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攻坚“插花式”贫困

2020-07-29 08:56江扶平
民生周刊 2020年15期
关键词:内江市贫困村贫困人口

江扶平

近年来,内江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重要论述,全面落实中央、省委关于脱贫攻坚的各项部署,集聚“五种力量”打赢丘陵地区“插花式”贫困脱贫攻坚战。

内江市地处四川省“四大片区”贫困区域之外,贫困村、贫困户点状分散、面宽量大、成因复杂、消除困难、项目资金支持有限等丘陵地区“插花式”贫困特点突出。2013年底,全市有建檔立卡贫困村301个、贫困人口21.78万,其中有139784名贫困人口零星分散在1328个非贫困村和社区中,占贫困人口总数的64.18%。2019年,内江市实现建档立卡21.78万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301个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发生率由2013年的6.9%降为零,提前完成“十三五”脱贫目标。

党建引领,启动攻坚“火车头”

内江市始终把抓党建促脱贫攻坚摆在首要位置,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联系服务群众优势,为打赢“插花式”贫困脱贫攻坚战集聚组织力量、提供组织保障。

以党建引领强组织领导。市、县、镇(街道)三级均成立了由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的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实行“双组长”负责制。

以党建引领聚帮扶力量。结合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党政机构改革等实际情况,统筹做好市领导、市级部门联系帮扶贫困村工作并实现动态调整。

以党建引领促责任落实。完善纪检监察、组织、宣传、机关工委、扶贫开发等部门“大联动”工作格局,创新建立常态化监督检查等5项协调联动机制,严格开展县(市、区)党委政府脱贫攻坚工作成效考核、扶贫专项考核、驻村帮扶考核等,持续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推进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

培育脱贫攻坚“造血机”

依靠发展产业持续增收是实现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内江市以产业到户的方式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夯实打赢“插花式”贫困脱贫攻坚战的物质基础。

实施产业扶贫行动。实施以一个区域公用品牌为引领、以两类园区为驱动、以三条产业带为牵引、以四大功能区和五个万亩以上产业示范片为支撑的“12345”现代农业产业提升行动和30个重点镇、500余个重点村、1000余名第一书记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的“351”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方案,大力发展“内江黑猪、资中血橙、威远无花果、特色水产”四大特色农业,带动贫困对象发展特色种植业6.39万亩,帮助贫困户发展养殖业311.91万只(头)。

实施“农村家庭能人”培养计划。把农村家庭作为脱贫攻坚的最小单元,聚焦因劳动力文化素质较低、劳动技能缺乏而致贫的农村家庭,全面掌握每户家庭成员组成、经济来源、收支等情况,逐户分析筛选确定培养对象,“一对一”制定培养方案,帮助每户有劳动力的农村家庭培养一名以上农村家庭能人,切实把产业发展落到促进农村家庭特别是贫困家庭增收上来。

实施党建电商双促拓展行动。创新“农村电商+精准扶贫”模式,实施网络扶贫行动计划,全市建成县级电商运营中心5个、镇级电商服务站166个、村级电商服务点591个,服务功能覆盖301个贫困村。注册“四川扶贫”公益品牌270个,创新电子商务网销、帮扶单位助销等“五大模式”构建扶贫产品销售体系,打通扶贫产品进入市场的“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

创新脱贫攻坚“新机制”

内江市加快发展贫困村集体经济、财政支持脱贫攻坚、深化农村改革促进脱贫攻坚、金融支持精准扶贫等4个配套《实施意见》,着力构建防止返贫长效机制。

创新扶贫资金多元投入机制。建立脱贫攻坚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2016—2020年市、县两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每年增幅不低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以县级为主体,整合相关专项资金,重点保障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就业扶贫、生态建设等行业扶贫的资金需求,累计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4.35亿元(中省资金9.58亿元,市县资金4.77亿元)、行业扶贫资金54.14亿元。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等建设。探索实行政府购买服务,将适合采取市场化方式运作、社会力量能够承担的扶贫工作和扶贫项目交给社会力量承担。积极完善和拓展财金互动工具,通过政策性担保、贷款贴息、基金分险等方式,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脱贫攻坚信贷支持,累计发放扶贫小额贷款1.31亿元。

内江市永安镇,针对贫困户组织开展的厨师培训。

创新投资收益扶贫新模式。2015年在全省率先开展投资收益扶贫试点,截至2019年底已累计投入资金1.7亿元,在231个有意愿的贫困村实施资产收益扶贫项目284个。改变过去扶贫资金由贫困户分散使用的方式,由村组集体集中使用扶贫资金形成有效的经营性固定资产,产生的收益由村集体和贫困户进行分红,创造性地探索出了“贫困户集中受益、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集中使用;产权集体化、资本化,经营权专业化、阶段化,收益权股份化、动态化”的“两集中、三权六化”资产收益扶贫模式。

