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观音堂彩塑保护研究

2019-01-24 09:22杨宝周瑞程
文物季刊 2019年1期
关键词:彩塑长治塑像

□ 杨宝 周瑞程

自北魏以来,山西佛教蓬勃发展,并伴随着三教合一的发展态势。与此相适应,作为佛教信仰和偶像崇拜载体的彩塑造像遍及全省。长治观音堂位于山西省长治市潞州区大辛庄镇梁家庄村,创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庙宇坐东朝西,现存两进院落,中轴线上自西向东依次有:山门(戏楼)、天王殿、钟鼓楼、南北配殿、献亭、正殿,院内古柏一株,千年有余,郁郁葱葱(图一)。观音堂的彩塑主要保存在正殿观音殿中。殿内“凹”型佛台环绕于三面墙壁,所视之处密布描金彩绘的泥胎圆塑、悬塑,壁塑。据统计,观音殿内彩塑“总计881尊,已残坏而有遗迹者228尊,现存各种塑像593尊”[1]。

国内学者对长治观音堂彩塑的研究大多围绕其历史源流、艺术审美、内容布局等方面展开,主要有:《长治观音堂明代彩塑》[2]、《长治观音堂明代彩塑相关问题研究》[3]、《长治观音堂佛教彩塑艺术研究》[4]等,而关于彩塑的病害现状调查和保护修复等方面的研究较少涉及。本文针对观音堂彩塑的保存环境和病害现状,就其保护和修复提出几点建议。

一、观音堂彩塑价值评估

文物的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文物保护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长治观音堂彩塑除了具备一般文物所固有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外,还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和潜在的经济价值。观音殿彩塑集儒、释、道三教塑像于一体(图二),反映了明代上党地区彩塑塑造的精湛技艺,是国内罕见的彩塑艺术佳品,被誉为“明塑之珠”。

(一)历史价值

长治观音堂以观音菩萨为主要供奉对象。观音信仰起源于大乘佛教,随后在中国广泛流传,并经历了一个逐渐本土化、世俗化的演进过程,成为中国佛教信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观音堂彩塑塑造于明万历年间,该时期正是观音信仰在中国发展的演变期。在此背景下建立的观音堂便成为长治地区观音信仰演变和兴盛的典型体现,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另外,晋东南地区现存有一百多座三教堂建筑,长治观音堂便是其中之一,“众多三教堂建筑的出现,不仅昭示着三教信仰在晋东南社会有着独特的信仰魅力,而且也象征着三教合一思想在晋东南基层社会民间信仰层面的一种具体实践”[5]。观音堂彩塑为研究晋东南地区三教信仰的形成及其表现形态提供了珍贵的实物例证。

(二)艺术价值

长治观音堂仅在一座三开间的小殿内,便巧妙塑造了众多神像,布局严谨,主旨突出,层次分明;各组塑像之间以祥云、山石、水浪、建筑等为背景衬托和连接纽带,过渡自然,活泼生动(图三)。在塑造技法上,观音堂彩塑采用了圆塑、悬塑、壁塑、组塑等多种技法相结合的方式,塑像细节刻画入微,艺术感染力极强。在形象塑造上,观音殿内的彩塑掺杂了道教和世俗人性的形象,极具世俗化、生活化的艺术审美特征。在色彩运用上,观音殿“大部分彩塑肤色施白,唇色赤红,发髻、眉毛及胡须等勾描为墨黑,衣着主要为青、赤、黄三色相间”[6],注重从宗教伦理与民俗观念两方面渲染造像的神圣性和庄严性。长治观音堂彩塑无论是空间布局还是技法造像都具有非常鲜明的艺术特色,无不体现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彰显着“大国工匠”的恢弘气势。

(三)科学价值

观音殿内的彩塑,除东壁三尊主像是现场塑造外,其余塑像皆是在别处塑好,再按照计划摆放。在结构上,主要由龙骨架、泥、描金彩绘三部分组成,其骨架根据所塑形象、规模的差异分别用以不同材料,包括木料、麦秆、树根、小竹片、线绳及不同型号的铁丝等。在制作方法上,“具体做法是观音殿的东、南、北三面墙壁上以及梁上等地方,根据需要加附木材,或圆木或方木,或粗或细,用木料开榫卯连系,或用自制的铁件,与墙体固定在一起,为牢固地固定在这些横木之间,用竖木把它们联在一起。竖木也以同样的方式与墙壁联系。这样在整个殿内的三壁需要塑像的地方,基本的骨架就出来了”[7],然后再根据塑像的大小,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连接固定。观音殿内的彩塑无论是用材还是具体工艺,皆别出心裁,独具匠心,是研究明代彩塑塑造技艺的重要实例,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

