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武汉市比较下的西安市旅游产业发展研究

2019-10-21 09:58朱向锋
度假旅游 2019年4期
关键词:文化旅游旅游产业全域旅游

朱向锋

摘要:西安是国际著名旅游目的地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拥有丰富而独特的旅游资源。近几年西安市在旅游产业发展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对比成都、杭州、武汉等旅游产业活跃城市,西安市旅游产业发展还存在一些短板,文章基于武汉市旅游产业主要指标数据对比,为西安市旅游产业差距表现及其原因进行分析,并从旅游规划、项目带动等具体措施提出意见建议。

关键词:西安市;旅游产业;文化旅游,全域旅游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517(2019)04-0052-02

近年,围绕建设亚欧合作交流的国际化大都市目标定位,西安市大力推行“烟头革命”“厕所革命”“行政效能革命”三大革命,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功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积极营造与国际接轨的发展环境,城市综合承载力、城市形象和旅游环境焕然一新。在“西安年·最中国”等系列活动的策划下,在国内掀起人气热潮,西安超越众多城市,接待游客数量井喷增长,2018年春节假日西安市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均创历史新高,全市共接待游客 1269.49 万人次,同比增长66.56%,实现旅游收入 103.1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 137.08%,成为国内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又一个范例。但对比成都、杭州、武汉等旅游产业活跃城市,西安市旅游产业发展还存在一些短板,本文对标武汉旅游产业发展现状,为西安市旅游产业发展提出一些意见建议。

1 西安市与武汉市旅游产业主要经济指标对比

经西安市与武汉市官方旅游数据比较, 如图1、图2所示,2014年至2017年期间,西安市在国内外游客接待量及旅游总收入等指标数据上落后于武汉市。例如2016年,西安市接待海内外游客1.5亿人次,同比增长10.38%;实现旅游业总收入1213.81亿元,同比增长13.05%。实现旅游业增加值551.609亿元,占全市GDP的8.82%;同期武汉市接待游客2.33亿人次,同比增长12.5%;实现旅游总收入2505.7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1%。旅游产业增加值1108.1亿元,占全市GDP的9.3%。

2 西安市与武汉旅游产业主要差距分析

2.1 主要差距表现

2.1.1 旅游产业基础较好,但服务能力不高

从数量上看,西安市现有5A、4A级旅游景区分别为4和25家,武汉市为3和19家;西安市现有5星、4星级酒店分别为17和27家,武汉市为13和28家;西安市现有旅行社共计451家,武汉市有390家。旅游产业基础总量上西安市并非落后于武汉,但在产业基础质量上还存在一定差距,例如旅行社方面,武汉有5家旅游企业入围全国百强旅行社,百强社数量居副省级城市第二位。其中,万达新航线等3家旅游企业入选全国入境30强旅行社,入围数量居副省级城市第二位。与此同时,西安市旅行社、酒店、景区的服务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旅游智慧化程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旅游业的发展。

2.1.2 旅游产品结构单一,同质化现象普遍

西安市旅游产品长期以文物观光型为主,反映历史、文化类产品强,自然生态、休闲度假、娱乐体验型产品少而单一,近年快速发展的乡村旅游产品层次较低,同质化现象严重,不能满足当前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发展的市场需求,难以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有效提高旅游消费贡献率。武汉市为首批中国旅游休闲示范城市,培育建设了一批具有休闲功能的旅游特色街区、旅游名镇,推动武汉休闲旅游业发展。

2.1.3 旅游消费结构不合理,总体效益差

旅游消费结构方面,西安市与武汉市在景点游览、娱乐、邮电通信和室内交通等方面相差较少,但在长途交通、餐饮、住宿尤其是购物方面西安与武汉相差较大。西安的旅游消费超过50%来自交通、住宿等基础性消费,2016年游客人均旅游贡献为809元。而武汉正在实施城市时尚化战略,加快旅游与时尚消费、创意、会展、文化等产业的跨界融合,旅游消费则集中于购物、娱乐等非基础性消费,游客人均贡献为1075元。西安市旅游业的提升发展,应当加快旅游消费结构的转型升级。

