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温暖是具有持久价值的事业

2019-09-10 07:22王舟波
中国工人 2019年1期
关键词:送温暖矛盾困难

王舟波

又到数九寒天,2019年春节即将来临。元旦刚过,全国各地各级党政及工会组织,紧锣密鼓地开始了声势集中的送溫暖活动。全国总工会日前下发通知,部署安排2019年送温暖工作。

对于送温暖活动,有人不太认同,他们认为送温暖是一种临时性、救急性的举措,对于根本解决困难群众的实际困难是效用不大的。

的确,如果我们有足够的坦诚,应该坦然承认,对于送温暖的这种“保留态度”是有其道理的。一个人(一个家庭)困陷在某种艰难境地,常常是由于多种原因造成的,其症结往往不能够靠外在的某个行动就一举根除,也不太可能靠送一下温暖就会豁然改变。那么,这是不是说明,我们可以摒弃“送温暖”这种效用有其局限的方式?

笔者在此想提出的,正是与此相反的观点:即使我们找到了更加有效的化解和改善弱势困难群体生活境况的方式和途径,“送温暖”在我们的生活中仍然有其不可取消和代替的价值。那么,其缘由何在?

即使再“完美”的制度设计,也不可能做到不留一个角落地保证所有社会成员、在所有时刻都生活在顺遂状态中。作为一个有局限性的物种,人类不可能逾越困扰自己的所有限制,地球上无时无刻都发生着各种自然灾害,造成许许多多难以逆料的悲剧。我们可以做出判断:无论什么样的社会制度,只要是由人类所安排的生活,在人类群体中必然会存在困难成员—这是一种“永恒的现实”。在我们这样一个13亿人口的超大国家,正在进行一场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也绝不可能预先测算出所有的困难,以及准备好解决困难的全套现成方案。在我们的生活中由于各种各样原因而出现困难群体和困难群众,也将是一种毋庸回避的现实。

随着人类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化解各种风险、矛盾的能力和水平也会不断提高,一些社会问题的解决一定会越来越妥帖有效。但是,即使建立了更加有效、更加妥善的制度安排,我们也不能以为它就能够一劳永逸地解决现实中的所有问题,消除一切社会矛盾。事情不会是这样,可以断定,那时仍然会有新的矛盾、新的困扰,仍然会有由于新的矛盾和困扰而出现的新困难,以及新的困难人员。

在人生中,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遭逢某种无法预料的困厄,处于某种艰困的境况中。困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那种人与人漠不关心、人心冷于顽石的社会氛围。而“送温暖”所体现和表达的,正是社会成员彼此的关怀和善意。因此,只要我们的同类中存在着困难成员,这样一种表达社会成员相互关怀的形式,就仍然会葆有其价值。在此意义上,送温暖堪称为一项具有持久价值的事业。

当然还应该指出,仅仅有“送温暖”是不够的,要使困难职工群众真正摆脱困境,必须依赖更加根本的举措。多年来,各级党政及工会组织一直在着力探索,力图使送温暖活动融铸入更深刻的“内生性动力”。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推动下,送温暖作为促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正在成为我国建立国家帮扶体系、国家帮扶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据媒体报道,2019年,全国总工会设立了送温暖常态化专项经费5000万元,将传统的“两节”送温暖拓展到在职工发生困难时或重要时间节点进行走访慰问。全总还专门修订了《送温暖资金管理办法》,拓展了送温暖活动对象,由以往的困难职工、困难农民工、困难劳模和一线职工等4类人群,拓展到建档困难职工,本人或家庭成员因患大病、遭受各类灾害或突发意外等情况造成生活困难的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职工和因公牺牲职工的家属,长期在高(低)温、高空、有毒有害等环境中和苦脏累险艰苦行业岗位上工作的一线职工等7类人群,以提升送温暖活动的普惠性,力图使送温暖实现“四季恒温”。这些努力都很有意义。

猜你喜欢
送温暖矛盾困难
Challenges Build the Team困难中遇见团队
矛盾的我
送温暖献爱心
“送温暖”也要多些精准性
“矛盾多发”可怕吗?
心中的太阳
送温暖如何暖人心
选择困难症治疗仪
选择困难症
恋爱中能否一直让着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