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浙江中小城镇公共体育设施利用效率对策研究

2020-09-10 07:22林丹章世梁
体育时空 2020年10期
关键词:利用效率对策

林丹 章世梁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0)05-038-02

摘  要  本文对浙江中小城镇公共体育设施利用效率进行研究,认真分析了导致设施利用率不高主要有设施规划建设缺乏前瞻性和实用性;缺乏专业管理人员,运行主体效率低;居民对公共体育设施的使用存在一定误区等主要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改造和完善现有设施,合理规划在建项目;重视人才培养,鼓励公共体育设施运行主体的多元化;加大宣传与引导,提高居民对公共体育服务的诉求意识等对策。

关键词  浙江中小城镇  公共体育设施  利用效率  对策

一、前言

近年来,随着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兴起,我国加快了对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和规划,以经济较为发达的浙江地区为例,尤其是浙江省中小城镇中,虽然公共体育设施在数量上取得明显增长,但同时出现设施利用效率不高等问题需亟待解决。

二、公共体育设施的内涵

公共体育设施是一类建筑和设备的总称,由政府出资或社会筹集资金建设,用于开展各类体育活动,以满足不同人群对体育锻炼的需求。例如用于运动员进行专业训练和竞技比赛的大型体育场馆和满足群众健身需求的全民健身活动中心、社区多功能运动场、百姓健身房、体育公园、足球场及游泳池等。公共体育设施属于政府向社会提供的体育公共服务产品,具有公共性和服务性,其规划设计、管理运行模式等直接影响到居民所享有体育服务的质量,合理的规划建设和良好的管理与运行模式会提高公共体育设施的利用效率,优化公共体育资源配置,满足居民日常身体锻炼的同时,也有效避免了体育事业经费与土地资源的浪费。

三、浙江中小城镇公共体育设施发展现状

《“十二五”时期我国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规划》的印发,将中央关于发展群众体育的精神落到了实处,浙江省委、省政府也陆续发布了鼓励全民健身的文件,持续扩大公共体育服务的城乡覆盖面,城镇公共体育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已经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体育设施进公园是响应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主要趋势,随着居民的锻炼意识不断提高,体育公园已经成为居民开展体育活动和运动休闲的好去处。总的来说,浙江中小城镇公共体育设施供给总量在提升,但同时实地调研结果表明,城镇公共体育设施利用效率普遍较低,作为进一步改善国民体质和增进身体健康的物质保障,现有的公共体育设施并不能真正满足群众对公共体育服务的需求。

四、浙江中小城镇公共体育设施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大型体育场馆功能单一,位置偏远,设计、建造与赛后运营脱节。大型体育场馆主要用于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只适合指定项目的竞赛和观赛,功能单一,难以满足群众多元化的健身需求,而且考虑到人员疏散对交通的影响,大型体育场馆的选址一般设置在偏远郊区,路程花费时间长,往往不能成为居民进行体育活动的首要选择。而且,现行体制下,相互独立的管理体制割裂了场馆的投资、设计与运营等环节的关系,场馆运营管理部门在场馆建造之初未能参与设计,造成设计、建设与运营的严重脱节。

(二)社区体育健身场地的质量及服务水平不尽人意。社区体育健身场地是社区居民最为便利的健身场所,一般配建在居民区的空地上,由于缺少相关人员的监督与管理,社区健身场地侵占现象严重,篮球场变“停车场”的现象屡见不鲜。一些体育设施缺少专业人员的定期检查与维护,出现损毁,存在安全隐患。

(三)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体育设施仍存在封闭式管理现象。长期以来,各级政府推出相关政策和措施,积极推动学校体育设施在规定时间内向社会公众开放,以缓解社会体育资源短缺与居民体育需求日益增长的矛盾。这项举措在落实上虽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学校积极性不高。对于机关、企事业单位来说,体育设施相对完善,但主要为本单位内部员工健身使用,非工作时间,长期处于闲置,造成了社会体育资源极大浪费。

五、分析设施利用率低的主要原因

(一)公共体育设施规划建设缺乏前瞻性和实用性,不能满足群众体育健身的需求。首先,出于为赛后便于疏散交通的考虑,许多体育场馆建设在远离居民区和市中心的偏远位置,给居民的健身活动造成了极大不便。其次,大型体育场馆的建设多为政府行为,主要是为满足赛事需求,结果导致其功能过于单一,就出现了场馆具备独立承办大型体育赛事的能力,却不能满足全民日常健身活动的需求。