2.1.4 整体环境较差、旅游服务有待加强

西安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总体旅游环境、综合服务功能还不能满足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突出表现在旅游集散中心、旅游标识系统、自驾游营地、房车营地、智慧旅游建设以及机场、火车站等游客集散地与景点之间的交通连接等方面,与武汉相比有较大差距;重点景区周边的环境卫生、商业门头、广告设置以及出租车的服务和卫生还需进一步规范提升;旅游市场尚未达到良好有序,“黑车”、“黑导”、“黑社”以及“一日游”市场中的乱象等老问题、普遍性问题,难以从根本上解决。

2.2 主要原因分析

分析原因,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西安市在旅游产业管理经营、开发利用等方面思想较为保守,区域缺乏科学规划布局,未能将资源有效整合利用、做大做强,化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第二,西安市是全国文物大市,旅游经营者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受限于文物保护等多种因素,对旅游资源仅以简单的观光型旅游为主,未充分利用好西安市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同时,秦岭旅游开发受到一定限制,休閑旅游度假产品偏少,农家乐等产品体系档次不高,难以形成竞争优势。

第三,长期依赖观光类旅游产品和门票经济,体验类休闲度假产品偏少,旅游商品开发不足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缺少夜游产品等,加之西安市自然环境等因素影响,旅游单体消费明显不足。

第四,旅游产业规模不足,缺少核心吸引物,旅游基础服务设施尚有差距,没有形成人人参与良好环境,旅游行业服务水平需要不断提升。

第五,西安市综合统筹旅游业发展的领导体制和各部门联动的协调机制尚不完善,行业管理、产业发展的多元化需求与主管部门职能单一化的矛盾突出。全域旅游的观念没有深入人心,大旅游的工作格局尚未完全形成,旅游资源多头管理、条块分割,难以发挥整体优势。

3 对标武汉,西安市旅游产业“追赶超越”主要措施

2018年西安市接待国内外游客24738.75万人次,旅游业收入2554.8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6.7%和56.4%。高速增长的同时还存在差距,对标武汉市,西安市在旅游产业上需要尽快实现“追赶超越”,主要措施是:

3.1 拓展国际化视野,进一步绘好西安旅游发展新蓝图

为加快推进西安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城市建设工作,已经或正在制定《西安旅游产业倍增计划》(2017-2021年)、《西安市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7-2025年)、《西安旅游国际化行动方案》,并聘请国内外顶级团队研究制定《大西安国际旅游发展规划》等,做好顶层设计,致力将西安市打造最具东方神韵的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旅游中心城市。

3.2 突出项目带动作用,进一步加大旅游招商引资工作力度

2017年西安市重点旅游在建项目49个,总投资658亿元,全市开展旅游招商活动359次,签约项目82个,总计金额3600亿元。组织召开了西安市旅游招商引资项目推介会等大型活动,设立总额40亿元旅游发展基金。今后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协同区县、开发区策划包装10个具有国际化视野的精品项目;二是抓好大项目建设,开展旅游精品招商;三是对已签约的项目及时跟踪服务,确保项目落地和有序推进;四是根据产业发展需求,适时完善、出台旅游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充分调动各类资本积极参与西安市旅游开发建设工作。

3.3 创新旅游宣传营销,进一步提升西安旅游的吸引力

坚持多维度宣传营销,持续在央视、凤凰卫视、BBC、CNN 等境内外主流电视媒体投放西安旅游广告。进一步推进智慧旅游建设,加强海内外新媒体宣传营销。在中国日报、环球时报等媒体刊登西安旅游宣传广告。开展“航空+旅游”“高铁+旅游”新产品推介。进一步提升境外“西安之窗”宣传推广中心品质,将总量增加至30个,增加德文、法文宣传资料的印制。加强文化与旅游融合,加大旅游实景演出和非物质文化专题旅游产品的开发力度,做好“中华文明标识之旅”主题推广,针对主要客源市场加强实地宣传促销。组织各类旅游节事活动,策划召开西安国际通航城市大会、高铁旅游营销大会,成立西部高铁旅游联盟。加强与丝路沿线城市合作,增开丝路专列,推出“自驾游丝路”、采风踩线实地推广等特色旅游产品。举办有影响力的乡村旅游节庆活动,叫响擦亮西安乡村旅游品牌。

