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士官到律师:专注涉军维权的“工程兵”

2019-08-01 02:21张明武
民主与法制 2019年27期
关键词:工程兵军属军营

张明武

从军10年,依靠自学法律通过全国司法考试,从普通士兵成长为部队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在脱下军装到地方律师事务所从事专职律师后,始终保持军人自强敢为、善谋执着、忠诚敬业的奉献精神,竭力为军队、军人、军属和地方企事业单位、个人提供法律服务。

这个人就是北京荣德军人军属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副主任范庆虎律师,他用青春诠释责任与担当,以热血践诺光荣与梦想。

梦在前方,路在脚下

1998年深冬时节,中原腹地银装素裹,18岁的范庆虎放弃了进入商丘师范院校学习的机会,怀揣梦想走进绿色军营,成为驻京部队一名光荣的工程兵战士。紧张的军营生活,艰苦的军事训练,让范庆虎感受到了选择当兵就是选择奉献,选择与其他青年学子不一样的奋斗人生。

军营是范庆虎梦想启航的地方,在这里他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训练之余与书为伴。或许是命运使然,范庆虎格外青睐法律知识,从基层连队到部队机关,他用微薄的津贴购买了许多法律书籍,将大量的业余时间用在读书学习上。他要用知识改变命运,用知识回报部队的培养和教育。

从2003年到2006年,范庆虎用了4年时间,参加北京大学法律专业自学考试。这是一次求知成才的长途跋涉,也是一曲追梦圆梦的奋斗之歌。功夫不负有心人,有付出就有收获,经过不懈努力,范庆虎以18门课程全优的成绩拿下本科学历并取得法学学士学位。2007年,范庆虎首次参加全国司法考试,以392分的成绩顺利通过。

学法就要用法,范庆虎意识到,要利用自己掌握的法律知识为基层官兵提供法律服务,帮助解决家庭和个人法律问题,为他们维权发声,为军营法治建设献计献策。

在一本保存多年、陈旧发黄的笔记本上,记录了范庆虎当年为基层官兵开展法律服务的数据:到全团各连队举办法律讲座96场,为官兵进行法律咨询388人次,帮助官兵进行法律维权32件,在军内外报刊发表普法文章16篇。这些数据记录了一名基层部队法律工作者的成长足迹,让人听到了他自强不息、奋斗有为的铿锵足音。

>>范庆虎参加北京卫戍区某部涉军维权座谈会

范庆虎取得了不俗的工作成绩,部队领导给予了充分肯定,身边战友给予了热情点赞,使他在充满获得感的同时,也感到了肩上的责任。一个普通士官能当上军队兼职法律工作者,范庆虎梦想的轨迹不断攀升,军旅人生之路走得踏实有力。

上级领导机关欣赏范庆虎的才华,当时的北京军区某军事法院调他来帮助工作。在那里,范庆虎学到了更多的法律实务知识,协助军事法官办理了不少军地互涉案件,为一些军人军属开展了法律援助服务。范庆虎说:“法律知识学无止境,司法工作来不得半点马虎,只要自己敢于钻研,勇于实践,就能学有所获,有所作为。”

2008年年底,28岁的范庆虎已从军10年,从一名普通士兵成长为优秀士官,一名为基层官兵服务的优秀法律工作者。在部队期间,范庆虎多次立功受奖,但他最钟情的还是那本全团法律知识竞赛获奖证书,最爱听基层官兵那句“有法律问题找小范”的话语。

梦想早已放飞,航迹需要变轨。此时的范庆虎做出了人生的又一次抉择:提前两年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律师事务所做专职律师。

华丽转身,不忘初心

2009年初春,范庆虎加入北京市荣德律师事务所律师团队,做了一年的实习律师后,正式执业成为一名专职律师。在这里,他继续保持部队的优良作风和军人的意志品质,全身心投入工作,用忠诚、干净、担当的品质做好律师工作。

范庆虎对于代理案件从不挑三捡四,对当事人以礼相待,以诚相交。他代理的第一起案子是件离婚案,当事人是一名军属,妻子在城市工作,丈夫在边防服役,因为夫妻长期分居两地聚少离多,妻子感到嫁给军人很吃亏,没有花前月下,只有无尽思念,更谈不上对自己的关爱,于是决定结束这段感情。

接手这个案子后,范庆虎从维护军人军属合法权益的角度,做了大量调解工作,在对当事人的诉求表示理解的同时,向她讲述了当代军人特别是边防官兵保家卫国的职责使命。丈夫在边防服役,与妻子聚少离多必然成为常态,如果因为丈夫不能陪伴自己而提出离婚,是对军人职业缺乏情感认同,对丈夫的敬业奉献缺乏深刻理解。

在此基础上,范庆虎还多次与当事人的丈夫电话联系,希望他与妻子加强沟通,休假回家时多给妻子关爱,共同经营好夫妻感情。在范庆虎的努力下,法院也支持这对夫妻庭外和解。

许多人曾引用一位将军的话来表达从军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没有什么路比从军的路更能磨炼人的意志,没有什么职业比军人更能体现人生的价值,没有什么学校比军队这所大学校更能培养人、造就人。”范庆虎对此十分认同,是军队这所大学校、大熔炉培养和锻炼了自己,是军人的品格让自己在律师岗位上成长成才。