(四)其他价值

长治观音堂自建成之日起便一直发挥着其信仰教化的作用,作为民众祈求庄稼丰收、民生安康的重要场所,在当地百姓中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同时,观音堂彩塑作为宝贵的文化遗产,见证了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展现了中华民族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对其加强保护,有利于广大群众了解并传承中国传统的雕塑文化,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和艺术鉴赏力,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这是观音堂彩塑社会价值的重要体现。此外,历史遗迹遗物还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合理利用文物,能够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宝贵的资源,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长治观音堂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果对其进行适当地保护性开发,将文物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能够为当地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二、观音堂彩塑保存现状与病害成因分析

长治观音堂彩塑的调查包括彩塑保存环境调查和彩塑本体调查。本文在此基础上,对其病害现状进行评估,并分析病害产生的原因。

(一)彩塑保存环境

长治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地理坐标为北纬35°49'—37°48',东经 111°58'—113°44'。东倚太行山,西屏太岳山,境内浊漳河、沁河纵横交错。全境地势由西北向东南缓缓倾斜,为太行山、太岳山所环绕,构成高原地形,通称“沁潞高原”,又称“上党盆地”。

长治属于典型的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年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年平均温度为9.7℃,年平均降水549.2毫米,年平均湿度61%,年日照时数2311.5-2664.5小时,年平均无霜期在156.8-181.9天,年平均风速为 1.1-2.3 米/秒[8]。

(二)彩塑病害现状

受到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长治观音堂彩塑的保存现状不容乐观。参考文物保护行业标准《古代壁画病害与图示》(WWWT/0001-2007),经过多次实地调查,笔者对观音堂彩塑的病害现状有了初步认识。具体如下:

观音堂彩塑存在的病害种类较多,包括:粉尘污染、颜料层脱落、残缺、褪色、裂隙、断裂、龟裂、起甲、泥渍、动物损害、划痕、倾斜、不当补塑等10余种病害。

具体而言,粉尘污染是观音堂彩塑最主要的病害类型,粉尘覆盖于彩塑表面,使得塑像表面发暗、模糊,极大地影响着彩塑的艺术性和观赏性;颜料层脱落、残缺、起甲亦较为严重;裂隙广泛分布,不仅影响塑像的稳定性,而且还会诱发其他的病害;断裂是观音堂彩塑普遍存在病害类型,有必要进行粘结固定;动物污染主要以蜘蛛网为主,急需进行有效清洗。此外,观音殿内多尊塑像存在用布带简易固定的情况,既有碍观瞻,又会对塑像结构的稳定性产生影响。

观音殿内顶部的悬塑几乎脱落殆尽,只剩下支撑木骨架和用于固定的横木,严重影响殿内彩塑整体结构的稳定性,亟待进行保护修复。

据现场调查分析,观音殿内彩塑的病害分布呈现一定的规律性。殿内除顶部悬塑基本自然脱落外,其余区域彩塑的病害程度自下而上逐步递减,越靠近地面的区域,病害越严重;同时,东壁彩塑病害较其他区域严重,北壁彩塑病害较南壁严重。究其原因,首先,由于靠近地面的区域湿度较大,助长了病害的滋生;其次,东壁正对殿门,受室外环境影响较大;最后,由于观音殿坐东朝西的布局,观音殿北壁朝南,北壁塑像在一天中受光照时间更长。

(三)彩塑病害成因分析

一般来说,彩塑病害产生的原因主要与保存环境、制作材料和工艺、人为损害等因素有关,长治观音堂彩塑也不例外。下文就这几方面因素分别进行讨论:

1.保存环境影响

粉尘污染是观音堂彩塑的主要病害类型之一。粉尘对彩塑的影响包括物理破坏、化学破坏以及生物破坏。当沉积下来的粉尘颗粒吸收环境中的水分后,会在彩塑表层形成牢固的污垢层,污垢层中的有害物质会与彩塑的表层材质产生化学反应;同时灰尘中还携夹有大量的微生物和霉菌,覆盖于彩塑表面,使得塑像颜料层发暗、模糊,甚至脱落。观音堂彩塑的积尘主要来源于当地的风沙粉尘、香火灰尘,以及近年来周围拆迁施工带来的灰尘。

“空气环境温度和湿度是直接作用于文物材料的两个最基本因素,任何材料的文物都有它最适宜的温度和湿度范围,一旦超过这一范围,文物材料就要发生病变。”[9]在影响彩塑保存的诸多因素中,温湿度的变化是最主要的。观音殿坐东向西,光照时间少,通风措施较差,且有漏雨迹象,再加上壁面下方受到毛细水作用,导致彩塑保存环境比较潮湿,使得微生物容易滋生蔓延,进而导致彩塑颜料层变色、褪色。

