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世界历史观照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2019-09-10 18:59常会超
新生代·下半月 2019年7期
关键词:德意志意识形态人类命运共同体

【摘要】: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向世界提供的治世方案,正在某种程度上实际的塑造世界格局。它的提出离不开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世界历史理论,人类命运共同体可以看作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最新成果,彰显了马克思一以贯之的全人类终极关怀,为解决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问题提供了实践指向。基于此,它理应成为时代的最强音、当前人类的一种共识。

【关键词】:世界历史 人类命运共同体 《德意志意识形态》

一、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在构建“新唯物主义”理论时期所撰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一部极具代表性的著作。 它首先兑现了自己在《神圣家族》中所说的 “从正面发挥自己的哲学观点和社会观点” 的承诺  其次,《形态》还有其作者特殊的写作意图,根据现有资料显示,马克思在1845年这段时间其主要精力都放在研究国民经济学上, 为此他还在当年的夏天与恩格斯共同旅居了英国,以了解那里的社会发展状况和查阅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 可以预见,马克思本该出产一本政治经济学著作的,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 或许正如他后来所说的那样 “要批判以前的经济理论就必须首先批判的改造科学的方法论基础,即他的哲学、世界观的基础。 ”因而,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形态》在整个马克思思想中首先具有一个举旗定向的重要作用,为当前“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的基本逻辑前提。

(一)历史是什么?——“两个前提”

1.全部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有生命的个人

费尔巴哈的确意识到了对于“人”的关注的复归将是自己决裂于黑格尔哲学和重塑唯物主义权威的关键,但非常遗憾的是,他最终也未能突破“感性对象”而进入“感性活动”。因而,“当他看到大批患瘰疬病的,积劳成疾和患肺痨的穷苦人而不是健康人的时候,他便不得不求助于“最高的直观”和观念上的“类的平等化”,马克思却突破了费尔巴哈的困惑,他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他认为理解历史必须首先弄清谁是历史的主体,这个历史的主体不是某种虚幻的神怪而是人,而对于人的理解并不应该抽象为理性、概念,仅仅从最朴素的人的基本活动考察即可——“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这就表明,对于人的考察就应当而且也只能从关注人现实的生活状态出发,这就解答了费尔巴哈哲学所困惑、所极力回避和所不能回答地观念的人与现实的人之间的不可调和矛盾。

2.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物质资料的生产

马克思曾说:“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马克思在《形态》从人类原初历史关系的三个方面、三个因素(新的需求、人口再生产和生产关系)来具体考察了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在人类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具有何种程度的意义。 由此,对于人的考察在思维逻辑中顺利实现了由抽象到具体的二段跨越( 而以往的哲学家们一般仅止步于由具体的人到抽象的人的理解),人类历史生活的丰富性得以展开,当人们再一次审视历史的时候,就不在将人类历史归咎于“某种自我意识”、“幽灵”、“怪想”、“怪影”,而必须考虑人类生存生活的最基本的衣、食、住、行等条件,对于人类历史的考察也就有了“经济”的属性。

马克思关于历史“两个前提”的论述正确的解决了“历史到底是什么”的疑惑,把历史由一个曾经虚幻的东西,转向了实体。在新的历史观下,让每个人得以重新认识自身与历史之间的辩证关系,意识到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意识到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

(二)历史如何发展?——时间与空间的统一

“历史不外是各个世代的依次交替。”这是马克思对历史发展的一维性和顺序性描绘。在《形态》中马克思认为历史是由时间发展而来的而不是一下子产生的,同时历史又是客观地、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而且历史不是作为产生于精神的精神消融在自我意识中而告终。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这就为历史从何而来、何以如此找到了一条纵向的现实根据。

马克思在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中,举了英国发明的一种机器和拿破仑大陆体系所造成的影响為例来论证历史的横向发展,对于这些,人们一般将其归结为马克思的“同时革命论”。但如果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来解释,可能更为贴切。迄今为止,资本主义的发展,主要是以资本逐利为目的,以实现各产业之间的“剪刀差”为手段而驱动发展的。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便是对当今世界运行体系的最好解读,他认为资本家通过在世界构筑“中心——半边缘——边缘”的世界层次体系来实现各个层次之间的“剪刀差”即通过技术的“代差”来推动世界秩序的运行。但是,由于资本主义自身所推动的全球化天然地带有“二重性”,使得人才、资本、技术、管理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各国之间的技术“代差”逐渐式微,资产阶级“像一个魔法师一样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术呼唤出来的魔鬼了”,其结果就是:世界正转向“平面化”。以欧、美、日为例,他们之间已经发展出了不是由于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的技术“代差”而是由于在生产力水平相当条件下的技术互补关系。对于历史的横向剖析和探究,有助于我们找到世界历史的可能与现实之间的沟通桥梁。

历史发展的时空统一性,解决了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之下,资本主义社会何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可能和现实依据。自此,对于社会主义的必然性理解不再是“彼岸”王国。那种枉称共产主义必然实现,而自身却消极等待的言论也不攻自破。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马克思真正世界历史的积极作为。