范庆虎时常会想起在军营时读过的一本书——诸葛亮的《诫子书》,里面的一段话让他铭刻在心:“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知识永远都是最有力量的武器,范庆虎时常以此激励自己。

范庆虎是个爱读书学习的人,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是他的求知理念。作为一名军人出身的律师,他在军营里最关注和喜欢的是《解放军报》“军人与法”专版、《法制日报》和《民主与法制》杂志,每期必看,并与战友们探讨交流里面的好文章,在这一过程中他不断感受到学习法律知识的乐趣,体悟到法律的智慧和法治的力量。

脱下军装的范庆虎,仍然情注军营,情系官兵。他常年担任多家军队单位的法律顾问,为他们及时提供法律咨询和解决涉军维权问题。他认为:“要使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首先要从法律层面对军人权益进行保障,确保他们心无旁骛地投身国防和军队建设,全心全意做好本职工作。”

作为北京荣德军人军属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的专职律师,范庆虎的工作日程安排得很满,军营搞调研、会见当事人,驻京部队许多营区都能看见他的身影。对于开展公益法律服务,范庆虎情有独钟。他在读书笔记本上这样写道:“当过兵一辈子不后悔,做律师仍然要兵心依旧,为军人军属热忱服务。”

涉军维权,义不容辞

在服务军队和军人军属过程中,范庆虎坚持涉军维权与军人军属法律援助并重,发挥法律援助和法治教育化解矛盾、预防纠纷的功能,努力将矛盾纠纷消灭在萌芽状态;坚持面向基层、面向官兵、面向军属,培养提高官兵和军属的法治意识、法治思维和法律素养。

范庆虎在开展涉军维权法律服务中,始终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服务理念”,即咨询服务时间地点机动灵活,有利于军人军属随时能够享受到法律服务;工作地点机动灵活,有利于保密要求,尤其是办理涉密案件,需要在军队保密场所进行工作;普法教育形式机动灵活,有利于军人军属理解、接受所学法律知识。这种接地气、重实效的工作方式,深受部队和官兵及家属的欢迎。

走进军营开展法治宣传是军地互涉律师的基本功,也是基础工作。退役11年来,范庆虎每周都要进军营,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执业经验为战友服务,为基层部队服务。

范庆虎做涉军维权法律服务的业务类型非常丰富:为军队单位党委决策提供法律咨询意见;为“民参军”企业招投标提供一揽子法律服务;帮助部队审核、修改与地方交往过程中的各类法律文件;为军地互涉专项事务出具法律意见书、律师建议书或律师函等法律文件;为老兵创业开办公司提供整体法律筹划;为基建营房建设、招投标项目提供法律意见;调处与地方单位和个人引发的纠纷;帮助军队人力资源部门做好法律风险防控,调处劳动争议纠纷。

在代理一件军属与某公司合同纠纷案中,面对一审被驳回的严峻局面,范庆虎和他的团队深入研究败诉原因,细致梳理案件时间轴,走访调查20余人,围绕案件争议焦点,撰写案件分析材料。全案办理完毕后,包括起诉状、上诉状、举证意见、质证意见、三轮辩论意见、代理意见等法律文书就装订了一本卷宗。经过不懈努力,在两年半的时间里,历经二审发回重审、重审后被告方上诉、重审二审的艰难历程,最终法院支持了军属的诉讼请求,为军属挽回经济损失两千多万元。案件的成功得益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涉军案件的利好政策,在判决生效后得到优先执行,也得益于律师团队的团队作战,更得益于军属的高度信任。

>>范庆虎在空军某部进行军人军属权益维护专题授课

为便于更多的官兵和军属得到专业的法律服务,他作为筹备组负责人之一,在北京市司法局的指导下积极协调多家军地单位,于2015年成立了全国首家专门为军人军属提供法律援助服务和理论研究的公益性社会组织——北京荣德军人军属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2017年,为响应军民融合国家战略实施,充分发挥律所十余年从事军地互涉法律事务的资源优势和专业优势,他参与筹备以律所为发起人,联合包括军工企业、“民参军”企业和社会服务机构等40余家企业单位,成立“北京军民产融服务协会”;2018年,他积极协调中部战区军事法院与北京市法律援助中心,设立了中部战区法律援助工作站,每周安排律师值班,解答和受理各类法律援助案件。

在全国40多万律师队伍中,范庆虎有一席之地。他说:“身为军地互涉法律事务律师,我有责任和义务守好这块阵地,当好涉军维权普通一兵,为国家和军队的法治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这就是一个战斗在依法涉军维权第一线的法治战士,平凡但精彩。他用他的坚韧、自信和执着,坚守在依法治国、依法治军的战线上,而且一定会坚守下去。

猜你喜欢
工程兵军属军营
延安时期抗日军人优待和抚恤制度建设
俄罗斯工程兵“吹”出坦克和战斗机
军营里的奥运会
陈士榘主持工程兵部队军事训练表演
德兴一中举行“光荣之家”授牌仪式
军营游
军营畅想曲
军属的名字是坚强
顺义区木林镇慰问生活困难的军属
军营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