(二)缺乏专业管理人员,运行主体效率低。目前,我国公共体育设施的管理与运行机制相对落后,运营主体多以公共部门为主,缺乏专业人才,限制了运行主体自身优势资源的充分发挥,管理效率低下,尤其对于大中型公共体育场馆来说,场馆专业运营人才是提高场馆赛后运营水平和利用率的关键因素,但我国十分缺乏场该领域的专业团队和人才,导致其赛后运行效率不高,无法满足居民多元化的体育需求,利用率低下。另外,由于各种原因,居民社区公共体育设施的管理经常处于真空状态,缺乏专业的体育设施管理人员,人为侵占现象严重。

(三)居民锻炼意识在提高,但对公共体育设施的使用存在一定误区。居民普遍认为,具有“大规模、高档次”特征的大型公共体育场馆、全民健身活动中心以及社区多功能体育场往往收费较高,不愿意尝试;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里的体育设施,虽然国家已经推行了一些相关的政策和措施,鼓励其向社会公众开放,但由于机构的特殊性,在人们潜意识中,这些场所往往不是进行体育运动的好去处;社区公共体育设施对居民来说是应该是最为便利的健身场所,但居民对其服务对象、服务内容以及服务方式等认识不清,导致居民对公共体育服务的诉求意识较弱,严重制约了设施的利用率。

六、提升设施利用率的对策

(一)改造和完善现有设施,合理规划在建项目。对于现有的大型体育场馆进行升级改造,在不降低国际竞赛标准要求的基础上,通过分割和组合满足群众使用需求,尤其是群众普及率高的运动项目,增大场地铺设比例,合理设置场馆引导牌,尽可能为居民提供便利。在周末等一些法定节假日,通过开设公交专线,可以缓解出行困难的问题。对于正在规划中的在建和即将建设的体育设施,要打破传统体制的约束,运营管理部门要将赛后运营方案与思路融入到前期规划设计方案中,以场馆赛后利用为主,兼顾赛时需求。建设以具有全民健身活动功能的健身中心、社区体育俱乐部、单项运动体育馆为重点,合理配建在居民区等人口相对集中区域,以满足居民多样化的体育服务需求。

(二)重视人才培养,鼓励公共体育设施运行主体的多元化。首先,要加强对体育管理人才的培养,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建立完善的公共体育设施运营机制,同时要重視人才保障制度的建设。其次,要鼓励体育管理事业单位与一些专业机构展开合作,共同参与到公共体育设施的管理与运行中去,一方面,可以适当引入现代企业制度,采取事业单位企业化运作模式,建立绩效评价制度,保障公共体育设施的良性运行;另一方面,社会组织更能深入地了解居民的实际体育需求,且具备资金充足、运行灵活的优点,尤其在社区公共体育设施的管理与维护上,极大地提升了工作效率,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愈发高涨,在不断宣传与引导下,设施利用的共享程度也在提高。

(三)加大宣传与引导,提高居民对公共体育服务的诉求意识。大型公共体育场馆、全民健身活动中心等将制定的合理收费标准及时向社会公众公布,大力宣传场馆内项目种类及配套设施,并推出“体验卡”、“团购卡”等优惠政策,引导居民进行体育消费,提高了场馆利用率。通过完善政府补贴机制,努力促成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体育设施向社会公众开放,宣传相关政策,监管部门加强监督与落实,让居民重新认识到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也是居民“长钙”的地方。在居民社区中打造一支具备良好技能水平的社区体育指导员队伍,是提高居民对公共体育服务诉求的关键,社区体育指导员与居民面对面交流,对民间体育社团及社区体育俱乐部发展提供各类支持与引导,为公共体育服务提供了良好的运行保障机制。

参考文献:

[1]陈元欣,王健.我国公共体育场(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未来趋势、域外经验与发展对策研究[J].体育科学,2013,33(10):3-13.

[2]陈元欣,王健.我国大型体育场馆赛后运营现状、制约因素与对策[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0,34(05):17-21+63.

[3]张祺,刘钰劼.我国城市公共体育设施利用率现状及对策研究[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10):395-396.

作者单位:

浙江宁波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利用效率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关于职工队伍稳定的认识和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避免肥料流失 提高利用效率
体制改革前后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效率对比分析
循环经济资源利用效率与配置效率研究
不同白菜品种对锌的响应及锌利用效率研究
嫁接与施肥对番茄产量及氮、磷、钾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