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苗族地区的铜鼓文化

2020-01-06 05:05张保华
人物画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铜鼓苗族研究

摘 要:提到铜鼓不得不提苗族的铜鼓文化,尤其是苗族地区的铜鼓文化。铜鼓作为南方比较具有代表性的青铜艺术瑰宝,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铜鼓文化,而苗族的铜鼓文化即使到今天,也充满着活力,以新的姿态传承发展着,需要引起我们足够的关注与重视。本文主要就苗族地区的铜鼓文化为研究对象,探究其文化历史,思考其传承思路,以实现铜鼓文化的发扬壮大。

关键词:苗族;铜鼓;文化;研究

铜鼓作为南方地区具有代表性的青铜物件,在岁月的“洗礼”中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并且以“活态”的形式流传至今,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其中苗族铜鼓文化意蕴深厚,因此其铜鼓文化的专题研究具有现实必要性。积极探寻苗族地区的铜鼓文化,了解其寄寓的文化情感和铜鼓文化特色是铜鼓文化传承的基础,也是铜鼓文化发扬壮大的现实要求。

一、铜鼓介绍

(一)雷山苗族铜鼓

雷山苗族铜鼓历史悠久,往往与铜鼓舞联系在一起,而苗族铜鼓,一般藏至于鼓脏头家,平时不使用,当使用时,有两人抬着,于股平上安置三角木叉[1],用棕绳于铜鼓一耳吊于木叉上,用酒、鱼、肉等祭祀后,再进行击鼓演奏,主要的铜鼓演奏调式有“宗离枢”、“奢任多”、“格那色”、“番戈头”、“爷仡堵”、“门略善”等,不同的调式代表不同的含义,如“奢任多”代表捉螃蟹,“格那色”代表河边捉小虫,也有一些对应的含义是宾客云集,非常热闹,而铜鼓演奏中最为欢畅与激烈的当属“克良相”,这也是铜鼓舞中最欢快、最热烈的,一般参与跳舞的多为苗族的中青年,且男性居多,以铜鼓为中心,以圆圈组合的形式跳舞,这种铜鼓舞动作有50多种。

(二)紫云苗族铜鼓

紫云苗族铜鼓使用多集中在春节、婚丧嫁娶时,铜鼓一般藏放于家族中的长房家,多用红布包裹放于卧室床下或楼上。在使用铜鼓时先清理灰尘,清洗干净,再用中空成节的草将鼓面擦亮,然后用鱼、羊、肉、酒祭祀,希望去除凶神恶煞,消除瘟疫病痛。在仪式完成后,人们争相敲击铜鼓以获得祝福[2]。而苗族铜鼓敲奏方法,不同的家族有不同的敲法,而即使是同一家族中,每個人的敲法又各不相同,其追求的是自然欢快的节奏感,没有特别繁琐的弹奏要求,因此在演奏中带有较大的随意性。

二、苗族铜鼓文化解读

(一)展示了苗族人民铜鼓铸造技术

苗族人民使用的铜鼓是苗族自己制作的,虽然现有的文献记载并不多,但苗族地区古老的传说和古民谣中都有记载,且在当地的史册中描述了苗族人民制作铜鼓的艰辛历程,反映了苗族人民为铸造铜鼓付出的辛勤努力,显示了苗族当地人在铸造铜鼓中献出的心血与牺牲,最终造出了鼓音雄浑、洪亮的铜鼓。

(二)反映了丰富多彩的苗族文化

受区域及宗系的影响,苗族的铜鼓文化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有各具特色的组合成分,并具有着不同的社会功能,传承着不同的历史故事和风俗礼仪,有的甚至截然相反。例如地区苗族铜鼓多为单独敲奏,并配合舞蹈,音乐与舞蹈相融合,属于综合性的表演艺术,也有部分不需要舞蹈配合演奏,属于单一的音乐艺术表演。此外铜鼓的文化研究价值也体现在纹饰上,苗族铜鼓的纹饰风格多样、各具特色,作为中心纹饰的是“太阳纹饰”,这与当地的 “太阳神”的图腾崇拜有密切关系,苗族人将太阳纹置于鼓的中心位置,配合有其他的十一道晕,分别为云纹、雷纹、素面纹、栉纹、乳钉纹、游旗纹、翎眼纹等,彼此交替。其铜鼓腰部分镶有不同的纹样图案,既带来鼓面的独特艺术呈现,也代表了百姓对丰收的契机,对农产业的美好希冀与祝愿,也带有一定的祭祀成分。

