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学“大餐”随时准备“甜”满你的胃
——记《蜜蜂、生态与人类》课程趣事

2019-06-16 06:17范存鑫
蜜蜂杂志 2019年12期
关键词:蜂产品蜜蜂同学

范存鑫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浙江 杭州 310058)

除了蜂蜜,蜜蜂还能让你想起什么呢?是席卷而来引起密恐的不适,是潜伏在美景中随时惊得花容失色的神出鬼没,还是蜇人即死的可怕幻想?

但是,在这里,你看到的会是另一幅景象。

围着逼疯密恐的蜂群图片数蜂王?被蜜蜂蜇后面不改色顺便科普蜂疗?课上花式品尝蜂产品,顺便吐槽蜂王浆的味道奇怪?这些有趣的场景可不是行为艺术,而是浙江大学《蜜蜂、生态与人类》的课堂。在这门课上,动物科学学院的胡福良教授精心准备的蜂学“大餐”随时准备“甜”满你的胃!

图1 坐落在蜂学研究区露台的蜂箱一角

1 欢迎来吃蜜哦

“今晚想要品尝蜂产品的同学,要自带茶杯和调羹哦。”

课堂福利毫无预兆地在课程群里引爆,炸出了一连串的“!”和“哈哈哈”。

时间转到晚上。

“各位同学晚上好,今天我们的主题是蜂产品。”短短半小时,胡福良老师已经从蜂蜜、蜂花粉、蜂胶讲到蜂王浆、蜂毒。傍晚时分,一样又一样可以吃的蜂产品唤醒辘辘饥肠,再配上老师吃遍大江南北蜂产品的描述,细微的口水声在教室里的此起彼伏。

“带了杯子的同学可以到讲台前面,自己挑选品尝一下”,胡福良扁平的公文包像是连着黑洞,毫无压力地吐出一瓶又一瓶形状各异的蜂产品,瓶瓶罐罐挤在讲台上,显得高低错落,中西合璧。趁着讲台被大小吃货围得水泄不通,胡福良悠闲地穿行在过道里,一边介绍产品特点,一边又拿出几瓶新蜜,开始满教室“传吃”。温水化开蜂蜜,清甜的芳香飘满整间教室,老师和同学对蜂王浆的口感交换心得,这样甜蜜有趣的课堂仅此一家,尚未发现分号哦!

图2 可供品尝的蜂蜜与“传吃”蜂蜜

2 “老蜂农”的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

提起蜜蜂,大家好像都很熟悉,但是见过花间的蜂,尝过杯中的蜜基本也就是普通人对蜜蜂认识的标配,再稍加深入估计就只能收到一张黑人问号脸了。实际上,蜜蜂对人类来说远比大多数动物都要重要,这也是胡福良最初开设这门课的想法。

作为一名沉浸蜂学数十年的学者,胡福良笑称自己是个“老蜂农”,“老蜂农”开设蜜蜂课其实就是想让学生们了解小小的蜜蜂世界也有自己的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在他看来,严肃高冷的知识难以扣动同学们的心扉,一门有趣的课程更应该在接地气的趣味里学会高大上的研究成果,这才有了这门“接地气”与“高大上”齐飞,“金句”共“科研成果”一色的爆款通识。

在胡福良口中,蜜蜂世界是神秘、神奇、神圣的,这是课程的主线也是同学们记忆深刻的亮点。除了精心设计给同学们的知识兴奋点,胡福良还热衷于把最新的科研成果搬上课堂。不论是国际上的最新方向,还是浙江大学蜂学团队对“无政府主义”蜂群的突破和探索,他都娓娓道来,让同学们了解最前沿的科学进展。

图3 课堂上介绍的蜂学科研成果

3 谁喜欢蜜蜂,我就喜欢谁

走进《蜜蜂、生态与人类》这门课程的学生,一定对胡福良的这句名言印象深刻。作为浸淫蜂学数十年的“老蜂农”,胡福良老师的每次讲学都是一次无差别的激情挥洒,每每兴起他也从不吝惜展露一下手脚并用式的舞姿,像一块磁铁牢牢地吸引着学生的目光。课后的讲台更是一片喧嚣的热土,来自各个专业的学生把老师团团围住,叽叽喳喳地分享着对课程的感受,这样的课后互动从未缺席,有时聊得火热就忘了时间,散场时的教学楼就只剩下这一室灯光。

图4 学生作品——蜜蜂水彩画

课堂学习之外,偶然出没在我们身边的小蜜蜂成了老师和同学之间沟通交流甚至是“斗智斗勇”的桥梁。据胡福良的回忆,每年都会有学生把身边看到的蜜蜂拍照甚至直接抓过来询问老师的情况,课程群里不时冒出一张奇糊无比的照片,然后就是喜闻乐见地集体@老师询问问题的环节。

图5 学生习作——蜜蜂模型

胡福良的课堂还有一样有趣的亮点,每次短学期的课程结束后,胡福良都会收到各式各样与蜜蜂相关的习作,深受熏陶的同学们不约而同地创作了与蜜蜂有关的书法、水彩画、彩铅画、拼图、模型等作品。这些习作或惟妙惟肖地刻画出蜜蜂的形态特征,或文采飞扬地勾勒出蜜蜂的文化意蕴,或真实生动地剖析了蜜蜂的生理构造。这些别样的“蜜蜂”就栖息在胡福良的办公室里,采集知识与师生情谊,酿造出格外甜蜜的课程回忆。

图6 学生作品——数字化蜜蜂绘画

猜你喜欢
蜂产品蜜蜂同学
江西省养蜂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以蜂产品品牌建设为例
蜂产品认知与消费行为调查研究
蜂产品科普比蜂产品销售更重要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蜜蜂
蜜蜂
蜜蜂
蜜蜂谷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