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人经历的通信改变

2019-10-21 09:18郝佳欣
初中生·作文 2019年10期
关键词:平信毛钱电报

郝佳欣

姥姥名片:

王春枝??????????????????????????????????

1951年12月出生于河南

高中学历?

妈妈名片:?

王敏

1978年1月出生于河南

大专学历

“老爸老妈过年好,今年没办法和你们一起过年了,我带领全家通过视频给你们拜年啦!”通过微信视频通话功能,我们一家四口(包括我刚满两个月的弟弟)给姥姥、姥爷拜了年。手机另一头,姥姥和姥爷笑着点头:“过年好,看好孩子保重身体要紧,现在有视频聊天了,反正也方便。”妈妈和姥姥在视频通话中开始拉家常,我在一旁不由感叹:“通信的发展速度可真快啊!”

曾听姥姥讲,在新中国刚成立不久的年代里,最常见的通联方式是电报和写信。通过邮局收发的信分为两种,一种是平信。平信是最普通的通信方式,邮票加信封要花两毛钱,在那个年代,这笔钱还是不少的。平信最快需要三天,外省要一周以上才能送到,不但速度慢,而且信送丢了邮局也不负责。第二种是挂号信。挂号信比平信贵许多,要八毛钱。八毛钱的服务自然要比两毛钱好,最大的区别不是送信的速度,而是保证信不会丢失。所以,姥姥说,给远在外省市的亲戚写信,她一般寄挂号信。除了写信,还有一种在非常紧急的情况下可以选择的——那就是电报了。电报的传达速度非常快,你在这边说内容,电报员在那边就把电报发出去了。当然,电报的价格相比写信贵多了,所以就得“惜字如金”了。

到了妈妈这一代,通信又是什么样的呢?那时改革开放不久,写信依然是当时的主流,但已经有一些家庭安装了固定电话。那时能装得起固定电话(座机)可以说是“土豪”了,一整个村子也只有两三家,有固定电话的家庭常會吸引好奇的小孩前去参观。姥姥家那时就花血本安装了一部座机,妈妈说看见它时非常好奇,感觉很新鲜,也在小朋友中有种自豪感:“我家有固定电话!”我调侃道:“家里有一部固定电话就是富人啦,那您看看咱们现在不是每人一部手机吗?”妈妈看着我笑了:“此一时彼一时,那时哪能和现在相比呀!”

看看我这个00后生活的科技时代吧,手机随处可见,出门可以不带钱包,但不带手机可未必行。手机可以坐地铁、买东西、查资料、学习……“机”不离手,已经成了许多年轻人的习惯,手机的使用范围早已不止于通信。不用纸和笔,只需要手机视频通话,便可与你相隔十万八千里的好友立刻相见。要是孙悟空生在这个时代,早就不用去西天取经了吧?我在学习古诗时发现有很多离别诗,作者描述的依依难舍之情,令人动容。如果是现在,不管你在地球的哪一端,都可以随时开启畅聊模式,那是“so easy”(非常简单)!

遥想几十年以后,我坐在磁悬浮列车上,下车后走向无人超市,里面由AI机器人负责,购物时遇到困难它会第一时间帮助我……许多现在还没有的高科技物品进入我的生活。当我的孩子问起我小时候,我相信他也会调侃我,像我调侃妈妈一样。这些变化,是我们亲爱的祖国从未停歇的前进的脚步啊!

50后、70后、00后,姥姥、妈妈、我,三个时代,通信方式巨变下的生活,是因无数人的辛勤付出,祖国才更富裕、更富强。所以,我要为祖国点个“赞”!当然,我也要好好努力,为祖国更加富强贡献一份力量。

(指导老师:肖 然)

年代小贴士:

1985年以前,北京电报局的公众电报业务量最多时每月可达300万份。目前,电报已很少被人使用。

2016年,中国 94% 以上的智能手机都有微信功能,月活跃用户达 8.06亿;微信用户覆盖200 多个国家、超过 20 种语言。

猜你喜欢
平信毛钱电报
汤姆的电报
电报
传“电报”
算了
愿善良的人被世界温柔以待
算了
算了
重叠数独
重叠数独
重叠数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