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东北封禁与交通状况

2020-01-06 00:53刘莉
人物画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清代东北

摘 要:在漫长的东北古代社会中,利用陆地上的土面或碎石修筑而成的土路以及人力、畜力或自然力(水力、风力等)为动力的舟车类工具等为主要内容的传统行旅交通承担着地方民众出行重要乃至全部的任务。即便在新式交通已经传入的近代中国东北,无论是经济发达的城市乡镇,还是偏远落后的农村,传统交通仍占据着一席之地,并发挥着不可小视的作用。因此,文章对清代东北传统行旅交通的情况作一概述,以体现出近代东北社会生活的历史变化。

关键词:清代;封禁;东北

自元代在东北设置官营驿站以来,鉴于其政治、军事地位之重要,道路交通尚属发达,水路亦渐有发展,对外经济、贸易联络逐渐加强。至清代时,道路系统发展至传统时代的鼎盛之期,亦有辽河等江河可通海运。然而,自清中叶开始,对东北厉行全面封禁政策后,“路政窳败,任其荒废,置之不顾,杠梁失修,倾圯殆尽;地方人民为求本身之利便,于野津要站,略备小舟,以便行人唤渡,车马则非涉水不能过矣”。

清代对东北所实行的关禁、海禁、边禁、围禁等封禁措施以及蒙地封禁、旗地封禁、山林封禁、江河湖泊封禁、矿业封禁等封禁内容,从形式上近乎断绝了东北与外界的联络与交流。全面封禁层层锁闭,严格控制了人口流动,制约了东北的经济发展。尽管已有研究指出,清代东北封禁屡因内地灾荒,内地流民冒险偷越,而名禁实驰。但总体上看,封禁期间,东北边备空虚、政务不济,人口增长相对缓慢,地旷而人稀,自然导致路政荒废,水运失利。诚如日人亲见所言:“至清代末叶,政务弛缓,道路的修筑亦以中断,仅地方人民为求本身之利便,而施以局部的修长,像这样的任它荒废,已延至今日了。道路之状况如斯,桥梁之修建更甚;桥梁的修葺从清代初叶至中叶,尚有相当的整理,到清代末叶已同道路一样的置之不顾。现在更是倾圯、失修。而大河的要处则设渡船场,有大型渡船,可装载车马,交通非频繁之区,只设小渡船以渡来往行人,而浅滩则非依赖车马不可。”

封禁所带来的闭塞,是导致清季东北传统路政衰歇的重要原因。在黑龙江,“自省城南经伯都讷厅至吉林府,东北经墨尔根城至黑龙江,西北至呼伦贝尔城之道路,皆有官设驿站,为传递公文之所。每站备有车马,然以行旅之往来不多,而人户寥寥”。以致外人观满洲道路之情形,“恰如自然放弃者。任其崎岖,一不修补……且平坦地方之道路,因车辙所经,常凹凸不平,非雨后殆难行走。以降雨则能使此凹凸复为平夷故也。然泥泞之苦,较不平更甚,非日光曝之,更难涉足。旅行之难有如是也”。即便是大中城镇中的道路,也是“每逢天雨道路泥泞,时有翻车之虞”,“城乡街飞尘扬沙令人疵目,不特于卫生有害,亦且为外人所嗤笑”。

清代东北的道路多为凹道,路面多是中间低而两侧高,加之因重轮大车频繁往来而使车轮印迹深深陷入路面,而加剧了中间低落、两侧高起的情状。更兼季节气候变化影响甚巨,一至雨季,路面便是泥水奔流,“恰如河川仿佛”,肆意泛滥。若是大雨过后,更是会“变成一片泽国”,崎岖难行。这种道路系统若不加以维护保养,车马行至,必然会迂回路径,使道路位置常常发生改变,更是终致荒废局面。即便是连接重要地点之间或为政治、军事用途所修的官道,也因年久失修而不堪敷用:“东北虽有旧驿站之官道,筑造于重要地点之间,但以年久失修亦甚不良”;“古代曾以政治与军事上之目的,建筑官道,降及今日,荒废已久,满自凄凉,杳无踪迹可寻”。

这种道路状况,加之传统交通工具的简陋,更是加剧了民众行旅活动的艰险程度。有旅人记录了于东北冬季乘坐大车的情形,可谓苦极险极:“塞外大车,其制极简。即以一板,下支两大木轮。轮周围以铁板,左右折木为栏,四无篷蔽。雪风刮肤,奇痛欲裂。伸二軏,当辕驾一马,支其重心。更前以辔络四马,二前二后,拽之而行。行时轮铁与道中累石相磨,车倾侧不寗,震臂作痛。御人执其长策,挥空中呼呼作响。铃声叮噹中,杂以鞭声豁然,空山四应。旅人当此。倍觉凄凉。此况味记者深受之。”有清人自辽宁游历至黑龙江宁安一地,记录了东北人口稀少、行旅艰辛的情狀:“壬午六月初四日。由营溯辽源而上。十一日晚,抵盛京界之铁岭县。十五日舍舟就陆。九十里出威远堡边门,则吉林界矣。环抱皆山,泉流四出,越岭渡涧,车行维艰。亦有平原。或累累子石,磔格难行。或水沟泥泞,沉陷马足。人烟渐稀,村落辽绝……二十七日午刻抵塔。长途乘马,甚觉辛苦。路较前难行,人较前更少,几似晨星寥落,不胜凄其。”不得不说,以上情状与东北长期封禁,人口数量不足、经济停滞有相当大的关系。

对于水路交通,同是如此。东北除南部鸭绿江、辽河、浑江等主要江河有木帆船航行外,中部及北部江河航运基本依靠当地民族独木行舟,航行路线及工具发展停滞不前。鸟居龙藏在19世纪末自凤凰城至九连城(均为今辽宁丹东),仍是“以独木舟渡鸭绿江”,足见其证。清人丁寿祺描述东北的河渡:“墨稜河水涨,威呼不能渡。威呼者,刳木为之。仅用一人,无桨无舵,顺流而济。稍有倾侧,即溺于水矣。”江河航运滞缓不前,海运更无从发展。此时的东北完全不具备产生近代化交通工具及方式的动因,只能陈陈相因,毫无更新之动力。

基于以上,未经近代化变革的东北社会,其水陆运输大致情形为:“满洲之于冬期也,河皆冰结,水运则不便矣。无论平野沼泽,皆被冻合,道路无一障碍,且无霖雨。当此时也,则又必取乎陆运也。若夫春阳四月,东风解冻,冰结渐解。迨至炎阳七月,梅雨如泷,道路塞水,而河流复汪汪焉。此又为水运最便之时矣。故满洲之输运,夏季则利于水,冬季则利于陆。”

正是这样的交通基础与社会状况,使得东北进入近代阶段时,其近代化交通起步较晚,普及领域不多,覆盖范围小。因此,新旧杂处、中西并立这一中国近代社会的普遍性特点,在东北近代交通变迁及发展的过程中显现得尤为突出。

作者简介:

刘莉,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

基金项目:

2020年吉林省社会科学院青年项目。

猜你喜欢
清代东北
Make ’Em Laugh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大东北的春节
状态
略论清朝蒙古族“那达慕”概况
清代怎样整治形形色色的诈骗案
清代典妻习俗与户婚制度的竞存及原因评析
清代写真人物略考
浅谈清代宫廷乐舞的主要类型
东北振兴赢了还是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