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来信

2019-03-07 19:58
南方周末 2019-03-07
关键词:新华字典小视频读音

南方周末评论版“读者来信”及南方周末App“Hi,南周”栏目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欢迎新老读者回应报道内容、交流热点话题、分享现实感悟,来稿请发nfzmreaders@163.com。

新时代的“上山下乡”

回应“养羊、种菜、修电脑, ‘知识付费网上下乡”

2019年2月28日《南方周末》财富版

移动互联网的出现拉平了这个世界,小视频的兴起又将许多被人忽略的场景和事物送到每个手机屏幕前。相较于“知乎”“得到”这些定位于精英人群,需要用逻辑性强的文字、专业简洁的图表和美观大方的排版来传播知识、吸引流量的App,“快手”“抖音”这些普通人都可以作为“戏精”主演一段火爆小视频的后来者,更加接地气和鲜活,特别是在“三农”领域,填补了以往缺失的空白。乐见这些真正与人民群众亲近贴心的“知识付费”通过网络“上山下乡”,既增加了这些“网红”的收入,也给需要的人传播了实用知识,不失为一种新载体下乡村振兴的途径。

浙江杭州❘徐迪波❘民建会员

海洋离我们又近又远

回应“海洋生死劫”

2019年2月28日《南方周末》财富版

我认为,文中揭示的海洋危机及其后果和影响,理应引起全人类的高度关注。但现实情况是,海洋离我们很近又很远。当我们关注海洋的时候,它就离我们很近。此时的我们就会把海洋问题当成自己身边的问题一样看待,从自身生活做起,比如,做好生活垃圾的分类就是最直接的实际行动。这些都是力所能及的事情,或许很烦琐且不会马上看到效果,但对海洋来说,确确实实是一种呵护。反之,当我们无视它的时候,海洋就离我们很远,它不过是我们心中的诗与远方,是眼里的度假胜地和取之不尽的美味海鲜的来源。

关注和关爱海洋,就是关注和关爱我们人类自身和未来。但愿有更多的人意识到海洋问题的严重性,进而加入到维护海洋生态安全的行动中去。

上海❘刘幼渺❘修志编辑

审音应巧妙回应民声

回应“语言在不断变化,发音为什么要有标准?”

2019年2月28日《南方周末》文化版

我认为现在的审音水平远落后于社会发展的步伐。不同于严谨的文字传播,语音作为一种听觉符号,本就在其传播过程中自有其变量,依据时代背景、文化素养、地区特色、人物习惯产生或多或少的调整。而出于人际沟通和文化传承的需要,我们须对这些调整进行科学的测量和考评以记录社会,回应民声。

但现实却没有提供巧妙的回应。比如主持人撒贝宁的姓不论是在地方卫视还是央视的春节晚会中都被读做“sà”,但第十一版新华字典中标注的正确读音却为“sā”或“sǎ”。我相信这不是简单的播音员失误,而是这个发音更适于传播,且深入人心。还有近年流行的网络用语如skr(意佩服)或duang(加特效),新华字典内并未收录其读音,那么我们的下一代将会如何知晓他们的规范发音呢?审音委员是否应对这些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音进行相应的筛选、评估、添加或淘汰呢?

吴碧影❘伦敦大学传媒硕士

不要急于一审定音

回应“语言在不断变化,发音为什么要有标准?”

2019年2月28日《南方周末》文化版

我认为研究语言的专门机构在发布审音表时,一定要慎之又慎,特别是对于一些争议性较大的多音字读音,在条件尚未成熟时,不要急于推出。

时间是最伟大、最公正的裁决师。一个字绝大多数人喜欢读什么音,经过岁月的淘洗沉淀,自然会水落石出。这时候再顺从民意列入审音表,人们会自觉选择按照审音表规定的音来读,进而有利于语言的规范化,显得审音表有权威。相反,前几年的实践也证明,匆匆忙忙有些武断草率地将一些还没有达成基本共识的字音,硬塞入审音表,本来想一审定音,结果许多人不买账,涛声依旧,继续按照老习惯来读。我想出现这种情况,感到尴尬的不光是那些专家,还有整个社会。风物长宜放眼量。个别字几种读音在一定时期并存,真不是什么天大的事儿。

陕西西安❘柯润安❘东城一小教师

(栏目主持:温翠玲)

猜你喜欢
新华字典小视频读音
字词篇
绘画与分享
“新华字典”商标权及不正当竞争案开庭审理
Reverse Slow — Video, Live Photo, Gif Editor
新版《新华字典》将收入网络用语
最受欢迎的字典
《新华字典》修订将加注常用网络流行用语
我是小字典
挖出微信里的小视频
小视频的大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