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 持续推进防沙治沙
——武威市防沙治沙的实践及启示

2020-04-13 10:44任亚萍
甘肃农业 2020年3期
关键词:民勤武威市防沙

任亚萍

中共武威市委党校,甘肃 武威 733000

武威自古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生态环境脆弱,荒漠化问题较为突出。全市荒漠化土地面积为3 262.8万亩,占国土总面积的65.5%;沙漠化土地面积为2 289万亩,占国土总面积的45.9%。近年来,武威市坚持把防沙治沙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大规模开展压沙造林,走出了一条具有武威特色的防沙治沙新路子,为维护生态安全、推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武威市防沙治沙的主要实践及成效

(一)武威市防沙治沙的主要实践

1. 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严格落实政治责任。2017年4月以来,武威市确定了“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努力建设经济强市、生态大市、文化旅游名市,全力打造生态美、产业优、百姓富的和谐武威”的总体发展思路。[1]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制定专项行动实施方案,以环境污染治理全域无垃圾、厕所革命、科学防沙治沙等为重点,打好生态文明建设主动仗,特别是学习塞罕坝精神,“反弹琵琶”,创新防沙治沙模式,努力将民勤打造成第二个塞罕坝。

同时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制度,切实扛起防沙治沙的政治责任。市委、市政府将防沙治沙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强化调研指导和督查督办,压紧压实工作责任,督促推进问题整改,协调解决重大事项。专门安排国土绿化工作,在造林前、中、后开展专项督促检查。

2. 坚持大规模造林绿化,扎实推进国土绿化工作。武威市加快推进实施国土绿化倍增行动,积极争取国家林业和草原在武威防沙治沙规划编制、与中国林科院全面战略合作、民勤防沙治沙、生态文明建设、民勤湖区生态修复、民勤防沙治沙宣传、将民勤打造成第二个“塞罕坝”等方面的支持。各县区积极筹措造林资金,调剂落实造林苗木种子,提前调运麦草造林物资。安排技术人员深入造林绿化一线开展技术服务,跟班指导作业,严把种苗关、整地关、管护关,加大生根粉泥浆蘸根、落水栽植、截杆造林、树盘覆膜等实用技术推广应用,提高造林科技含量和苗木成活率。同时,扎实开展义务植树。领导带头参加义务植树活动,机关干部、社会民众、志愿者及“互联网+防沙治沙”等方式,有力地促进了义务植树开展。2018年以来,全年完成人工造林87.83万亩,封育74.4亩;新增城市绿化面积348.86万m2。

3. 坚持绿色发展新思路,健全完善体制机制。一是完善考核机制。制定年度县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业绩考核办法,将生态文明建设的得分的权重由2015年的10.64%提高到2017年的17%以上(凉州区19%、民勤县27.5%、天祝县21.5%、古浪县17%),取消市级对民勤县、古浪县、天祝县GDP等主要经济指标的考核。制定《武威市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设定5大类22项考核体系,切实树立了绿色发展的鲜明导向。二是健全法规制度。制定《武威市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十三五”实施方案》《武威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6-2020年)》以及大气、水、土壤污染防防治工作方案等规划和方案,用法规、制度管长远、管生态。三是加大投入力度。市财政积极筹措资金,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城乡绿化美化工程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给予资金补助,用于造林绿化灌水、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抚育管理,巩固国土绿化成效。

4. 坚持科学防沙治沙,提高防沙治沙水平。一是坚持政策引导。武威市针对防沙治沙工作认真编制了防沙治沙规划,明确了防沙治沙目标和责任。出台了《关于加强防沙治沙用沙的决定》等政策性文件,为防沙治沙工作提供了法律保障。二是加强宣传力度。各县区每年利用植树节、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等节日,通过在街道社区办宣传展板、给群众发放宣传手册、在机关单位开展知识竞赛等方式,加强对《全国防沙治沙法》等法律的宣传,营造了全社会防沙治沙的浓厚氛围。三是强化科技支撑。在多年的防沙治沙实践中,武威人民摸索出了一系列符合本地实际的治沙技术。比如“麦草沙障+沙生苗木”技术、机械压沙技术、“固身削顶、前挡后拉”技术等。还发掘了多项防沙治沙新材料,比如棉花秆、尼龙网、土工编制袋、化学固沙等。[2]四是创新体制机制。多年来,武威市将机关干部义务压沙造林制度常态化,并探索出了个人、企业、联户承包治沙等多种防沙治沙模式。五是坚持培育典型,发挥治沙示范引领作用。全市人民在与干旱和风沙长期斗争中,培育了全国防沙治沙先进集体石羊河林业总场、全国治沙英雄石述柱、全国治沙标兵张生成、全省防沙治沙标兵王银吉等治沙造林的先进典范,建成了多个防沙治沙典型样板区,为全市人民防沙治沙树立了榜样。

(二)武威市防沙治沙取得的成效

通过武威人民锲而不舍地治理,武威荒漠化治理取得显著成效。一是沙化土地面积明显减少。国家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显示,全市荒漠化、沙漠化面积较2009年分别减少31.7万亩、9万亩,荒漠化程度由极重度向重度、中度和轻度减缓。[3]二是沙尘暴次数大幅减少。以民勤县为例,2011年至2017年,其沙尘暴次数大幅减少,且沙尘暴范围小、时间短,是有气象记录以来历史同期最少的时期。[4]三是植被盖度明显提高。全市森林覆盖率由2009年的12.06%提高到现在的18.38%。营造防风固沙林288.51万亩,治理重点风沙口240个,封沙育林草174万亩,完成沙化土地封禁保护面积60万亩,推广梭梭接种肉苁蓉6.88万亩,种植沙生药用植物10万亩。[5]

二、武威市防沙治沙工作的几点启示

(一)坚持科学规划引领

深入推进科学防沙治沙,在保护生态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具体实践中,要科学编制《武威市防沙治沙规划》,明确治沙目标、区域布局、建设内容,持续开展大规模压沙造林。积极争取国家层面支持,把防沙治沙、国土绿化、退耕还林等生态建设综合治理纳入国家重点工程,努力把民勤打造成为第二个“塞罕坝”。

(二)抓好重点区域防沙治沙

应该结合区域特征,准确定位防沙治沙的重点区域,加大对重点区域的治理保护力度。武威市要把民勤作为生态大治理的主战场,大规模治沙造林,高标准建立防沙治沙示范点和封育精品示范点。

(三)建立一批义务防沙治沙基地

探索发展“互联网+防沙治沙”、众筹治沙造林、义务认领植树造林基地等模式,积极引进国际国内绿化基金项目,[6]引导和鼓励国内外企业、社团组织、志愿者等在武威建设防沙治沙基地。

(四)加大沙漠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力度

大力发展沙漠生态旅游产业。在充分考虑环境承载能力的情况下,打造一批沙漠风情旅游景区,大力开发沙漠旅游项目。借鉴国内外沙漠旅游区的先进经验,提高武威市沙漠资源的利用率。

(五)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依托全国防沙治沙示范区、钱学森沙产业中心实验室金字招牌,积极争取科研院所在武威市建立院士工作室,博士、硕士工作站。利用现有科研力量,在植树造林技术的改进、防沙治沙模式的创新、培育优良沙生植物品种以及生态修复技术的改进等方面进行研究试验。

猜你喜欢
民勤武威市防沙
杨晓东 摄影作品《民勤压沙组照》
“醉”美民勤风
生态优先 逐绿前行——武威市深入推进全域生态文明建设纪实
作品赏析(7)
闪耀戈壁 助力民勤
我是一棵胡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