(三)反映苗族的社会结构

苗族铜鼓文化也反映出当地的社会民俗、社会结构。铜鼓的使用多伴随祭祀,其常常是在婚丧嫁娶、过春节等重大的节庆活动使用[3],这反映了当地特色的社会习俗性。正常情况下,铜鼓演奏多为以宗族为单位,配合着特定的宗族习俗和活动而展开,如“过苗节”,这些都是需要全宗族的成员共同筹备参与,进行祖先祭祀。铜鼓演奏以保佑宗族人畜兴旺,五谷丰登。铜鼓文化也代表了氏族部落文化,属于其现代化的延伸,其以血缘关系为枢纽,传递着当地的宗族文化特色,而其对应的祭祀文化,也反映了苗族农村公社的历史演进过程,折射出其以地缘为纽带社会结构的变迁。

三、苗族铜鼓文化价值总结

铜鼓是苗族人民非常喜爱的民间乐器,有着上千年的悠久历史,其形状与其他民族的铜鼓形状一致,其中苗族铜鼓属于麻江型,直径大约在100厘米左右,整个铜鼓制作十分精美,鼓面配有浮雕图案,中心多为日光形。蛙、牛、龟、马等动物图案辅饰于边缘,整个鼓身为花纹围绕,色彩多样,在使用时用鼓槌敲击鼓面太阳纹中心,以小木棒敲击鼓腰以作押韵,在木桶配合下发出雄浑、深厚的鼓声。追溯到铜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七世纪左右,珠江流域的濮人制造了打击乐器——铜鼓,并传入四川,逐渐传入到广西、广东。在贵州南部、广西西北部等的苗族是铜鼓文化保留最全面、铜鼓文化最丰富的地区。可以说铜鼓是苗族是中国“活化”的文化遗产,铜鼓是苗族文化传统的鲜活见证,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苗族的经济状况、文化面貌和群众的心理素质,也展示着苗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所展现出的独特创造力,其文化价值丰富,涉及到矿冶、铸造、历史、艺术等相关领域。

结束语:作为南方民族独创的青铜艺术瑰宝——铜鼓,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衍生出了丰富多彩的铜鼓文化,即使到今天,铜鼓依然以“活”态的姿势,在一些民族得以流传,但铜鼓文化在流传发展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这要求我们重视铜鼓文化的研究,加快铜鼓艺术的传承,透过铜鼓文化去了解民族的文化,做好铜鼓文化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参考文献:

[1]吴德群.功能创新与结构“移植”:壮族铜鼓文化的创造性转化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2019(05):154-160.

[2]车昌洋. 花溪区黔陶民族乡马场村铜鼓文化调查[N]. 贵州民族报,2018-11-23(B03).

[3]谢荣东.苗族装饰符号与文化语言表述的艺术特征研究[J].戏剧之家,2018(24):148.

作者简介:

张保华(1974-),男,苗族,贵州省凯里市人,现供职黔东南州民族博物馆,职称:文博助理馆员。2005.12毕业于中共中央函授学院法律专业,1994年12月参加工作,1998年10月到黔东南州民族博物馆从事文博工作至今,主要研究方向是民族历史文化和博物馆的文物保护、利用及安全管理工作。

猜你喜欢
铜鼓苗族研究
补妆
广西铜鼓的演奏形态特征研究
广西铜鼓千年历史的欢歌
东兰铜鼓响八方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
苗族老照片
漂亮的“银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