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商业发展与文化变动之间的关系: 读《纵乐的困惑——明代的商业与文化》

2020-01-06 05:05朱宁
人物画报 2020年6期

摘 要:《纵乐的困惑》是加拿大著名历史学家卜正民的代表作,也是海外汉学研究的经典著作。作者借助明末地方志材料窥探明代的商业形态,论述商业繁荣给明代各阶层带来的种种影响,探讨了明代商业发展与文化变动之间的关系。此外,本书与中国历史写作的传统方式大相径庭,笔者对本书的研究视角和理论方法做了简要分析,同时联系当下社会阐释了一些思考。

关键词:卜正民;《纵乐的困惑——明代的商业与文化》;商业文化

《纵乐的困惑——明代的商业与文化》(TheConfusionsofPleasure——CommerceandCultureinMingChina)[1]是加拿大著名汉学家、中国历史学家卜正民(TimothyBrook)[2]的代表作,卜正民参与编写的《剑桥中国史》(TheCambridgeHistoryofChina)明代卷[3]讲述的内容主要围绕明代的交通和商业,他在这一基础上进行扩展,便诞生了《纵乐的困惑》这本书,从更多重视角研究明代的商业与文化,是海外汉学研究的经典著作。

明朝是中国最后一个汉人建立的王朝,这一时期的君主专制空前加强,手工业和商品经济十分繁荣,文化艺术也呈现世俗化趋势。剧烈的经济变革与商业的蓬勃发展促使社会、文化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人们追逐着时尚,享受物质的愉悦,富商巨贾把手中真金白银换作上流阶级的通行证,“士农工商”社会等级秩序混乱,拜金主义、奢侈享乐主义盛行。这些都使得明代后期的士绅们极力抵触商业的发展,甚至将明代灭亡的原因归结于商业繁荣带来的种种弊端。他们既享受着商业经济发展带来的便利,又忧心其对社会秩序的冲击,这种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之间的必然矛盾,造成了明代人们对“纵乐”的普遍困惑。《纵乐的困惑》所探讨的便是明代的商业发展与明代的文化变动之间的关系。作者从明代的商业发展与文化变动之间的关系入手,借助明末地方志窥探明代的商业形态,论述了商业繁荣给明代人们带来的种种影响。

内容主题

依据经济发展水平,卜正民将明朝经济分为四季。自立朝之初的1368 年到1450 年是经济的“冬季”,代表着自给自足、安定本分和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和谐。“明王朝是在冬季的安详和静谧中开始的。”[4]

1368 年明太祖朱元璋赶走元顺帝,开始君临中华大地,眼前留给这位开国皇帝的是一个残败的国家,多年灾害和战乱不断使得人口和农业遭受重创,土地荒芜、资源匮乏、生产凋敝。

农民出身的洪武大帝迫切重塑起安定有序的乡村社会,试图建立起一个保持静止不变,依据较少法令和官僚治理就可以长期运转的政治和社会结构。因此朱元璋建立了里甲制,以十户为一甲,形成了国家政权以下的层层控制体系。同时发起政治清洗,高级文官和将官几乎都被清除,同时严厉并打击豪族。卜正民指出,朱元璋的用意在于重塑農村社会组织形态,更为精确地掌控国家人口。这套体系在明朝初期发挥了积极作用,加上将过剩人口强制迁移至遭受战乱重创地区的法令,起到部分地平衡国内人口,使人口统计得以妥当实施,高效率征收赋税的作用;通过波斯使团和朝鲜使团对明朝驿传体系的记述,我们了解到明朝初年还完善起道路更加庞杂的交通体系,建立了驿传制度,明初朱元璋为小国寡民之乡一手打造的通讯网络,成了商业世界赖以成长的奠基石;另外,朱元璋、朱棣都加速推广语言文字,鼓励刻印书籍。这些因素都起到了培育商业、促进贸易的作用,与帝王希望建立的经济静止、长治久安的乡村社会意愿其实是违背的。

如果冬象征社会的平稳和谐,春则意味着和谐开始被打破。

春天是万物展露生机、抽枝发芽的季节,许多的商业行为、世俗文化的发展也如同杂草野蛮生长,破坏着原先整齐如一的绿地。《纵乐的困惑》将1450 年到1550 年称为明朝经济的“春季”。商业在明朝经济的“春季”以江南、福建等地区的商贸发展为代表,形成了服务于国内及海外贸易两个市场的纺织手工业。在同期的东南亚等地区,沿海省份的商人开始跟欧洲同行竞争。

