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基层党建 引领企业发展

2019-12-23 08:28李银生
党的生活·青海 2019年12期
关键词:骨干规范党员

李银生

海北州供电公司党委以“三抓一带”契入定位,以“五维党建”延展布局,以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项目化、信息化“五化”为抓手,以各类活动载体融入融合,党建引领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一)以“支部书记小讲堂”为抓手,解放党建新思想。海北公司通过“学、讲、研、推”的方式,开设“支部书记小讲堂”,提升党务工作者学习、创新、宣传、教育等方面的能力,从而解放党建新思想。《如何从制度到实践抓实县公司重大事项党内前置议事》《如何以党员“双无”主题活动促进县公司安全水平和优质服务质量提升》等18个课题在党支部进行推广和应用,将基层党建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转变为推动公司发展的“创新点”“发力点”,促进党建工作融入中心。

(二)以“前置程序”和“听、议、决”大事要事为抓手,开“三重一大”决策新领域。一是将“前置程序”作为“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内在要求,积极尝试,对“三重一大”事项先由党委召开会议研究讨论,并提出意见建议,再由总经理办公会履行决策程序,同时将《如何从制度到实践抓实县公司重大事项党内前置议事》课题在各县公司党支部推广,做好党支部层面的前置议事程序,从而使“三重一大”决策推向深入。二是公司党委采取“听、议、决”的方式集体研究公司发展、电网建设、安全生产等公司中心工作,着力发挥党委的“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领导作用。

(三)以“读见未来·赢得精彩”主题读书活动为抓手,引导员工思想大裂变。海北公司以读书提升素质,触动思想,开展“读见未来·赢得精彩”主题读书活动,启动了由公司领导班子带头,通读《大秦帝国》之《黑色裂变》,在知古鉴今中破解干部员工存在的“四种惯性”,转变作风,推动“四项管理”,继而实现全员思想上的“裂”,达到行动上的“变”,以此引导干部员工多读书、读好书,使读书成为促进公司发展的新风尚。

(四)以“双培养”到“双无”的筑基为抓手,促进党建与中心的“双提升”。企业要什么,组织干什么,是我们面临的基本课题。将“双培养”作为带队伍的重要抓手,使一批党员成长为能实践、善研究、懂创新的新一代业务骨干,使一批业务骨干成长为思想进步、作风扎实、业务精良的党员,使党员业务骨干逐步走向班组长、中层管理等关键岗位。近两年,公司共有18名业务骨干成为党员,22名党员业务骨干走上中层或班组长管理岗位。将党员“双无”作为促进安全生产和优质服务工作提升的重要抓手,持续开展党员身边无违章、党员岗位无投诉活动。2018年公司各类安全违章同比下降16%,投诉量同比下降20%。如:宏达公司党支部,2018年将党员“双无”与“党员干部保安全”活动结合,11名党员干部落实联点承包责任,亮出身份和承诺,每月到施工项目部履行帮扶责任和反违章责任,构建“安全、质量、监督”三位一体的安全责任体系,做到“四县四覆盖”,农网工程建设违章现象明显下降,农网工程建设类投诉量同比减少6起。门源县公司党支部将党员“双无”与“放心、满意”台区创建相结合,创建的台区经理由党员担任,并且一名党员干部联点指导,2018年客户满意度大幅提升,投诉量同比减少7起。调控中心党支部制定“双培养”工作方案,签订党员非业务骨干与业务骨干非党员“一对一”结对帮扶协议,2018年培养的1名业务骨干已发展成党员,6名非党员业务骨干提交了入党申请,7名党员正发挥着技术骨干的作用。检修公司党支部在2018年“三项制度”改革全员“双向选择”中,将培养的14名党员业务骨干输送到了班组长和主管岗位上。

(五)以“规范+两态”为抓手,抓实党建核心关键。为更好地做好党建工作,海北公司党委提出“规范+两态”的工作抓手。规范方面,按照基层党委“六个标准化”,党支部“五个标准化”要求,规范党组织设置,近两年,按照“应建必建、应换必换”的原则,将原有的机关4个党支部调整为9个党支部,246名党员分布在20个党支部,实现了党组织全覆盖。规范责任落实,建立领导班子党建工作联系点,抓实党建工作联系制度。制定了“五个维度”党支部对标考评方案,施行“月通报、季分析、年总结”的党建对标考核管控体系,加强对标分析和结果运用,激励党支部争先进位。规范组织生活,进一步健全党委书记观察机制、职能部门定期考评机制,推动基层组织落实“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党课等七项组织生活的常态化、规范化。规范党员管理,将217名在职党员承诺全上墙公布,每月组织党员开展述评,督促党员改进不足。建立党员“一档一卡一评”和党员“星级评价”机制,使党员“做”有标准、有目标、有评判。规范档案资料,规范基层党支部年度党建工作、发展党员工作、党员教育培训、党风廉政建设“四个计划”,“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谈心谈话、廉政教育“四个记录”,党费收缴、党组织活动、先进事迹、影像音频“四个档案”。“两态”方面,“静态”上抓实党员活动阵地,建成7个标准化党员活动室,让党员走进来学习、活动。“动态”上推动共产党员服务队建设,组建6支共产党员服务队,推行“八式服务”,让党员走出去服务、塑形,2018年在各类作业和保电现场出动党员502人次。祁连县公司党员服务队在践行“八式服务”的同时,不断延伸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到网外央隆乡进行用电服务。

