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中秋,古人讲究多

2019-12-17 08:18孙清
养生保健指南 2019年9期
关键词:节俗古代人兔儿爷

孙清

说到如何过中秋,古代人可比咱们现代人讲究多了。每逢中秋夜,古代人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香案,摆祭品,香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而且,不用抱着手机抢红包的古代人,他们过中秋的玩法更多更有趣。

吃月饼

《洛中记闻》说,唐僖宗在中秋节吃月饼,味道极美,便命御膳房用红绫包裹月饼赏赐给新科进士们,这是我们能够看到的最早的关于过中秋节吃月饼的记载。到了宋代,月饼有了“荷叶”“芙蓉”等雅称,其制作方法也更加精致。宋代以后,制作月饼不仅讲究味道,而且在饼面上还设计了与月宫传说有关的图案。

燃灯

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镜,可谓良辰美景,美不胜收。然而古人对此并未满足,于是便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在湖广一带有用瓦片叠于塔上燃灯的节俗。在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明清以来,中秋燃灯之俗更盛。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达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平常百姓则竖一旗杆,灯笼两个,自得其乐。

观潮

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大赋名篇《七发》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風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这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八月十五日看潮》诗。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又一中秋盛事。

祭兔儿爷

兔儿爷是一种泥塑手工艺品,中秋节祭兔儿爷、小孩玩兔儿爷的风俗盛行于北京一带。著名作家舒乙先生就曾回忆:“童年时候兔儿爷就是中秋节的象征……大家都觉得要是连兔儿爷都不买那还怎么得了。”

明清以来,月宫玉兔从月崇拜的附属物中分离出来,逐渐在祭月仪式中形成了独立的形象,并逐渐丰富。清代宫廷把月中的玉兔称作“太阴君”,民间则不同,百姓们称它为“玉兔儿爷”。这恰恰反映了中秋节由皇家的祭月礼俗,变成了实实在在的民间节日。

偷葱偷菜

古代每当中秋之夜,姑娘们会去农家田园里“偷菜”,以讨个好彩头。由于这是民风习俗之举,故种菜的人也会不作计较,要“偷”尽“偷”。这一习俗从何而来无从考据,但现在台湾地区有句俗语:“偷着葱,嫁好郎;偷着菜,嫁好婿”,指的就是这一习俗。

吃田螺

民间认为,中秋吃田螺,可以明目。之所以一定要在中秋节食之,是因为此时是田螺空怀的时候,腹内无小螺,肉质特别肥美。如今在广州民间,不少家庭在中秋期间都有炒田螺的习惯。

吃芋头

清乾隆《潮州府志》曰:“中秋玩月,剥芋头食之,谓之剥鬼皮。”所以中秋食芋头寓意辟邪消灾,并有不信邪之意。

猜你喜欢
节俗古代人兔儿爷
礼节感满满的古代人
盘点古代人的“劳动节”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传统——以夏至节俗为中心的考察
古代人的冰窖
别拿兔儿爷不当神仙
爱“晒”的古代人
可爱的兔儿爷
伪满时期东北文学的节俗书写
智斗兔儿爷
简析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代节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