文人与商业关联度的加强,商人在士绅生活中的作用日益提高是这一章讲述的重点。徽州商人通过茶盐贸易卷得庞大财富,富贵商人和文人官员之间的关系开始复杂、模糊、交往了起来,对社会和文化具有巨大侵蚀作用。书籍印刷与发行成了重要的文化产业,商人重印朝廷的官方经典和参考书以飨士人,各式各样廉价读物进入坊间,记述工艺知识的书籍开始大量行销,刺激了大众文化作品的创作。这些商业性出版除了赚钱,更建立起一套大众皆可拥有的文化知识,跨越了认同的门槛和商人与文人的界限。这些商人营造出一种高档的上层文化圈,城市的繁荣滋养了园林、艺术品市场,一种鉴赏精致物品的文化休闲也因此产生。根据文震亨的《长物志》、计成的《园冶》等等文人生活指南,文人们探讨何时何地出产的笔墨纸砚、玉石假山更优质,争相订购,这种可能性建立在交通运输、商业网络的普及使各地货物可以交流……士绅阶层在安然接受商业发展创造的更好物质生活的同时,开始忧虑“四民秩序”的解体。于是那些脱离农村生活的商人,“理所当然地成了道德责难的对象”;这些人被认为是使农业卷入商业化并导致贫富差距的罪魁祸首。

“明王朝春季的喧嚣登场与在后来所发生的事情相比,还算温和得多。”[5]到了夏天,在这个阳光炙热、虫鸣嘈杂的季节,商业的杂草已经布满整片大地。卜正民将从1550 年持续到明皇朝终结的1644 年划分为明朝经济的“夏季”。此时,外国白银开始大量流入中国。商业多年繁荣刺激了官方乃至民间、商人将宗教场所的金属制品改铸为钱币。一些士人认为相比传统的科举,商业具有更强的吸引力,传统士绅家庭也开始清楚地意识到,只有同时经营商业,才能避免家族、家庭没落。这段时间图书出版业与印刷业高度繁荣,世人旅游服务业也开始成型,旅游线路的导游书籍也成了畅销书。书中还一一叙述了明朝晚期江南等地区繁荣的邮政、粮食贸易、纺织品加工贸易、时尚服装业,并指出妇女也成了当时市场上各类商品和服务的主要消费者。在明末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里,金钱似乎成了唯一的筹码,妓女与色情文化、流行时尚的追求、仿冒品与各种商业手段使得明代充满各种不同的嘈杂喧嚣,旧有的社会身份乃至道德的界线,都模糊得让人困惑。

直到秋季,明代社会已经面目全非了。明朝经济的“秋季”仅为1642 年到1644 年。生意盎然的夏天瓦解,萧条的秋天来临,明王朝迎接着它的末日。中国北方当时陷入的农民起义、清军入关等长期战乱与南方的商贸繁荣形成了鲜明对照, 商业发展造成的社会和文化乱象,为社会各类群体维系对商贸的歧视提供了口实。商贸被归为国家的罪人环境中,财富增加带给商人阶层持久的不安。他们只能努力寻求皇权和士绅阶层的庇佑。

在这本书的最后有一段话,“不管商业化使工资关系多么彻底地取代了父系家族和主仆忠顺关系,不管一些社会成员多么成功地跨越了社会阶层的障碍、在社会地位的阶梯上向上爬,也不管社会上层的成功者看着社会准则和界限在他们脚下消失多么惶惶不可终日,明初将整个中国社会结合在一起的地主所有制和主仆忠顺的阶级制度在明末依然存在。通过商人进入上层士绅阶层和士绅转而从事商业来扩展他们的收入,商业大大地改造了这种制度,但并没有使之解体。尽管发达的交通和商业在明代社会内部引发了频繁的流动性,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的结构性界限并未被削弱。社会成员个人在1644 年的危机中经受了苦难,但社会制度依然保持不变。事实上,这种制度反而更被加固了。“秋”季(王朝灭亡之时)里的族长们在与造就“春”季(明初)里的族长环境完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统治着他的人民,但毕竟他们还在统治着,并将在下一个王朝里继续这样做。[6]”张涛认为明朝的萧条与衰败都是商业文化的横流所造成的,但是季节却很清楚的告诉我们,下一个季节也必定会来临,清王朝的盛世就要开始,儒家稳定的传统价值将会在满族皇帝的手中重新复苏,建立起新的稳定的冬天。

研究方法

关于明史的写作,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7]也是海内皆知的经典著作,黄仁宇先生提倡一种大历史观,即宏观的历史,宏观的历史强调不着眼于眼前特定的人或事,而是要把目光扩展到背后整个历史脉络背景中去。不同于編年体的写法,《万历十五年》只专门讲述了在大明朝平平无奇的万历十五年发生的故事,却可以从中窥见整个中国历史的问题。梁文道先生在开卷八分钟里举了一个恰当的例子,他把整个中国历史比作一俱实验人体,黄仁宇先生好比做解剖的学生,他从中切取了明万历十五年这一片横截面的切片,通过这薄薄的切片上的血管和神经就可以大概掌握整个人体出了什么问题。所以这本书虽然只讲了万历十五年一年的历史,其实是在讲中国历史失败总记录。