(六)以实践新时代共产党员“八式服务”为抓手,激发党员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为更好地发挥共产党员服务队作用,架起与人民群众的连心桥,结合海北地区地域特点及客户结构,提出共产党员服务队“八式服务”,建立优质服务常态机制,为客户提供优质、方便、规范、真诚的供电服务,努力构建和谐的供用电环境,形成“服务理念追求真诚,服务内容追求规范,服务形象追求品牌,服务品质追求一流”的优质服務新格局,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努力提高供电服务质量和水平,促进服务工作再上新台阶。

(七)以高原电网企业文化为抓手,汇集“快乐、活力、健康、和谐”的源泉。一是拢住员工队伍(员工长期不愿留,短期不愿待)。设立双周文化活动日,以文化活动营造浓厚氛围,促进员工身心健康。组建“3+X”文化活动团队。目前已组建涉及体育、文艺、棋牌、文学等四类的16支队伍,让文化活动融入基层、融入职工。二是营造红色氛围。策划实施《传承“两弹一星”红色基因,真情奉献海拔3100米》文化项目,将“两弹一星”精神融入“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员工日常教育等基础学习中,将爱国报国之情根植于广大员工的脑海,使之立足高原、建功海北。

(八)以机关组织生活常态化有序化为抓手,确保党建“灯下黑”问题有效解决。海北公司针对机关各部门长期习惯于当“裁判员”,习惯于“灯下黑”,存在组织生活不规范,领导干部双重组织生活不正常等问题。一是有效建立党委书记及党委委员观察员机制,在督导所在支部“三会一课”规范活动的同时,跨支部观察“三会一课”执行情况。二是对机关党支部“三会一课”实施动态管理,在微信工作群实时报送每次活动的影像、录音及记录等相关资料,有效地规避了“形式主义”,同时加强了党支部之间的相互借鉴学习、监督和激励,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不愿干”的问题。

(九)以“三项制度”试点改革为抓手,激发干部员工干事创业的激情。一是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原则,落实干部管理办法和选人用人标准,顺应“三项制度”改革,建立“6+2”干部考评,把履职担当放在首位,从指标、工作任务、党建工作、协同工作、服务基层效能、综合评价等6个维度开展定量考核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绩效考评。二是把绩效考核的结果作为干部收入调节、职务升降、培养培训及岗位调整的重要依据。将工作业绩与岗位绩效挂钩,做到“干部能上能下、收入能增能减”,解决干部工作中懒散、拖沓、少作为、不担当、推诿扯皮等问题,对2名干部进行了降职,调整干部27人次,进一步优化了干部结构。三是以问题为导向培养干部,认真研究中层及后备干部“四大瓶颈”,着力解决政治素质不硬、本领不强、学历不高、绩效平平的问题,选派1名干部到东部挂职锻炼,1名科级后备干部驻地扶贫,组织70余名业务骨干赴省外交流学习等方式,进一步提升中层及后备干部素质。四是建立培养人、吸引人、使用人、发掘人的工作机制,首次召开了教育培训工作会,提出了“建立三年人才战略,重点打造三支队伍”。2018年举办各类培训33项共54期,培训人数达2483人次。开展导师带徒活动,136名青年签订了师徒结对协议。

(十)以抓实“两个责任”为抓手,积极打造清正廉洁的良好风气。一是坚持把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纳入全年工作整体布局,着力提高各级党员干部政治能力和担当履责能力。党委会专题研究党风廉政建设工作5次,成立了党风廉政建设领导小组,及时分析研判廉政工作,提出改进措施。二是两级领导班子带头严格执行《党委领导班子公约》,强化责任落实。通过分解、听取、约谈、检查等形式,层层传导“两个责任”,“点穴式”“一对一”地约谈班子成员4人,中层干部24人。持续开展八项规定实施细则和纠正“四风”自查自纠工作,形成问题清单38个,制定整改措施61条。落实重大节假日“逢节必查、逢节必报”和“双签”报告制度,与州纪委、监委形成良好的沟通机制。三是落实协同监督新机制,加强对协同监督工作的领导,突出问题导向,针對巡视巡察、审计等查出问题,研究确定协同项目21项,着力推动专业监督,提升监督质效。强化风险防控,开展廉政风险防控分析和自评价工作,建立关键岗位人员禁绝行为清单,明确禁绝事项258条,促使关键岗位人员建立底线意识。

(作者单位: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海北州供电公司)责任编辑:韩军

猜你喜欢
骨干规范党员
规范汉字书写优秀作品
规范汉字书写
从创新探索到立法规范
规范汉字书写
党员之家
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9514.8万 北京市党员总数:240.8万
让学员骨干在管理工作中唱“主角”
山西省高等职业教育骨干专业建设项目名单
对青年骨干人才培养的几点探讨
关于基层文艺骨干培训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