创新“企业包村”精准扶贫新路子。以统一规划建设、统一提供技术服务、统一回购销售,保财产性收入(土地租金)、务工性收入、经营性收入的“三统三保”模式开展“企业包村”精准扶贫活动,聚拢贫困户发展产业脱贫。目前,已发动121家民营企业与82个贫困村、3个非贫困村建立对接帮扶关系,投入产业、公益、就业、技能等帮扶资金3700余万元,惠及贫困人口16173人。

打造脱贫攻坚“助推器”

内江市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紧紧围绕教育、医疗、住房等重点领域,拿出过硬措施推动帮扶力量下沉一线、真帮实扶,发挥好脱贫攻坚主力军作用。

大力实施“3000名干部到农村”“1000名干部到千户工业企业”“1000名干部到千户服务业企业”的“311帮扶行动”,成立市帮扶基层行动协调小组和脱贫攻坚帮扶队及“三农”服务队等10支服務队,组织市县机关(含事业单位)党员干部成建制、成批次,定人员、定责任、定任务、定时限,下沉一线当好政策宣传员、党建指导员、攻坚战斗员、发展促进员。建立领导干部联系贫困村制度,全市177名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全部建立联系点,深入解决制约贫困村脱贫奔康的瓶颈性问题7529个。

全面落实教育扶贫政策,将全市所有建档立卡贫困学生纳入资助范围,无因贫辍学现象发生。全面落实基本医疗政策,实施“十免四补助”“两保三救助三基金”、免费健康体检等措施,全市贫困人口基本医疗保险代缴率100%,县域内基层医疗机构就诊的贫困群众个人自付费用控制在10%以内,为贫困人口免费健康体检171464人、实施复明手术1776例。全面落实住房安全政策,建立脱贫攻坚住房安全保障“四本台账”,完成易地扶贫搬迁4815户13048人,贫困户危房改造23982户。将符合低保条件的35754名贫困对象全部纳入兜底保障范围。全市“四项扶贫基金”总规模由2016年建立时的1亿元扩充至2.79亿元,累计使用1.99亿元。首创总规模1200万元的特殊困难帮扶基金,切实帮助贫困户解决生产生活实际困难。

贫困户喜领“扶贫羊”。

针对新冠肺炎疫情对脱贫攻坚的影响,组织采集贫困户外出务工意愿、就业服务和产业发展需求信息47946条,做好支持扶贫龙头企业复工复产、帮助贫困劳动力有序返岗、解决农副产品销售难题等帮扶工作。建立健全返贫致贫监测预警和动态帮扶机制,重点加强对2020年人均年预收入低于4100元的贫困户、190户458人脱贫监测户、312户832人边缘户、997户2744人特殊困难户、人均村集体经济收入低于10元的39个贫困村的动态监测,强化定期核查、动态管理,确保及时发现、及时帮扶,确保脱贫户不返贫、边缘户不致贫。

奏响脱贫攻坚“奋进曲”

内江市坚持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为脱贫攻坚注入强大精神力量,实现了贫困群众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思想转变。

深入开展“践行十爱·德耀甜城”活动。推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江实践,持续开展爱党、爱国、爱内江等“践行十爱·德耀甜城”活动和“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活动,大力实施“精神扶贫”十大行动,评选“十爱”典型人物、“好媳妇”等先进典型,涌现出“四川脱贫榜样”刘小康和内江脱贫攻坚“奋进奖”陈永和、庞卓礼等一批先进典型。

强化感恩奋进教育。组织贫困群众学文化、学政策、学法律、学技术,强化感恩教育、良心教育、孝心教育、进取心教育,帮助贫困群众算清“脱贫账”,让贫困群众感到生活新变化,增强摆脱贫困的信心决心。

培育文明乡风。加快贫困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移风易俗、破旧立新等教育活动,倡导立家规、晒家训、明家风,持续实施清河、清渠、清沟、清路、清院“五清”行动,教育引导贫困群众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极大改善了贫困群众脱贫奔康的精神面貌。

猜你喜欢
内江市贫困村贫困人口
内江市:保民生促发展 做实做细就业创业工作
内江市:打造“有速度、有温度、有力度”的人社服务
贫困村开通“网上大集”
由“贫困村”变成“百万村”
一个贫困村的“暴富”——宝丰村的农业也能让人“吃撑”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职工普惠服务的实践与思考——以内江市总工会的探索为例
要让贫困人口真正受益
内江市东兴区旅游气候资源的评价及开发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