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产后抑郁症状与1.5~2月龄婴儿发育的关联分析

2020-07-22 01:22张羽頔马雪梅蒋子晗檀丽薇史慧静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20年7期
关键词:月龄检出率婴儿

张羽頔,祁 月,马雪梅,蒋子晗,檀丽薇,史慧静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妇幼与儿少教研室,上海 200032)

产后抑郁(postpartum depression)是指产妇在分娩至产后一年左右出现的以紧张、疑虑、内疚、恐惧等情绪为主的症状,通常在产后4~6周出现,可持续2~6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其产生的原因可能与孕期抑郁和产前产后生理变化有关[1]。根据WHO公布的数据显示,全球约有13%的产妇患有精神障碍,主要是抑郁症,而产后抑郁的发病率在发展中国家更是高达19.8%[2-3]。产后抑郁不仅会影响产妇健康,还会给伴侣和其他家庭成员造成负担,更可能对婴儿的早期依恋、认知和语言发育、运动能力和社会性反应发展等产生不利影响[4-6],甚至会增加停止母乳喂养和婴儿患腹泻等疾病的风险[7]。截至目前,绝大部分母亲产后抑郁症状对子代发育影响的研究证据来源于3月龄以上婴儿,针对3月龄以下小婴儿的研究较少[8-10]。婴儿对出生后环境特别敏感,母亲产后不久就出现的抑郁情绪可能使婴儿很早就处于应激环境中,从而对小婴儿的早期发育产生不利影响,甚至对生命全程的健康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因此,本研究利用“上海亲子队列”,研究母亲产后2个月内的抑郁症状与婴儿2月龄前后发育水平之间的关联,为今后采取更积极的措施来促进儿童健康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对象来自上海亲子队列(Shanghai Maternal-Child Pairs Cohort,Shanghai MCPC),该队列主要关注亲代孕产期环境污染物暴露和社会心理压力、婴儿照护环境等因素对于儿童发展的健康效应[11]。2016年4月至2018年4月间,选取在上海市浦东新区和松江区两家接产医院首次建立孕产妇保健手册并计划在该院分娩的孕妇作为研究对象,共纳入6 714人,截止2019年1月,有5 224名婴儿出生。婴儿满1.5~2月龄时,由母亲带至居住地所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随访,调查问卷由母亲在社区儿保医生的指导下填写,内容包括产后抑郁症状、婴儿发育进程、婴儿生活环境和照护因素等。本研究数据为截至2019年1月15日完成1.5~2月龄婴儿随访的3 548对母子。本研究方案通过了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医学研究伦理委员会伦理学批准。

1.2主要研究指标评价方法

1.2.1母亲产后抑郁症状

使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dinburgh Postnatal Depression Scale,EPDS)进行评价[12]。EPDS共有10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4级评分(0~3分),总分0~30分,得分越高,说明产后抑郁症状越严重。考虑到产后抑郁症在产后4~6周后达到发病高峰[1],MCPC队列随访时间为产后2个月,部分产妇可能处于产后抑郁症状出现的早期,为减少假阴性,本研究以9分为临界值,EPDS总分≥9分表示产妇有产后抑郁症状,反之则无产后抑郁症状[13]。

1.2.2婴儿早期发育水平

1.2.3重要混杂因素

母亲本次生育年龄、文化程度、家庭年收入数据通过孕早期问卷收集,分娩孕周、分娩方式、婴儿性别、婴儿出生体重、随访时婴儿生后天数、喂养方式和主要照顾者身份通过社区儿童保健卡和随访问卷收集。

1.3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研究对象基本特征

本次研究共纳入3 548对母婴。母亲本次生产时平均年龄为(29.06±4.08)岁,文化程度为大学及以上(45.30%)和大专(34.96%)占比最多,其中79.02%的母亲在本次怀孕时有职业,家庭年收入以小于10万元(23.81%)和10~<20万元(47.80%)占比最多,早产者占7.81%,剖宫产占51.48%。婴儿平均出生体重为(3.33±0.50)kg,进行本次发育筛查时平均出生天数为(50.54±10.27)天,喂养方式以纯母乳喂养(48.79%)和混合喂养(42.50%)为主,2月龄以内主要照顾者大多数为母亲(68.12%),见表1。

表1 研究对象基本特征构成Table 1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participants

母亲产后2个月的EPDS平均得分为(5.00±4.35)分,产后抑郁症状检出率为20.18%(716/3 548);婴儿2个月时的ASQ总分为(239.99±38.85)分,各能区得分和发育可疑延迟或延迟检出率在12.34%~20.12%之间,见表2。

2.2母亲产后2个月内抑郁症状与婴儿2月龄发育水平的关系

以母亲产后2个月内有无产后抑郁症状进行分组,比较两组婴儿ASQ各能区得分和发育可疑延迟或延迟检出率,结果发现,母亲有产后抑郁组婴儿的ASQ各能区发育可疑延迟或延迟检出率均高于母亲无产后抑郁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分别以婴儿ASQ各能区发育迟缓或可疑迟缓为因变量,以母亲产后2个月内抑郁症状为自变量,调整母亲本次生育年龄、文化程度、家庭年收入、婴儿早产和出生体重、随访时婴儿出生天数、喂养方式、主要照顾者等混杂因素后,进行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母亲产后2个月内抑郁症状是婴儿1.5~2月龄粗大动作和精细动作发育的独立危险因素,调整OR值(95%CI)分别为1.40(1.01~2.02)和1.58(1.19~2.10);对于沟通能区的危害作用也接近统计显著性,调整OR值(95%CI)为1.32(0.98~1.78),见表4。

