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近距离学习雷锋的精神殿堂

2019-06-11 08:45闫绍川姜自恬
雷锋 2019年3期
关键词:营区学雷锋纪念馆

闫绍川 姜自恬

在雷锋生前所在部队营区内,有这样一座建筑格外引人注目,它的外形犹如一颗硕大的螺丝钉深植大地,象征着雷锋的钉子精神和螺丝钉精神,它就是雷锋生前所在部队的雷锋纪念馆。

在这座建筑面积1670平方米纪念馆里,共展出图片380幅,实物展品416件。纪念馆开馆以来,共接待各界观众150余万人次。60多家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把纪念馆作为教育基地。

半个多世纪以来,这座军内唯一的雷锋纪念馆,坚持以宣讲雷锋、军民共建、扶贫助学、捐资助残等形式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和公益事业建设,努力担起播撒雷锋精神种子、引领社会道德风尚的历史重任。

记录学雷锋活动历程的立体史鉴

学雷锋活动发轫于军营。

早在雷锋牺牲前,原沈阳军区工程兵部就把雷锋选树为先进典型,并在部队广泛开展学雷锋活动。57年前,雷锋因公殉职后的第3天,无比悲痛的战友们流着眼泪把雷锋用过的冲锋枪、手电筒、节约箱,穿过的千层底袜子,读过的《毛泽东选集》,写的日记,以及雷锋工作生活照片搜集起来,仅用两个月的时间就在营区建起了“雷锋烈士事迹展览室”。这就是雷锋纪念馆最早的雏形。

时光穿梭,岁月有痕。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学雷锋活动经历了不同历史阶段。雷锋纪念馆从小木屋到专门史馆,从流动展室到固定场馆,历经多次搬迁,10多次重新布展和改扩建,馆内一张张图片、一份份史料、一个个故事,清晰地展现了学雷锋活动的历史脉络,真实地反映了学雷锋活动的发展历程。

1963年8月5日,正值雷锋同志牺牲1周年之际,全国首座雷锋纪念馆在雷锋生前所在部队正式建成。当时,部队就决定向社会开放,不分节假日、不分八小时内外,只要有参观的就开馆。毛主席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在全国掀起的学习雷锋高潮正处顶点,前来纪念馆参观的人络绎不绝。

当年还没有设立专职的解说员,雷锋生前的战友们轮流负责解说,每人每天都要接待近百人,重复讲述上百遍的雷锋的故事。一位雷锋的老战友回忆说,虽然当时的解说工作很辛苦,但是工作之余大家都争着去,因为在给别人介绍雷锋的时候,就仿佛老班长又回到了身边。

1974年、1985年纪念馆两次跟随部队转隶移防。1990年部队迁移至现营区,纪念馆随即破土动工,1992年9月,这座汇集了各种珍贵历史资料的大型雷锋纪念馆隆重开馆。此时,它像高耸的航标,指引着改革开放新形势下社会道德建设的方向。

那时,在纪念馆布展结尾处会放置一本留言簿,在手机还不普遍的年代,很多参观者都会在留言簿上记录自己观后的感悟。这些留言者中不乏一些从雷锋精神中找寻生活希望的人,有对前途迷茫的下岗工人,有“下海”创业失败的商人,还有父母离异、生活受挫的青年。翻看一本本早已泛黄的留言簿,模糊的字迹间却激情奔涌,耳边仿佛传来留言者在雷锋精神感召下前行的脚步声。

2003年,雷锋纪念馆维修改建后重新开馆,至今又多次更新布展内容,展出学雷锋活动相关图片239幅、实物184件。集中展示了各个时期的学雷锋成果,既有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部队开展学雷锋活动的展示,也有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学雷锋活动的创新发展;既有学雷锋活动兴起之初的重大典型,也有党的十八大以来践行雷锋精神的时代英模,为全社会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提供了经验借鉴。

进入新时代,雷锋纪念馆牢记习主席关于弘扬雷锋精神的系列重要指示,创新开辟传播雷锋精神的“网络通道”,在雷锋生前所在部队和上级的支持下,相继开办了“学雷锋网站”“数字雷锋纪念馆”等平台,累计发布学雷锋信息5100多条,参与网上讨论近万次,引来网民留言两万余条。大家“网言网语”颂雷锋,“网上网下”学雷锋,汇集起弘扬雷锋精神的新时代力量。

向世界传播雷锋精神的生动窗口

雷锋纪念馆自开馆以来,来馆参观的不仅有部队官兵、社会各界群众,更有一些外國友人,如瑞士、朝鲜、韩国、法国、德国、美国的军事代表团,成千上万的人在这里学习雷锋事迹、感悟雷锋精神、浸润雷锋文化。

