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文化视角下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农民心理扶贫路径探究

2019-01-11 17:43刘燕康豪
现代职业教育·职业培训 2019年11期
关键词:贫困人口云南人群

刘燕 康豪

[摘           要]  通过对贫困文化视角下心理扶贫的内涵阐述,并对贫困文化视角下云南边疆民族地区贫困人群的认知控制能力、关注局部的注意方式、背景型归因方式、依存型自我特点等心理层面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心理扶贫路径,并为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建设提供了坚实牢固的保障。

[关    键   词]  贫困文化;边疆民族地区;心理扶贫

[中图分类号]  F323.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3-0180-02

目前,我国脱贫工作已进入最后冲刺期。当前全国各地脱贫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国家又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乡村振兴的重大战略”。云南边疆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许多农民基本已实现脱贫,但还存在着文化与心理层面的贫困,这将对前期的脱贫工作产生负面的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将会返贫,对脱贫工作的巩固产生阻碍。基于此,本文从贫困文化的视角切入,研究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农民的心理影响因素与解决路径。以期对扶贫实践的巩固实现我国全面的“乡村振兴”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贫困文化视角下心理扶贫的内涵

关于贫困文化理论:国内外学者主要研究指出贫困地区的人们受资源限制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一套固化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规范。心理贫困理论:首先,相关研究文献中提出了有限资源理论:一是认知资源总量有限;二是指同时进行的任务,必然存在认知资源的竞争,进而影响任务表现。其次,国内外专家从自我损耗方面阐述,指当个体进行情绪管理和抵制诱惑时,容易因意志力的暂时耗竭而产生自我控制的损耗。个体越贫困,所需施加的抑制越大,自我控制能力消耗就越大。最后,有专家指出任何形式的资源稀缺,都会引导注意力集中在稀缺的资源上,进而改变人们观察事物和做出决策的方式。围绕贫困影响心理已有较多研究,但在实证的基础上解决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农民贫困心理问题的研究较为缺乏。不同阶层的人群在理念、价值观上确实存在较大差异,但这种差异并非一成不变,如何引导云南边疆民族地区贫困阶层的观念、思维方式转变是一个十分有意义的话题。

二、文化贫困对云南边疆民族地区一些贫困者心理影响与成因分析

本研究以云南省德宏州为例,主要对当地扶贫干部、贫困农户采用调查法、访谈法获得一手经验资料,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对心理扶贫的路径予以探究。

受人文地理环境、民族风俗、宗教信仰与科技与信息等制约,云南边疆民族地区贫困文化塑造了固化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进而又影響了其贫困人群的认知、动机、自尊、意志等心理特征,致使心理贫困和物质贫困相互影响,共同限制了其贫困户的发展。

(一)认知控制能力不足

在物质与心理贫困上,云南边疆民族地区一些贫困人群在观念上传统滞后,目光短浅,导致其缺乏对未来的投资认知能力。注重关系而非事物本质的分类方式。由于云南边疆民族地区一些贫困人群受到的教育,尤其是科学教育较为匮乏,因此其思维往往具有按关系分类而非按本质属性分类的特点。故他们中有些人认为自身贫困是由于地理位置、国家扶持力度不够、自身能力不足等现象造成的,他们并没有透过现象找到贫困的根本原因。

(二)关注局部的注意方式

云南边疆民族地区一些贫困人群由于资源稀缺而形成稀缺心态,形成注意力“聚焦”,进而产生忽视整体的注意方式。云南边疆民族地区一些贫困人群受地理位置、文化教育、科技信息与卫生资源制约,导致其思维与注意方式相对狭窄。在眼前的局部利益和未来的整体利益作权衡时,其个体往往选择前者,忽略整体长远的决策特点。

(三)背景型的归因方式

云南边疆民族地区一些贫困人群由于资源稀缺和谋生技能缺乏,落后的生活方式使一些人常常把生活的不如意归因于“命运”,缺乏奋斗的动力。

(四)依存型自我的特点

云南边疆民族地区一些贫困人群因资源匮乏,必须更好地服从规则才能更好地生存,形成依存型自我的特点,进而表现出垂直集体主义价值取向的特点:重义轻利但又爱占小便宜,缺乏主见、注重权威的交往观,不求富贵但求温饱、安逸的人生观等。依赖于功利的思想也让云南边疆民族地区一些贫困人口形成“等靠要”的思想,同时如果得不到国家政府的扶持,将会再次致贫。

(五)较高的外显自尊和较低的内隐自尊

云南边疆民族地区一些贫困人群表现出“要面子”、自我防御的心理与脆弱性自尊,在较高的外显自尊下掩盖着较少意识的自我怀疑,使其往往较为自恋,而这种面子心理又导致其不能放下身段去谋生,形成了恶性循环。云南边疆民族地区一些贫困人群在物质上重义轻利,只求温饱;习惯上安土重迁,安贫乐道,缺乏改变。

(六)较高的习得性无助和较低的成就动机

云南边疆民族地区一些贫困人群各种资源的匮乏,导致一部分人的努力较容易以失败告终。久之,易形成习得性无助感和“自有天命”的归因方式,进一步导致了较低的成就动机和但求温饱的生活态度。故云南边疆民族地区一些贫困人口在行动上缺乏动力,听天由命。

