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川白族文化旅游资源分类及评价

2019-10-21 05:17刘一璇
度假旅游 2019年4期
关键词:旅游资源分类评价

刘一璇

摘要:沐浴在文旅融合旅游改革的阳光雨露下,云南“民族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大有可为。“民族文化+旅游”要求用“大旅游”观念发展旅游新业态,对旅游资源深度开发。剑川是云南省白族原乡,境内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民族文化、文化技艺等旅游资源;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显著,森林覆盖率高达77%,自然风光优美。该文旨在对剑川白族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及评价,利用定性比较分析法分析问卷数据,总结剑川县白族文化旅游资源的总体特征,为剑川民族旅游开发提供一些资料借鉴。

关键词:剑川;白族文化;旅游资源;分类;评价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517(2019)04-0387-02

1 剑川概况

白乡剑川,隶属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全县总面积2318平方千米,其中山区面积占87.78%。交通区位优势明显,位于滇西北横断山脉中段、“三江并流”自然保护区南端,东邻鹤庆,南接洱源,西界兰坪、云龙。据2017年末统计,全县户籍总人口184011人,有白、汉、彝、傈僳、回、纳西等16个民族,其中白族人口166742人,占总人口的90.6%。全县属高海拔、低纬度地区,亚热带季风气候,干湿季分明,森林覆盖率高,自然风光优美,人文环境。剑川白族历史悠久,体现白族民居特性的古迹古建筑群众多,古色古香,拥有丰富多彩的白族文化和白族工艺文化。

2 剑川白族文化旅游资源分类

2.1 白族节庆文化概况

白族“火把节” 在每年农历六月十五日,六月十三日起,大家就开始筹备火把节的一切事宜,节日当天以点燃火把的形式祭祀祈福,场面甚大。剑川“石宝山歌会”,在每年农历7月27日至29日三天,剑川县周边县域的青年男女身着盛装,云集石宝山,对唱白族情歌,以此来表达爱情和寻找爱情。“二月八”,又称太子会,是剑川有着上千年历史的白族传统节庆之一,它主要受佛教文化影响,每年二月初八,众多佛教信仰的民众聚集在金华镇和沙溪镇寺登街区,举行纪念游行仪式活动,以沾“佛”气。剑川白族节庆还有“青姑娘”节,是一种祭主活动,预示婚姻美满。“三月初三”古城隍会,是剑川一种民间本主祭祀活动,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人们会到古城隍去祭拜、祈福。

2.2 白族饮食文化概况

剑川地参、剑川乳饼、剑川三道菜等被编入云南美食丛书《大理美食》。剑川白族在红白二事宴客时要上八大碗,每一碗菜都有不同的寓意。其中腊味一碗中,吹肝是必不可少的、猪肝胙、腌鱼是春节时家家必吃的菜肴。剑川人待客时会上白族“三道茶”,即苦茶、甜茶、回味茶,预示着人们对美好人生的理解和向往。白族特色饮食中,不得不说的还有吃生皮,但現在白族的吃生皮,实际上已不是生的,而是半熟将熟了,做生皮的范围也大大缩小。生皮的制作方法也跟以前不完全一样,但拌和生皮的佐料,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丰富多样了。生、酸、辣、香是白族饮食的一个重要特点,剑川每一味白族特色饮食,都被赋予其美好的寓意,剑川白族饮食文化内涵丰富、底蕴深厚。

2.3 白族服饰文化概况

剑川白族男子,不论年龄大小,服饰都与汉族基本相同。妇女则根据年龄差异存在两种情况:50岁以上的妇女大多数都穿传统的白族服装,50岁以下和孩子大多穿汉族服装。白族传统的妇女服装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即艳丽型和朴实型。艳丽型主要分布在三河、清坪、庆华、白山母一带;其他全县大多数地区可以归入朴实型。三河白族妇女服饰文化村历史悠久,样式不同,特色鲜明。

2.4 白族艺术文化概况

剑川白族有其独特的民间传统艺术,白族人爱好用白族对歌,剑川的白曲流传至今(白腔、白调),历史积淀渊远,独具民族艺术的魅力。传统白族歌曲、舞蹈还有东山打歌、“古乐”(分为古曲、洞经音乐、阿吒力佛乐、道腔)、石龙霸王鞭舞等。剑川是名人志士众多的白族之乡,在剑川流传甚广的文学作品编著有很多,如《白族民间故事集》《赵藩文集》、张伯简《社会进化简史》等著作,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从宋朝起,剑川陆续出现一批能工巧匠,雕琢精美、手工技艺精湛。比如,木雕、石雕、黑陶等,剑川被称作“白族木雕之乡”,在民族手工艺品发展方面,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此外,剑川历来有写楹联、作家联的传统习俗,对联大多用白语来描述,每逢春节期间,当地的文化人走街串巷,评比各家的对联,最终评比出最优秀的对联。剑川白族民间工艺品还包括白族布扎、刺绣等。