《纵乐的困惑》与《万历十五年》的写作方式又不同,它没有集中写一些朝中的大人物或当时的名人,卜正民提出的是一种非精英的叙事模式,他在书中写到的人物多是明史中鲜为人知不起眼的小人物,如游人、砖瓦匠、商人、纺织工人、妓女等等,叙述他们的日常生活习惯及面临的压力,从社会中下层的角度切入来看明朝的千姿百态。他不把历史当作学术来考据和论证,而是当作一段鲜活的人类的过去进行回忆和演绎,我想这与卜正民多年的文学修养不无关系。书中第一章的第一句话便是:“在洪武朝的最初十年中,卢立在华中地区烧砖。”[8],如同小说的开场口吻一般。他从南京聚宝门上一块墙砖的铭文里看到了窑匠“卢立”的名字,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法令规定和生产制度,充分想象和大胆推测了窑长卢力的家乡、生活年代和日常生活,引出明代初期严密的保甲制度,并从广福寺这一普遍的寺院名字来推论寺庙负责徭役提供工人粮食的单位和水路运送距离,讨论了里甲制度。而“实际上,我们对卢立本人一无所知,只知道这个名字而已”。卜正民给这些无名无姓的普通劳动者撰写了一本主角视角的明史记录,体现了他的人文关怀,这不仅需要良好的文献和理论基础,还要求有良好的叙述能力。

地方志、地方文人写的笔记被他视作最重要的两种史料。

正史的最大问题是它所记载的都是发生在京城、权力高层的人与事,离普罗大众的真实生活非常遥远,而地方志能反映当时县一级的社会生活面貌,在书写过程中卜正民利用了各种各样的一手和二手材料,特别是他所熟悉的明清地方志、商人手册、路程指南,还从古籍里挑选出丰富的插图部分复原明中晚期经济变革中的社会世相,穿插在自己的平铺直叙中,把我们带入书中的世界,让我们确切体会到当时的日常劳作、旅游、消费,也让我们看到,在中华文明遭逢重大变化之际,士绅阶层处于怎样的焦虑状态中。

批判反思

在晚明清初的士大夫看来,社会的种种道德堕落是商业发展造成的恶果。阶级界线模糊,物质欲望膨胀,商业是将曾经安定有序的中国改变成一个无序躁动社会的罪魅祸首。在这个世界中,商业使人们不断奔波,欲求不断升级,彻底倾覆社会禁忌。通过放任消费去推动生产,商业瓦解了张涛认为只有在纯粹的农业社会关系下才能实现的道德团结,引起了竞争,正是这种竞争破坏了社会的共同准则。但他们看到的仅仅是一种富人对穷人、贸易者对耕种者、利润对美德的掠夺。从了解完整中国历史的现代人的视角来看,我们很难否认商业为社会经济繁荣带来的成功:明代初期中国的人口增长了一倍多;商人们将生产者和消费者引向地区性和全国性的商业网络,没有这种网络,生产者和消费者谁都无法生存;商品出口将日本和西班牙的白银吸引到中国市场,使明朝经济得以良性运转;新的财富影响着信息传播和知识储存的方式……毫无疑问,商业发展没有错,问题是该如何调和追求利润和保持道德水准的欲望之间的平衡。

明朝意识形态与经济生活的现实之间的鸿沟也让人想起了现代中国。今天的中国仍处于社会的急剧演进转型的进程之中,中国社会在高速前进的同时,消化着商业发展造成的撕裂、冲撞。因此,站在全局视角重新对明朝时期“纵乐的困惑”进行回顾,反思经济、道德、文化,物质与精神究竟能否找到平衡之处尚具现实意义。

注释:

[1]纵乐的困惑:明代的商业与文化(加)卜正民著;方骏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1

[2]卜正民(TimothyBrook)(1951—),加拿大史学家。

[3]剑桥中国史(英)费正清、(美)崔瑞德著;杨品泉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2.全书共15 卷,已出版13 卷,翻译出版了简体中文11 卷。卜正民担任编写的内容收录于此书第8 卷:剑桥中国明代史下卷(1368-1644 年)。

[4]引言:明代的四季,第1 页。

[5]引言:明代的四季,第4 页。

[6]第四章:秋.最后的回眸/士绅.第304 页

[7]万历十五年.(美)黄仁宇著.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06

[8]第一章:冬/墙砖,第4 页

参考文献:

[1]倪毅,夏爱军,范金民.矛盾困惑中的历史反思——评卜正民新著《纵乐的困惑——明代的商业与文化》[J].南京大学学报.2005(03)

[2]王英.五彩斑斓的纵乐世界[J].二十一世纪(台).2008

[3]梁文道.开卷八分钟-第154 讲《纵乐的困惑》[OL].凤凰卫视.2007

[4]陈君静.论柯文的“中国中心观”[J].史学月刊.2002 年03 期

作者简介:

朱宁(1997.8—),女,汉族,籍贯:山东青岛人,四川大学艺术学院,19 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设计学,研究方向:设计史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