3.4 以全域旅游理念为指导,进一步加快产业融合发展

积极推进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建设步伐,2018年在全市推广5个区县先行先试经验,构建全域旅游大格局。加快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市创建,深化旅游产品全域覆盖、旅游公共服务全域配套、旅游业态全面融合、旅游品质全域提升、智慧旅游全域推进、旅游市场全域营销、旅游市场全域监管、旅游生态环境全域优化。按照西安“旅游产业倍增计划”要求,着力在公共服务基础建设、丝路产品打造、丰富历史文化产品内涵和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等方面培育旅游新的经济增长点。持续开展乡村旅游提档升级。开展第二批乡村旅游示范村建设,通过举办摄影、美食、采摘等活动进一步提升乡村旅游的内涵和吸引力。进一步推进旅游产业扶贫,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群众脱贫致富。明确西安市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村标准,大力扶持贫困村旅游项目,抓好旅游精准扶贫试点示范,加大旅游扶贫培训和资金投入,每年将1000万元乡村旅游专项资金重点向贫困村倾斜。采取政府主导,吸引社会资金投入的办法,持续推进特色小镇建设。

3.5 完善旅游公共服务,进一步提升西安旅游服务品质

一是继续推进“11473”市民游客服务中心体系建设。完善旅游资源展示和旅游大数据平台,推动旅游工商分局、旅游巡回法庭集中进驻,建成旅游综合服务平台。二是推进智慧旅游信息化建设。在抓好西安旅游应急管理平台、旅游大数据项目、智慧旅游政务办公平台建设的基础上,持续加大对5类智慧旅游示范企业的建设扶持。三是加大旅游基础建设力度。按照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加快推进旅游集散中心、自驾车·房车营地建设。完善现有旅游标识,形成覆盖城市主要街道和通景道路的旅游标识系统。持续推进“厕所革命”,对旅游厕所提档升级,做好已完成旅游厕所检查验收工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支持旅游项目建设,加快城墙·碑林景区、朱雀·太平景区和翠华·南五台景区5A创建工作,推动华夏文化旅游綜合体二期、白鹿仓景区二期、周城、源田梦工厂等重点项目建设。

3.6 大力规范市场秩序,进一步优化旅游总体环境

一是深入开展旅游服务环境质量提升年系列行动。二是进一步发挥区县、开发区在旅游市场监管工作中的主体作用,以整治“黑车、黑导、黑托”为抓手,持续规范旅游企业经营行为,开展“不合理低价游”专项整治,重点规范火车站广场、大雁塔南北广场等重点区域的旅游市场秩序。强化行业自律,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三是积极推进旅游市场联合执法机制常态运行,加强综合治理,形成监管合力,坚决打击零负团费、强迫消费、违规“一日游”等问题,进一步规范旅游市场总体环境。四是做好投诉受理等工作,向全社会发布旅游企业“红黑榜”,大力开展文明旅游。以旅行社用车安全、平安景区建设、星级宾馆消防安全和农家乐食品安全为重点,狠抓旅游安全,确保旅游市场平稳运行。加强信用体系建设,持续推进行政效能革命,争当“五星级服务员”。

参考文献:

[1] 任燕.西安旅游城市化过程、格局与机制[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7,30(3):68-75.

[2] 谭启鸿.西安市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问题与效益研究[J].度假旅游,2018(6):60-61.

[3] 张原,申佳静,王爽.借力“一带一路”战略打造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基于陕西省西安市的探讨[J].财政监督,2018(1):100-105.

[4] 王斌,陈艺天,魏洁云. 西安市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中国市场,2018(9):58-60.

[5] 张浩东. 武汉市文化旅游整体提升路径研究[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7(6):105-110.

猜你喜欢
文化旅游旅游产业全域旅游
贵州省文化旅游创意发展态势评价
文化系统剥离与市场割裂对文化创意体验产品的影响研究
延安旅游产业发展中的政府职能探析
全域旅游背景下海南乡村旅游发展的新范式
体验视角下文化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
我国沿海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的量化测度
基于全域旅游产业集群背景下的旅游专业群建设思考
对旅游产业供应链构建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