表4 母亲产后2个月内抑郁症状对2月龄婴儿ASQ各能区发育可疑延迟或延迟率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OR(95%CI)]Table 4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of maternal depression symptoms in 2 months postpartum on suspicious delay or delay rates of ASQ attributes of 2-month-old infants [OR(95%CI)]

表3 1.5~2月龄婴儿ASQ各能区发育可疑延迟或延迟率在母亲产后有无抑郁症状组间的比较[n(%)]Table 3 Comparisons of suspicious delay or delay rates of ASQ attributes of 1.5 to 2-month-old infants between mothers with or without maternal depression symptoms[n(%)]

项目得分可疑延迟或延迟沟通44.56±12.16698(19.67)粗大动作53.51±8.69438(12.34)精细动作49.49±8.56714(20.12)解决问题45.94±13.74627(17.67)个人-社会46.49±9.92680(19.17)

3讨论

3.1母亲产后抑郁症状不容忽视

本研究发现,本队列中母亲产后2个月内的产后抑郁症状检出率为20.18%,与我国既往的同类研究中显示的产后抑郁症状检出率(15.31%~43.08%)相比[20-21],本研究中母亲的产后抑郁症状的发生率处于一般水平范围内,但相比WHO公布的发展中国家产妇产后抑郁检出率(19.8%)略高。说明本研究样本中母亲产后抑郁症状检出率处于较高水平,可能是样本来源于大城市,生活压力相对较大等原因造成的,应该对母亲产后抑郁现象加大重视。

3.2婴儿2月龄精细动作能区的发育延迟问题突出

本研究发现,本队列中婴儿1.5~2月龄时沟通、粗大动作、精细动作、解决问题和个人-社会5个能区发育可疑延迟或延迟率在12.34%~20.12%之间,与我国既往使用ASQ量表的同类研究结果相比,本研究得到的1.5~2月龄婴儿ASQ得分基本持平或在部分能区得分略高[17],可能的原因是样本来自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城市人口占比较大且父母相对文化程度较高等。

本研究中婴儿1.5~2月龄时的精细动作能区的发育可疑延迟或延迟率最高(20.12%),在5个能区中明显突出,而沟通和解决问题能区的发育可疑延迟或延迟率也处于较高水平。提示我们应密切关注婴儿2月龄以内的精细动作、沟通及解决问题能区发育情况,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干预。

3.3母亲产后2个月内抑郁症状不利于婴儿2月龄时多个能区发育

本研究发现,母亲有产后抑郁症状组婴儿各能区的发育可疑延迟或延迟率均高于无产后抑郁症状组,与既往研究的结论相符[22-23]。在控制多种重要混杂因素后,母亲产后抑郁症状对婴儿1.5~2月龄时粗大动作和精细动作发育的负面影响显著,并且对沟通能区的危害作用也接近统计显著性,与既往研究结果基本一致[24]。但是在控制混杂因素后,母亲产后抑郁症状对婴儿1.5~2月龄时的解决问题、个人-社会两个能区的发育可疑延迟或延迟率并无显著影响,这可能与本次调查问卷为照看者填写,婴儿动作发育对于照看者而言较易观察、判断,但沟通等能区的观察指标对观察者而言相对模糊、不易准确辨认有关。

综上所述,母亲产后抑郁症状对婴儿早期发育的影响在婴儿1.5~2月龄时已经产生,主要体现在粗大动作、精细动作等方面,对沟通、解决问题和个人-社会能区的发育上没有显著影响,可能与婴儿出生时间较短、神经心理发育水平尚没有表现出明显差异有关。母亲产后抑郁可能通过影响母亲喂养方式、母子交流及照护行为等方面对婴儿早期发育产生影响,有产后抑郁症状的母亲可能会对婴儿形成一个早期应激环境,从而影响婴儿的心理发展。因此,在小婴儿中展开母亲产后抑郁对婴儿早期发展的研究,可以尽早对子代发育水平进行筛查并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减少母亲产后抑郁对子代发育造成的不利影响

3.4结论

目前针对母亲产后抑郁对3月龄内小婴儿早期发育的研究较为罕见,本研究着眼于小婴儿的发育水平,将对生命早期发展的观察向前推进到出生后1.5~2个月,并且发现小婴儿1.5~2月龄时的发育水平与母亲产后抑郁症状有关联,表明母亲产后抑郁对子代发育的影响早于3月龄时已经产生,填补了目前国内同类型研究在低月龄小婴儿方面的空白。但是也有研究显示,母亲产后抑郁在婴儿6月龄时对沟通和解决问题、个人-社会能区影响更加明显[23],这可能与样本中婴儿月龄尚有差距、不同能区发育进程存在差异有关,难以在不同年龄段样本间进行横向比较。因此,有必要在今后的队列研究中将对婴儿6个月、12个月及以上年龄段的发育水平进行持续监测,可以进一步开展长期随访以分析母亲产后抑郁对婴儿发育的作用通路及变化趋势。

猜你喜欢
月龄检出率婴儿
集中连片特困地区6~23月龄婴幼儿贫血及生长发育现状研究
艺术家婴儿推车
QCT与DXA对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检出率的对比
安宁市老年人高血压检出率及其影响因素
长程动态心电图对心律失常的检出率分析
舍饲西门塔尔母牛育成期和青年期养殖模式分析
认识和了解HIV感染诊断和疾病进展的预测指标——CD4+T细胞
湖州33月龄男童不慎9楼坠落上海九院对接“空中120”成功救治
山东产品抽查:文胸婴幼儿服装不合格率居前
婴儿为何会发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