(三)历史将走向何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

马克思在《形态》中谈到“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就像共产主义——它的事业——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一样”,在他的眼中世界历史是可以与共产主义画等号的,在共产主义之前,虽然资本主义已经开辟了世界历史,但它却只能作为真正世界历史的“史前史”,作为共产主义——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即“人”的史前史而存在。马克思在《形态》中通过世界历史指明了未来社会的走向问题。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说到:“工资是异化劳动的直接结果,而异化劳动是私有财产的直接原因。因此,随着一方的衰亡,另一方也必然衰亡。”在这里,马克思将社会私有制产生的原因归结为异化劳动的出现,马克思认为只要消灭了异化劳动,以私有财产为基础的私有制也必将消亡。但是,如果仅仅停留于此,如果不进一步找出造成社会劳动异化的根源,那末,止步于此的“异化”依然是没有任何现实根基的抽象,对于历史的真正解释可能会重归于历史唯心主义的窠臼。在《形态》中马克思找到了劳动异化的原因,私有财产产生的真正根源——“分工”。因而,旧式分工才是一切社会差别的真正原因。历史的最终指向——共产主义,必然以消除旧式分工,进而消除异化为前提,最终实现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

面对当今世界的问题和挑战,根源于资本自私自利本性而建立起来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由此提出来的资本主义治世方案无法解决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问题,建立一个更加公正、合理、平等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成为人类社会大势所趋。  中国用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已经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发展之路,正成为影响世界、塑造未来的重要力量,“国际社会期待听到中国声音,看到中国方案” 。

习近平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一种处理世界各国关系的最新理念和人类和谐共处之道不仅与过去国际政治界所宣扬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维也纳体系”、“日不落帝国安排”、“雅尔塔秩序”以及“华盛顿共识”有重大不同,而且与马克思所指明的通过世界革命而实现世界历史的思想又存有一定差距。如何理解和把握这些差别和联系决定着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解的深刻度。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当代意义

(一)科学社会主义的丰富和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取向

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最核心的内容是科学社会主义,它是马克思利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为指导,以政治经济学为现实手段深刻剖析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矛盾,从而得到但同时马克思又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补充了“两个绝不会”的观点。对于“虚幻共同体”向“真正共同体”的过渡方法鲜少提及,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恰好填补了这一理论的空白,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

(二)一以贯之的人类终极关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取向

哲学是什么呢?“哲学是以对‘本体’的寻求,而实现对真、善、美的反思,并从而实现对人自身的‘安身立命之本’的寻求,即实现其对人自身的存在和发展的反思”。马克思在《形态》中反对和批判了以往一切离开现实生活实际的形而上学哲学,认为哲学应该从关注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及其现实活动开始。在这里并不能就此认为马克思放弃了哲学的形而上学性转而追求形而下的实证科学,合理的解释应该是马克思在“现实”中找到了通往形而上学的根基和表现对人类自身终极关怀的可能性。《形态》本质上是一篇优秀的哲学著作,它所内涵的世界历史理论从其哲学本性来讲,表达了马克思对于不仅仅是无产阶级在内的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极度关切,不理解这一点就会在某种程度上“矮化”《形态》的哲学意义。“世界那么大,问题那么多”,单靠一个国家或者几个国家无法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严峻问题,迫切需要国际社会携起手来,为了人自身的存在和发展,同呼吸共命运。

(三)“一带一路”的落地生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取向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首先是建构发展的共同体。“一带一路”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下,从实践层面为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贡献的最具实践代表性的中国智慧。首先,“一带一路”在平等协商、普遍达成共识的基础上,依据各国自愿签订协议形成合作,积极寻找全球共性话题,增进沟通,勠力同心建设一个远离恐怖,和平繁荣的世界。因而,它不是中国一家独奏,而是沿线国家共同奏出命运交响曲。是各国和国际社会各种力量达成的共识,形成潮流,携手共进的一条和平繁荣之路 其次,“一带一路”摆脱了“把困扰世界的问题简单归咎于经济全球化,既不符合事实,也无助于解决问题”的单一思维局限。中国愿意把自己的公共产品无私地贡献给国际世界,并在欢迎其他国家搭便车、搭快车的同时,尊重各国自主选择自己政治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共同走向一条开放发展之路 最后,“一帶一路”通过创建更加公正合理,共享发展的世界格局,填平贫富鸿沟的目标。“一带一路”实现了国际合作共赢格局由点及面从部分到整体的包容性全球化发展,推进与世界各国走向一条文明富强之路。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第27卷473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3-158-168-406.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2版,第227页.

【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新华社,2017-10-27.

【5】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J].资源与人居环境,2013(3):20—22.

【6】习近平. 迈向命运共同体 开创亚洲新未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上的主旨演讲[N].新华网,2015-3-29.

【7】习近平. 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 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N].新华网,2015-09-28.

【8】 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N].央广网,2017-01-19.

【9】马克思在1877年《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全集1卷1963:130.

【10】 孙正聿.哲学通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43.

【1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11.

作者简介:常会超(1993-),女,河南安阳,硕士研究生,西北民族大学,730030,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

猜你喜欢
德意志意识形态人类命运共同体
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中国外交顶层设计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十大亮点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价值与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道德思考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原理及其启示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浅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秩序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