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数学教学

2020-01-18 18:53朱金香
学生学习报 2020年19期
关键词:问题意识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朱金香

【摘要】数学教育应以问题为导向,致力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然后在当下初中教学中,以结论性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学模式仍然普遍,被动学习的状态逐步弱化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有碍于其质疑和自主思考能力的提升,这对学生的长远发展具有消极影响。本文在肯定问题意识重要性的基础上,探讨了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针对性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问题意识

一、引言

构建主义理论认知,人的认知结构完善依赖于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同外部知识体系的持续碰撞,以此产生的争议性问题是重塑个人认知结构的驱动力。可见“问题”对于学生数学认知水平提升的重要作用,问题意识意味着学生能够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情况下探索出自己的认知能力所能达到的已知与未知的边界,发现“问题”所在,并通过“问题”的持续解决来不断提升认知能力、拓展认知范围。特别是对正处于思维塑造关键时期的初中生而言,在此阶段强化对问题意识的培养,对于学生批判精神与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问题意识

根据构建主义理论,教师要通过施加外部影响来构建学生的认知矛盾,以此来促进学生的思考与探究。在实际教学中,情境创设法是一种强化外部环境影响作用的教学方法,通过在课堂中还原或模拟真实直观的应用情境,达到导入问题、制造悬念的效果。将情境创设法与问题意识的培养目标结合起来,教师可以就课堂教学的新内容设计问题情境,并非是直接告诉学生问题表现在具体哪个地方,而是通过呈现学生数学认知之外的,或是与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相矛盾的应用场景,来让学生自己察觉到问题所在[1]。这一过程就是问题意识的作用过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来将自己的困惑表达出来,并结合已有的知识尝试分析问题何在,真正做到从数学层面“提出问题”,打开学习新知识的窗口。

在北师大版七年级(上)数学教材中,《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中讲到了“普查与抽象调查”问题。为了便于学生理解这两种调查方式的不同适用情形,教师可以设计问题情境,驱动学生的问题发现过程。比如,如果想要了解班里男生的身高信息,应该如何调查?如果需要了解全市中学生中男生的身高情况呢?鉴于在前一节“数据的收集”中学生已经接触了普查的概念,因此当面对第一个问题时,学生不难想到通过普查的方式来获取数据。但是如果将调查的范围扩大至全市范围内,学生就会想到可行性问题,进而会怀疑普查的方法是否适用?如果不适用的话还能采取什么方式?由此便促进了问题的提出,教师结合学生的疑问来讲解抽样调查的方式,学生理解得就更为深入。

三、善用翻转课堂,强化自主探究

顾名思义,翻转课堂就是对传统教学模式下课堂教学流程的翻转,通过将教师的讲解环节置后,强化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环节。翻转课堂对于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意义在于,它使得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为先。在以教师为主导的模式下,学生接受到的是结论性知识,数学的思考和探究过程被省略为对结论性知识的记忆,而思考与探究过程的弱化直接影响了学生对问题的意识与发现。翻转课堂前置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环节,强调先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然后教师结合学生发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教学[2]。单从对学生问题意识的作用来看,翻转课堂模式减少了学生从教师那里获取的“现成”知识,自学环节增加了学生探究与反思的机会,而这正是问题意识得以生发的土壤。

比如在学习北师大版七年级(下)教材中《整式的乘除》一章的“同底数幂的乘法”问题时,在讲课之前,教师可以预留一段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新知识,尝试理解教材内容,找出自己解答不了的问题。比如,有些同学不理解“底数”和“幂”的含义,也有的同学不理解为什么同底数幂相乘时要把指数相加。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有些属于基础知识范畴,有些属于对数学推理过程的不理解等,通过自主学习学生才能够发现自己的认知边界,也有了发现问题并提出以进行针对性解决的机会,这样在教师的解答下学生才能加深印象,提升学习效果。

四、改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提问

教师长期对课堂教学的主导,使得学生对教师的“满堂灌”形成了一定的依赖性,学生缺乏问题意识,缺乏对自主提问的重要性的认知,或是害怕出错而不喜欢提问。这并非是个别学生存在的问题,而是在长期影响下普遍存在于初中生身上的问题。对此,教师应致力于班级文化氛围的建设,提倡学生在课堂中的自由发言和积极表现,鼓励学生大胆提问、敢于质疑。同时,通过平时主动与学生拉近距离来减少学生与自己的距离感,建设和谐、友爱、平等、民主的班级氛围,为学生创造更宽容而舒适的学习环境。

在学习北师大版七年级(下)教材中《变量之间的关系》一章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大家共同研读教材、联系生活实际、发現并提出问题,然后在团队合作中各展所长,优势互补,尝试自主解决问题。教材中讲述了表格、关系式和图象三种用于表示变量间关系的工具,不同的学生各有自己擅长的领域,比如有的学生擅长借助表格进行数据分析,有的学生数学抽象思维强,善于发现数据间的变量关系,有的学生擅长图象分析等。大家数学基础与能力各不相同,对于同样的数学情境往往能提出不同的问题,然后大家相互交流、互相解答,能够形成小组内部的互助式学习氛围。学生在小组内部共同提问和互相答疑,不光有助于学生个人问题意识的培养,还能改善数学课堂的教学氛围,起到良性促进作用。

五、结束语

学生问题意识的养成并非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在数学课堂中有目的、有计划地推进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让学生逐步养成遇到新知识、新情况时自己先主动思考的习惯,不断提升自身的问题意识与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戴翠云.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1(07):45-46.

[2]南吉草.探析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策略[J].知识文库,2021(01):46+48.

猜你喜欢
问题意识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问题意识与专题化教学研究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例谈数学教学中的“顿悟”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学案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培养团精神,开展合作学习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