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英国撤出东苏伊士运河事件看美英特殊关系

2019-04-17 09:00李梦竹
青年与社会 2019年3期
关键词:威尔逊约翰逊

李梦竹

摘要:约翰逊政府时期,国际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美英两国在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对外交政策作了部分调整,使得这一时期的美英特殊关系出现了一些新变化。从这一时期美英两国在一些国际大事上的反应可以窥见此时美英特殊关系的变化。

关键词:约翰逊;威尔逊;美英特殊关系

到1963年约翰逊继任美国总统之后,国际局势出现了一些新变化。苏联实力增长、西欧和日本加快发展、中国的影响不断扩大以及第三世界国家相继崛起,冲击着美国的国际地位。英国在欧洲的地位被削弱,其自身实力也在不断下降。面对国际局势的变化,美英特殊关系也随之出现了新的变化。从这一时期美英两国在一些国际大事上的反应可以窥见此时美英特殊关系的变化。

在威尔逊政府上台之初,马来西亚、新加坡、香港和中东海湾地区仍驻有英国军队。但这一时期英国面临着两大严峻形势:

第一,严重的国际支付危机。1965年2月9日美国驻英大使在日记中提到:“尽管目前英国的经济非常繁荣,但他们的海外支付问题从未像现在这样危险。”为了应对危机,英国不得不一再削减防务开支。1965年2月,英国政府取消了P-1154和HS-681飞机的研制计划,4月又放弃了TS-R低空轰炸机计划。1966年2月宣布,英国军队将从亚丁撤退。1967年6月爆发的中东战争导致苏伊士运河禁运,来自中东的石油供应随之中断,使英国的国际收支不平衡状况日益恶化。

第二,殖民体系的瓦解。英国政府从60年代起加快了非洲英属殖民地的“非殖民化”进程,以尽快甩掉殖民地的包袱。除此之外,这一时期英国在亚洲、南太平洋和加勒比海地区的殖民地与保护国也大多取得独立,可以说60年代是英国殖民体系彻底瓦解的年代。

在这双重压力下,英国威尔逊政府被迫于1967年2月宣布,英国将从1968年4月起大大减少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驻军。4月21日,美国国务卿腊斯克表达了对英国这一决定的看法:“虽然我们十分了解英国在经济、预算和外汇方面的困难,但我们强烈地反对现在宣布任何撤出该地区的意图。我们希望英国能以循序渐进和合理的方式减少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兵力,而不是在越南问题解决之前大量撤离,因为我们认为英国的存在可以对该地区的安全与稳定发挥重要作用。”7月13日威尔逊首相在给约翰逊总统的电报中表示:“我们目前别无选择,只能使我们的国防开支符合我们的资源,同时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来实现我们的政治目标。我知道这对你来说是个坏消息。但是,做出这些决定对我们来说似乎是正确的,而且经过了最长期的审议和协商。”7月18日,英国宣布英军可望于70年代中撤出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基地。

12月31日,英国内阁在讨论东苏伊士问题时,绝大多数内阁成员都支持立即从马来西亚、新加坡和海湾地区撤出,最后在1971年3月31日离开新加坡、马来西亚,并在“那个日期之前,,离开海湾地区。这表明英国将加速从东苏伊士地区撤退。“腊斯克于1968年1月5日表达了对英国这一政策的不安。他认为英国这一决定可能会加剧该地区的不稳定,并增加英国在安排最终有序离开方面的问题。在1968年1月11日于华盛顿举行的会议中,英国外交大臣布朗表示;“我们必须加速远东地区的撤退。这意味着在1971年3月31日之前,亚洲大陆将没有基地,而不是在70年代中期。他们必须放弃在该地区保持特殊能力的想法。”约翰逊总统在同一天给威尔逊首相发去电报表达自己的立场。约翰逊提出:“如果英国真的采取这些步骤,就等于英国退出世界事务,这意味着维持自由世界和平的根基将会被动摇。"1月巧日,约翰逊再次发电报给威尔逊,希望他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后再做决定。威尔逊在同一天对约翰逊的电报做了回复,他用委婉的语气指出:“目前的决策对英国的长远利益至关重要,而且英国人民会接受它,在目前的情况下,英国必须要大幅削减国外开支。”

1968年1月16日威尔逊在下院宣布,英国政府决定在1971年底就完成从亚洲和波斯湾地区的撤退。从此,英国在它曾长期盘踞的远东、中东地区,包括地中海地区,再也不像以往那样起作用了。美国再三劝阻英国从东苏伊士地区撤退,主要是想留下英国与自己一起分担防止共产主义在这一地区扩张的责任。但由于英国当时面临的困难很多,只能将在这些地区抵御共产主义扩张的包袱留给美国。虽然美国为了阻止英国撤出东苏伊士做出了许多努力,但依旧没有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英國在这一问题上几乎没有顾及美英特殊关系,而是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

参考文献

[1]刘绪贻,杨生茂.美国通史-战后美国史1945-2000[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FRUS),1964-1968[EB/OL].Volume XII,Document 238.https://www.state.gov/

[3]Alan P.Dobson,US Anglo-American relations in thetwentieth century[M].Roudedge,1995.

[4]陈乐民.战后英国外交史[M].北京二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

猜你喜欢
威尔逊约翰逊
双面威尔逊
约翰逊当选英国首相
威尔逊视角下的劫后南京栖霞山——兼论辛德贝格与“威尔逊栖霞山之行”
国旗保护它的反对者:德克萨斯州诉约翰逊案
寻找失主
新地貌标识
威尔逊的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