2003年4月,瑞士国防部部长施密特一行参观雷锋时留言:“不通过战争取得的胜利,才是最伟大的胜利。”2014年2月,美国陆军参谋长奥迪尔诺将军访华时,中方让他选一个陆军部队参观,他专门挑选了雷锋生前所在部队,在参观雷锋纪念馆之后,部队领导向奥迪尔诺赠送了《踏着雷锋足迹前行》邮册,参观结束时,奥迪尔诺在留言簿上评价说:“这是一支专业的、值得骄傲的、为人民服务的部队”。

在锦州商业银行工作的美国青年雷夫·罗杰斯,听说雷锋的故事后,专门来到雷锋纪念馆参观,了解雷锋事迹,收集雷锋资料,从此便把雷锋当成了偶像,还把自己的名字雷夫改成了“雷锋”。他还把《雷锋日记》翻译成英文,并自费印刷,赠送给美国朋友。他以雷锋为榜样,为灾区捐款、慰问孤儿,到学校义务教授英文,同事们亲切地称他为“洋雷锋”。2007年,辽宁省首次把“雷锋奖章”授予这位可敬的美国人。站在领奖台上,他说,是雷锋纪念馆让他真正了解了雷锋,并一直坚持做下去。

不仅仅是营区内的纪念馆在向世界传播雷锋精神,雷锋生前所在部队几十次外出执行重大任务,无论走到哪里,都把雷锋纪念馆建到哪里,把雷锋精神传播到哪里。

2003年,该部官兵执行首批赴利比里亚维和任务。任务间隙,官兵们自己动手,用活动板房在非洲大地上建起了“雷锋纪念馆”,期间接待了来自8个国家的5位将军、60多位军官和近千名當地群众,向21所大中小学和4个城市的政府赠送了中英文版的《雷锋的故事》、雷锋铜版塑像和印着“传播雷锋精神,维护世界和平”的白衬衫,在当地人民心中播撒雷锋精神的火种。

道桥抢修队的房主艾德本卡家发生火灾,官兵们奋力扑火,拯救了8条生命;驻地大吉达省的供水站氯气罐发生泄漏,部队迅速成立了35人的抢险队,及时解除了险情。维和部队轮换撤离时,大吉达省举行了盛大的欢送仪式,赠送了“中国雷锋永恒”友好牌匾,并授予全体抢险队员“荣誉市民”称号。

2017年,该部官兵组建中国第5批赴马里维和工兵分队,他们再次将雷锋纪念馆建立在了西非大地上。

“中国工兵为什么如此出色,因为他们都是雷锋。”同年9月,官兵们建成联马团最大帐篷式仓库,联马团司令迪克尼克专门到访分队营区看望官兵。在参观营区内的雷锋纪念馆时,他在留言簿上写下了对官兵的赞誉。

这个占地约100平方米的雷锋纪念馆,以雷锋逆境成长、工厂锻炼、军营淬火的史料为主要内容,选取雷锋生前具有代表性的11篇日记和9个故事贯穿连接,穿插战友追忆、社会反响以及国际友人评价,展示了雷锋的成长经历、感人事迹和雷锋精神的形成过程,以及官兵在强军目标引领下践行雷锋精神的最新成果。该馆分为“成长历程”“闪光足迹”“伟大精神”“时代传承”4个展区,采用中国红、和平蓝主色调设计,有中英法三种文字说明,真实再现了雷锋故事,生动诠释了雷锋精神。

雷锋纪念馆每周定期向联合国人员和当地友人开放。时任维和工兵分队队长陈雨谈及建馆初衷时说:“我们旨在通过雷锋这张‘名片讲好中国故事,坚持在履行和平使命中践行雷锋精神,在国际舞台播撒雷锋精神的种子,让雷锋精神走向世界。”

到维和任务结束时,该馆迎来法国、德国、南非、美国、俄罗斯、比利时、加纳、孟加拉国、柬埔寨、塞内加尔、多哥和埃及等10多个国家的联马团官员、维和部队指挥官以及中国驻马里大使陆慧英前来参观,累计达百余人次。

联马团副总工程师斯坦森对中国文化颇为喜爱。曾到过中国的他3次参观雷锋纪念馆。在一次参观时,斯坦森说:“从你们身上,我感受到雷锋精神的内涵,你们用行动赢得了联马团和马里民众的认可与尊重。”

猜你喜欢
营区学雷锋纪念馆
印象·老舍纪念馆
渡江战役纪念馆里听故事
百年·百馆
参观海军纪念馆
学雷锋
信息化在智慧营区建设中的应用
部队“小远散”营区异常声音监控系统的设计与研究
运用网络视频监控技术提高营区安防效能
豌豆笑传之学雷锋(二)
豌豆笑传之学雷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