此外,由于城市建设的需要,观音堂所在的村址周边近年来处于拆迁和建筑施工的状态,由此产生的灰尘及震动势必会对观音堂彩塑及建筑本身的稳定性产生一定影响。同时,观音堂靠近公路,过往重型运输车辆产生的震动,也会对彩塑结构的稳定性产生一定影响。

2.制作材料的工艺的影响

观音殿塑像的制作,以龙骨架为基础,然后覆粗泥层、细泥层、白粉层及颜料层。骨架根据所塑形制、大小采用了不同的材料。形制大的采用木料为骨架,形制小的则采用铁丝、竹片、麦秆等作为骨架。久而久之,在泥塑本身重量的作用下,骨架便容易松垮。另外,观音堂彩塑以壁塑和悬塑最具特色,这些塑像都是在其他地方做好,再按照原来的构思用一定连接物将其固定在适当的位置。时间一长,再加上塑像本身的重量,在受力不均匀的情况下就容易导致开裂或脱落。

3.人为因素的影响

人为损害是影响彩塑保存的重要因素,主要包括偷盗、不当参观和不当修复行为等。据观音堂工作人员的介绍,观音殿内的彩塑曾在1992年前后遭过偷盗,多尊彩塑的头部被盗。此外,由于过去人们的文物保护意识淡薄,游客不当参观祭拜对彩塑造成一定破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观音堂进行过不同程度的修复,由于对艺术的认知及审美观念的不同,使得造像部分形貌发生了改变,同时修复使用的材料和工艺也存在差别,为以后的修复工作增加了难度。

三、观音堂彩塑的修复与保护

(一)彩塑的修复

基于观音堂彩塑在历史、艺术、科学等方面的极高价值及其目前所存在的严重病害现状,笔者认为观音堂彩塑急需进行抢救性修复。遵循文物保护的基本原则,根据观音堂彩塑的具体病害情况,并参考已有的彩塑修复成功案例,提出相应的修复建议。

1.彩塑表面污垢的清洗

对于塑像表面的污垢,建议针对不同的情况分别采用物理方法、化学方法进行清理。对于塑像表面的灰尘及蜘蛛网,可用一般物理方法清理;对于附着有顽固的硬质灰尘结壳的部位,利用无水乙醇缓湿,然后用手术刀等修复工具小心剔除;对于塑像表面的某些污染物结壳和沉淀,可以使用脱脂棉签蘸蒸馏水和酒精擦拭[10]。另外,对彩塑酥松部位的污物清理,可采用敷贴法,将吸水绵纸和塑像紧密结合,利用清洗剂的溶解和纸张的吸附来清除塑像表面的污染物。

2.彩塑表面颜料层的处理

对颜料层粉化、脱落部位,建议先用聚醋酸乙烯乳液进行局部加固,待局部渗透加固完成后,再用Paraloid B-72丙酮液或聚乙烯醇缩丁醛乙醇液进行整体加固,待加固完成后再用物理方法除垢。对于颜料层脱落于塑像凹处的情况,建议进行颜料回帖,回贴时可用软毛笔蘸取的聚醋酸乙烯乳液少许,再用毛笔将颜料轻轻沾取,在塑像同色部位将颜料轻轻粘回[11]。针对塑像表面起甲现象,建议使用注射粘接剂的办法,增加颜料层和泥层的粘接力,粘接剂可采用能够多次渗透的明胶。

3.彩塑表面裂隙的处理

对彩塑表面已经发生的严重裂开的部位,建议进行补缝处理。在裂缝处注射胶粘材料,保证裂隙内各个接触面保持湿润,然后填入滑石粉与白乳胶的混合物,最后用可调夹具夹好,一定时间后松开夹具,合缝完毕。对于部分塑像断裂部位也可采用此法。对泥塑表面出现裂隙地方,建议进行灌浆加固。将加固剂与黏土按一定质量比进行混合,然后利用针管将浆液注射至裂缝里面,直至浆液不再下渗为止,然后在浅表处填压相对较干的、加了加固剂的黏土,与周边持平[12]。

4.残缺部位的加固和补塑

观音堂彩塑的残损现状大多是木骨架裸露、身体某些部位残缺、大面积的泥层剥落等,视觉效果很差,影响塑像的艺术魅力。对于影响彩塑稳定性的关键部位的残缺,建议对其进行补塑,做到原塑与补塑协调而有区别,坚持使用传统材料和传统工艺。

5.壁塑、悬塑稳定性处理

针对观音殿内失稳的壁塑悬塑,建议在进一步研究其具体制作工艺的基础上进行加固处理,制定切实可行的拉固系统,保持塑像平衡稳固。

6.整体封护

鉴于观音堂彩塑的病害现状,建议在前期修复结束后对其进行整体封护。具体措施是:在所有修复程序结束、并待修补和补塑部位干后,选用具有可逆性的有机硅类材料作整体封护。一方面可以补充颜料层胶结物由于老化造成的流失,另一方面起到增加表面强度,并对表面起到保护隔离作用。