2.5 白族宗教习俗概况

白族的民间信仰体系是开放的、多元的、复杂的,它是本土民间信仰与佛教、儒家、道教及本地巫术等相融汇而成的复合体,在这个复合体中,各种宗教信仰表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我不分、相互融合、多元一体的总体特征,这实际上也是整个白族的宗教信仰体系的总体特征。剑川各村落会修造本主庙,举行本主庙会,表达人们对神灵的信仰和崇拜,剑川素有民间宗教祭祀活动,包括“古城隍崇拜”、洞经会(儒家思想)“下沐邑村的本主崇拜”“佛教与老妈妈会”“祖先崇拜”。这些都是剑川重要的白族宗教文化旅游资源。

2.6 白族语言文字概况

剑川大多是白族人口,当地人相互间只讲白族语言,其他较少人数的民族人口相继都用白族语来交流。这种“口耳相传”白语已经涵盖了古今汉语、藏语支、羌语支、彝缅语支古今声韵调的多种特征音素。剑川是白族地区通用白语,剑川著有用汉语形式表达的白语文字著作。

2.7 白族民居文化概况

剑川人盖房子要举行“竖房仪式”,竖房立柱要举行盛大繁缛的仪式,大部分白族特色民居建筑都呈现白族民居建筑特点。三坊一照壁的院落是常见的、最能代表白族民居建筑风格的样式。剑川主要是由正房、耳房、照壁、院子等结构构成白族特色民居。剑川人住房讲究层次对比,重视装修精致、雕饰精美。极力模仿自然、营造第二自然。

2.8 白族交通文化概况

剑川沙溪寺登街区是滇藏茶马古道云南——剑川段,沙溪作为茶马古道重镇,马帮文化历史悠久,在经济运输和发展中做出很重要的贡献。沙溪寺登街去一直以其独特的民族风情影响着茶马古道文化的发展和变迁,促进剑川民族文化和民族经济的发展。此外,滇藏公路横穿剑川境内,都是重要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

3 剑川白族文化旅游资源定量评价

笔者按照GB/T 18972——2003《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标准[1],主要从三个方面,利用八项评价指标对旅游资源进行评价,最终计算各个资源的评价值均分,得出剑川五级、四级、三级、二级白族文化旅游资源1个、8个、23个、4个。笔者结合这些影响因素、定性比较分析结果及旅游资源等级划分情况总结出剑川白族文化旅游资源的总体特性如下:

(1)文化的民族性

剑川在渊远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并形成了包括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民间演艺、白族服饰、民居建筑、白族工艺等在内的白族文化旅游资源。同一民族的文化可能因居住地域不同导致民族文化的某些特性不同,甚至差异较大,剑川白族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由此更显丰富多彩,别具一格。

(2)文化的多元融合性

剑川白族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民族,有种说法:“白族是被汉化的民族”,其实这种说法不是很合适。在民族文化旅游发展过程中,剑川吸收了古代汉文化、中原文化,至今仍保留着古代汉文化、中原文化的一部分原始形态。剑川境内及周边存在16个民族,白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融合发展,白族文化旅游资源表现出多元融合的特征。剑川民族文化以白族原生文化为主体文化,融汉文化、佛教文化和其他外来文化,形成多元结构的本土民族文化。

(3)文化的地域性

民族地区,山川纵横,区域文化显得细腻抒情。剑川白族文化在本土文化的基础上,将许多外来文化的因素转化吸纳为自己的成分,从而变得生机勃勃。剑川历来都是一个白族之乡,地域文化本身有着悠久的历史,内涵丰富,地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融合白族特色风情,地域性特点明显。

(4)文化的活态性

剑川白族节庆文化旅游资源的规模大,融合当地白族文化和文化技艺等旅游资源,体现了剑川白族居民的生活习俗和个性特点,在现代化文化发展的影响下,保留了白族文化的原真性。剑川很多白族文化旅游资源处于原生态,表现出民族文化与人文精神的融合的特点,体现了剑川白族文化的活态性。

(5)文化的脆弱性

剑川白族文化旅游资源中二、三、四级资源较多,其中三级资源最多。可以看出,剑川白族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种类多,但资源价值等级较低。价值等级评价受地域性环境影响,剑川地理位置相对封闭,制约着剑川白族文化的整体发展。剑川县地域广阔、交通不便、人口相对稀少和分散的特殊环境形成了小范围、小规模文化发展状态。另外,剑川白族没有文字,白语的传承主要靠世世代代的口耳相传,缺少文字记载的稳定性,不利于对外传播和交流。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剑川白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白族文化旅游资源表现出脆弱性。

参考文献:

[1] 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 郝帅帅.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分类评价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

[3] 姚莉,屠飞鹏. 基于AHP法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定量评价研究——以雷公山地区苗族文化旅游资源为例[J].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26(12):36-41.

[4] 毕丽芳,薛华菊,王薇.大理、丽江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路径研究[J].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6(06):56-62.

【通联编辑:代影】

猜你喜欢
旅游资源分类评价
按需分类
教你一招:数的分类
说说分类那些事
基于SWOT分析下的十堰市旅游资源整合探究
关于安徽寿县旅游投资的SWOT分析
经济型苏州古城旅游产品策划初探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