三、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农民心理扶贫路径探究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一些访谈对贫困文化背景下云南边疆民族地区一些人群的心理贫困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探寻云南边疆民族地区一些贫困人口有效心理扶贫的路径。

(一)通过建立户档资料的形式对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的一些贫困户的心理状况和心理特征予以考察,注意贫困户心理健康现状

通过对云南边疆民族地区扶贫干部及贫困人口进行调查将资料收集整理,并分门别类建立心理档案。随时注意贫困人口的心理健康情况,并做好后续对照与跟踪研究。

(二)在为贫困人群提供物质、生活保障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贫困人群的文化教育,开发其认知能力或理解为认知资源发展自己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提到人类在满足基本的生理需要之后,才能进一步去满足更高一层的需要,因此云南边疆民族地区一些贫困人群在满足了基础经济状况需求后,才会有意愿提升个体的认知能力。政府方面通过发展云南边疆民族地区文化教育,开展文化教育,如提供图书、文化博览与文化演出等移动文化服务。另可以通过社会专业人员定期为云南边疆民族地区一些贫困人群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向其输入新的文化知识与思维理念,提高贫困人口的认知与自我发展的能力。

(三)政府为其提供工作机会而非单纯的物质与金钱馈赠

当地政府应具有创新意识,利用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特色开发当地农业发展优势,并根据国家倡议的“一带一路”建设与边疆特色,充分利用机遇开发当地的潜能与特色产业,如生态旅游、纯天然绿色食品保鲜与精细加工、边境贸易互通合作、边疆与缅甸等东南亚国家进行的医疗、教育合作交流等为当地贫困人口提供工作与各种就业的机会,调动云南边疆民族地区贫困人口主动劳动脱贫,体验到自己脱贫的辛苦与自豪,从而不断消除对政府与国家的经济与物质依赖思想,也避免了对国家扶贫款的随意挥霍。

(四)利用合理的宣教育和奖惩机制营造良好文化氛围,破除“等靠要”的思想,培养贫困人群正确的荣辱观

国家与当地政府完善贫困农村宽带网络、信息、广播、电视等基础通讯设施的建设,并通过现场、网络媒体与两者结合的多种方式对群众进行宣传教育,逐步引导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的贫困人口解放思想,转变思维,克服听天由命消极保守的观念,树立人定胜天、积极进取思想;克服安贫乐道和不愿苦干的懒汉意识,树立穷则思变、苦干脱贫致富的志向;克服老守田园、安土重迁思想,树立大胆开放、敢于流动闯天下的思想;克服传统小农本位、重农轻商的心理,树立现代农业和市场经济观念;克服“等靠要”的依赖思想,树立自强、自信、自立观念。此外,通过对云南边疆民族地区一些贫困人口中敢于主动脱贫与勤劳致富的先进人群进行精神与物质奖励。对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的贫困人口中缺乏独立性,消極被动与思想保守者给予扶贫物质的合理分配和相应的惩罚等。

正确认识贫困,提升贫困人口的思想觉悟,要树立自已“脱贫为荣,勤劳致富”等价值理念,使贫困人口对自己的行为有清晰的认识,实现良好的自律。这些新思想的形成,将会斩断人们与贫困文化的联系,培育他们正确的荣辱观,从而从根本上挑战贫困,为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建设打牢基础。

(五)可通过长时培训、短时培训、扶贫措施评估转变贫困文化观念手段达到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的贫困人口的心理扶贫

长时培训条件下,通过设置劝说式、引导式等不同的文化宣传方式,设置不同层面的文化混搭方式,长期、系统地考察贫困文化观念的转变模式。短时培训条件下,通过文化启动的方法实现认知框架的转换,进而实现思维方式的转变;对不同的扶贫措施予以评估,从行动上改变贫困文化对心理扶贫的影响。心理学研究发现行为往往可以改变态度观念。通过调查,找到云南边疆民族地区不同类型贫困户认可的扶贫措施,有助于从行为上助其实现观念的转变。

本研究从贫困文化的视角切入,考察贫困文化对云南边疆民族地区贫困人群的心理影响,将实证研究方法运用到贫困人口心理扶贫之中,在理论上为贫困研究提供了依据。在实践上不仅为“乡村振兴”有效推进奠定坚实基础,同时也为相关部门深入理解云南边疆民族地区贫困人群、制定相应政策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熊丽英.贫困文化和文化贫困[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2.

[2]乔艳阳、张积家.文化塑造整体:局部认知模式[J].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6).

[3]方清云.贫困文化理论对文化扶贫的启示及对策建议[J].广西民族研究,2012(4).

[4]黄帝荣.农村贫困群体文化扶持的社会学思考[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9(3).

[5]张剑波、袁学哲.精准扶贫视角下的农民心理教育探析[J].新西部,2018(11).

[6]罗刚.中国财政扶贫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7]刘学军.精准扶贫中农村贫困人口心理状况的问卷调查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6(10).

编辑 张 慧

猜你喜欢
贫困人口云南人群
隐形贫困人口
我走进人群
基于通勤目标人群需求的慢行交通系统构建
基于通勤目标人群需求的慢行交通系统构建
财富焦虑人群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人群中总有一个好看的
2015年9月云南节庆一览
「云南山娃」
2013年各省贫困人口数量及贫困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