(二)彩塑的养护

彩塑的修复是被动的无奈之举,而日常的养护则是预防性的,可谓常胜之举。基于长治观音堂彩塑的病害成因和目前所处的环境,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养护建议:

1.对建筑物进行维修加固,如屋顶、墙面、门窗的日常修缮,尤其建议对观音殿屋顶进行加固及防腐防渗处理,保证建筑物结构的稳定性和完整性,尽量避免因建筑物的损坏而导致其室内所存彩塑的损害。

2.控制观音殿温湿度,对观音殿环境进行科学检测,实时监测室内温湿度变化;根据天气状况进行及时的通风除潮,保证彩塑基本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温湿度环境条件下;尽量避免强光对室内彩塑的直接照射,采用柔光照明。

3.大殿建筑需配备优良的防尘设施,防止外界环境中的粉尘进入。另外,相关工作人员要保证大殿的环境卫生,并对彩塑进行适当的除尘工作,在不影响彩塑本体的情况下,尽量清除沉积于彩塑表面的污染物。同时也要防止虫鼠鸟等生物危害。

4.减少人为的干扰,处理好信仰活动、游览参观与文物保护之间的关系,尽量减少与文物的近距离接触,加强管理和系统监控,监管、规范参观者的不当行为,禁止焚香烧纸,禁止涂写刻划。另外,要加强宣传,提高周边居民的保护意识,爱护环境,协同保护。

5.特别是目前观音堂所在村址正处于拆迁施工的状态,由此产生的粉尘和震动对观音堂彩塑的影响不容小觑。建议在观音堂周围增设防尘护栏,新修建筑物应尽量与观音堂保持适当距离,以减少因施工震动而对彩塑造成的危害。

四、问题与思考

社会经济大发展的同时,带给这些彩塑珍品的则是难以治愈的病害。观音堂彩塑的病害类型繁多,成因复杂,如果不对其病害进行及时有效的保护修复,长此以往,这些彩塑珍品必将消失殆尽。本文对观音堂彩塑的保护研究主要围绕其病害现状的调查和分析展开,探讨了观音堂彩塑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社会价值和潜在的经济价值;简要说明了观音堂彩塑现存的病害类型及分布规律,在此基础上,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彩塑病害的成因,同时提出了粗略的修复措施和养护建议。

尽管笔者力图通过本文研究为观音堂彩塑的保护提供建议,但依旧存在诸多不足,仍有一些问题值得深思。例如:(1)文中并未涉及对彩塑本体制作材料及其污染物的检测分析,缺乏对修复材料和工艺的实验分析,故从修复建议到具体操作仍有一段距离。(2)由于缺乏对观音殿内悬塑、壁塑具体工艺的深入研究,故对其稳定性的处理仍有待研究。(3)观音堂所在村址目前正处于拆迁施工的状态,如何处理城市发展与观音堂文物保护之间的关系需要深入研究。这些问题和不足仍需进一步思考和研究。谬误缺漏,在所难免,仅以此文抛砖引玉,望读者正误补遗,为观音堂彩塑珍品的保护提出更有效的建议。

[1]柴泽俊、柴玉敏《山西古代彩塑》,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年,第148页。

[2]长治市博物馆编《长治观音堂明代彩塑》,北京:文物出版社,2012年。

[3]魏小杰《长治观音堂明代彩塑相关问题研究》,《荣宝斋》2012年第11期。

[4]雷琳《长治观音堂佛教彩塑艺术研究》,《法音》,2005年第8期。

[5]段建宏《晋东南三教信仰的形成、表现形态及分析》,《宗教学研究》2015年第4期。

[6]郭佳琳《长治观音堂明代彩塑造型艺术审美探析》,《艺术与设计(理论)》2014年第10期。

[7]杨巧灵《长治观音堂彩塑布局思想和使用材料分析》,《文物世界》2005年第5期。

[8]长治人民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changzhi.gov.cn/

[9]郭宏《文物保存环境概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54页。

[10]高燕《陕西蓝田水陆庵壁塑悬塑板保护修复研究》,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年。

[11]马赞峰、汪万福等《温州博物馆藏北宋白象塔彩塑的修复》,《敦煌研究》2005年第5期。

[12]范陶峰、杨隽永等《南京博物院明代彩塑的保护与修复》,《文物修复与研究》2012年7月。

猜你喜欢
彩塑长治塑像
在武汉大学拜谒李达塑像
长治:考察调研 绿色防控
长治药茶产业带动农民增收
山西长治:“三级联动”保“三秋”生产
当当鼓
泥彩塑:天地之美
塑像和井
毛主席塑像今安在
遥远的永恒——赵杰的彩塑艺术
浅谈云南筇竹寺彩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