微导管填入弹簧圈成篮,再两根微导管交替填入弹簧圈,间断造影,直至瘤颈不再显影。其中2例宽颈动脉瘤患者先支架导管超至动脉瘤远端,填入一枚弹簧圈后根据成篮效果后通过Headway21支架导管置入Lvis支架,采取Lvis支架半释放,再交替填入弹簧圈至动脉瘤颈填塞满意,动脉瘤造影不显影无造影剂滞留及无造影剂外溢,停止填塞弹簧圈,回撤支架导管,完全释放Lvis支架。(图2)。12例患者术中均填塞满意,无弹簧圈脱出,术后即刻行DSA均显示动脉瘤不显影,无造影剂滞留及造影剂溢出(图3)。

图3 术后影像

Fig 3 Post-operative images showed the density of aneurysm embolism

A: Post-operative orthotopic contrast; B: Post-operative side contrast; C: Contrast-enhanced display of dense embolism.

结 果

12例患者均行影像学随访,随访时间为3~12个月,其中7例患者6个月与12个月分别行DSA复查,所有患者复查DSA均未见动脉瘤复发。

讨论

颅内分叶状动脉瘤属于不规则动脉瘤,带子瘤的分叶状颅内破裂动脉瘤形态不规则,被认为是瘤壁结构薄弱,治疗中破裂风险极高的动脉瘤[3-4]。而形态不规则、宽颈、夹层、梭形及假性动脉瘤均属于颅内复杂动脉瘤类型,动脉瘤破裂出血后幸存的患者中,其再出血风险接近20%,是导致患者残疾、死亡的主要原因[5]。

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现在常规有弹簧圈单独栓塞,球囊或支架辅助栓塞等,但宽颈动脉瘤单独栓塞因弹簧圈往往向载瘤动脉脱出,所以治疗难度较大,采取球囊或支架辅助栓塞是近几年常用的办法,但因支架辅助有一定血栓形成的风险。分叶状动脉瘤单用一根微导管栓塞虽然也可以做到致密栓塞,但因动脉瘤形状特殊,两个或多个瘤腔分别存在,造成弹簧圈成篮效果不满意,微导管在位的瘤腔可能得到很好的填塞,但另外的瘤腔可能填塞不致密。甚至需要术中再次调节微导管位置,为手术增加了难度。

1998年,Baxter等[6]首先使用双微导管技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国内也有相关报道[7-9]。有学者认为所谓“中等颈宽”即瘤颈/瘤体在0.5~1.0,可应用双根微导管技术[10]。也有学者认为瘤颈/瘤体在1/2到1/3时,尽管此时可以用单微导管进行栓塞,但要到达致密程度有一定风险,弹簧圈可能比较容易脱出[11]。本文有两例宽颈动脉瘤,瘤颈/瘤体均超过1/2,故采取双微管+支架辅助栓塞。双微管技术栓塞是利用弹簧圈之间的缠绕力,以及弹簧圈与弹簧圈之间的横向挤压力,达到弹簧圈的稳定性。单囊状的动脉瘤因其囊内只有一个空间,而分叶状动脉瘤因瘤颈后分叶,好比两个动脉瘤,故采用双微管技术填塞更加适合,如同双微导管对各个分叶动脉瘤分别填塞。只有到达瘤颈处才合并成为一个空间,此时因内部弹簧圈的缠绕,以及相互挤压,弹簧圈已经很难脱出。故在临床上值得推广。

双微管技术在分叶动脉瘤中的填塞,笔者认为主要需注意载瘤动脉的直径问题,因需要通过另一个微导管,甚至需要再通过支架导管,这就特别需要注意栓塞事件的发生,术前需评估好载瘤动脉直径,因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等原因,可能载瘤血管无法通过较多的导管,此时需要评估换其他手术方式,术中要严格给予肝素化,避免栓塞事件的发生。

综上所述,双微导管技术在颅内分叶状动脉瘤的栓塞中,因切实可靠,以及减少支架的使用率,大大减少术中风险,减轻患者后期负担,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载瘤弹簧圈栓塞
动脉血管瘤栓塞弹簧圈机械解脱装置设计
Neuroform Atla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Meta分析
组蛋白和TLRs在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中的作用机制
阿哌沙班治疗肿瘤相关性血栓栓塞的获益与风险
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载瘤动脉临时阻断后脑血流动力学变化:术中荧光造影定量分析
合并载瘤动脉狭窄的颅内动脉瘤破裂因素的初步分析
肺隔离综合症经皮导管血管栓塞术1例
大规格弹簧圈栓塞术在颅内动脉瘤中的临床疗效探讨
新疗法治愈脑动脉瘤
新疗法治愈脑动脉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