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识变 科学应变 主动求变 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行业高质量发展

2020-12-02 15:18冯正霖
民航管理 2020年7期
关键词:防控疫情

□ 冯正霖/文

这次会议主要任务是:总结上半年工作,分析当前面临的形势,安排下半年重点任务。

关于上半年民航主要工作

今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经过全国上下和广大人民群众艰苦卓绝努力并付出牺牲,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在这场大考中,中国民航经受了严峻考验,努力争取向党和人民交上合格的答卷。这场大考对民航工作而言,体现在八个方面:

这是对中国民航树牢“四个意识”的大考。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党中央高度重视,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带领全国上下打响了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全行业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从疫情防控工作大局中找定位、担使命、履职责,以高度的执行力和扎实的防控成效体现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根据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工作部署安排,民航系统坚持按照“聚焦武汉、重点北京、关注区域、统筹全国”的防控策略、“认真、科学、冷静”的原则、“保安全运行、保应急运输、保风险可控、保精细施策”的防控工作要求,全面参与中央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首都严格进京管理联防联控协调机制相关工作,并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加强对全行业疫情防控工作的统筹协调,为国家整体疫情防控的战略部署和战术行动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这是对中国民航安全管控能力的大考。安全是民航业的生命线,越是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越是要牢牢守住安全底线。针对疫情期间民航应急运输任务多、航班量锐减、机组闲置多、一线人员与旅客接触频繁、心理压力大等特点,强调防“忙”中出乱、防“闲”来麻痹、防“慌”中出错。以“抓作风、强三基、守底线”为主题,在全行业部署开展为期三个月的安全整顿;针对出现的一些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果断出手,重拳整治;深入推进民航安全整治三年行动。以“敬畏生命、敬畏规章、敬畏职责”为内核,在全行业开展专题宣传教育;针对重点地区、重点单位,梳理典型作风问题负面清单和重点任务,狠抓整改落实,深入推进行业作风建设。截至6月底,运输航空实现持续安全飞行118个月、8416万小时,春节以来,我国运输航空严重征候保持“零发生”,牢牢把住了民航疫情防控和恢复发展的主动权。

这是对中国民航应急处置能力的大考。面对疫情,时间就是生命。民航充分发挥航空运输迅捷高效优势,统筹协调行业整体保障能力,开辟应急运输“绿色通道”,把医护人员、医疗物资紧急运输作为“最优先级”保障,做到疫情防控任务在哪里、民航就飞到哪里。疫情发生以来,民航共保障涉疫防控航班约7.6万个,在全部援鄂医护人员运输中,民航承担了绝大多数赴鄂及撤离返程运输任务,累计接运医护人员7.3万余名,运送防控物资近30万吨;全国140余家通用航空企业执行了近400次疫情防控任务,累计飞行超过7000架次。先后组织30余家国内航空公司执行超过1000架次重大航空运输保障任务,涉及50多个国家,运输人员超过10万名、物资近5000吨。发挥了特殊时期不可替代的重大运输保障作用。针对疫情暴露出来的国际航空物流短板,建立货运物流绿色通道,通过最大程度简化货运航线航班审批、放开大型机场高峰时段货运航班时刻、充分发挥全货机航空运输优势、鼓励航空公司“客改货”执行全货运航班等方式,使我国国际航空货运能力快速提升,最高峰国际货运航班达到每周5399班,是去年平均水平的4.1倍,航空货运紧张局面得到明显缓解。建立民航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复工开工调度机制,帮助协调解决疫情防控物资采购、建材运输、人员返岗等困难问题,上半年全行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

这是对中国民航风险抵御能力的大考。受新冠疫情影响,民航生产运行遭受严重冲击,运输规模断崖式下降,企业效益大幅下滑。上半年,全行业完成运输总周转量319.1亿吨公里、旅客运输量1.5亿人次、货邮运输量299.7万吨,同比分别下降49.2%、54.2%、14.8%;全行业累计亏损740.6亿元,创历史最高记录。面对疫情冲击,行业上下团结协作,积极应对。民航局积极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在财政支持、税费减免、金融信贷等方面,及时出台一系列“点穴式”的扶持政策为企业纾困。随着国内疫情逐步得到有效控制,我国民航在全球率先触底反弹,二季度以来旅客运输量增速持续回升,货邮运输量增速降幅收窄,6月份运输总周转量、旅客运输量、货邮运输量同比增速较2月份分别回升31.1、42.1、15.2个百分点。全行业飞机日利用率恢复至6.2小时,客座率恢复至70.3%,国内航线航班数量恢复至去年同期八成,单日完成旅客运输量最高恢复至去年同期七成。在国际民航业遭受严重打击,已有10多家外航申请破产或进入自愿托管程序或状态的情况下,我国民航业贯彻落实“六稳”“六保”要求,没有出现大规模裁员和企业倒闭现象,稳住了民航业发展的基本盘,行业整体抗风险能力经受住了严峻考验。

这是对中国民航依法治理能力的大考。疫情期间,民航工作始终是各种矛盾汇聚的焦点,许多问题社会关注度高、政治敏感性强。民航局注重将法治思维贯彻到疫情防控全过程,坚持法定职责,依法行政,依规治理,确保疫情防控工作平稳有序、有力有度。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以来,先后修订5版民航疫情防控技术指南;先后4次发布有关客票免费退改的通知;随着境外输入性风险加大,激活了休眠30多年的有关第一入境点机场的法条,陆续推出首都机场国际客运航班分流、调减国际客运航班“五个一”等政策、应对国外“带疫解封”动态调整“五个一”政策、设置熔断奖励机制、对国际机票全部采取航空公司直销、严肃整治国际机票销售“黑代理”等一系列重大决策。每项重大决策的研究出台,都坚持做到依法合规,并按程序报请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审议,经中央批准;在与相关部门协调的过程中,主动介绍民航规章、国际民航规则;注重把握尺度,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对国内外航空公司、国有民营企业一视同仁,对市场主体因供需状况变化而调整的市场行为不予干涉,但对涉及国家战略利益和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则坚决出手,既保证了市场的公平公正,维护了市场秩序,又较好的维护了国家战略利益和旅客合法权益。

这是对中国民航协同配合能力的大考。在中央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和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协调下,民航坚持全国一盘棋,充分发挥系统性优势,与有关部门和地方密切协同配合,根据职责做好疫情防控处置。民航局会同外交部、国家卫健委、海关总署、国家移民局等部门先后发布3份公告,开展首都机场国际客运航班分流工作,会同第一入境点地方政府做好分流航班保障工作;会同外交部、海关总署落实关口前移要求,推进中国籍旅客乘坐航班回国前填报健康码,做好远端防控。行业内各单位,不分所有制形式、不分行政隶属关系,统一落实民航局防控指南要求,尽职尽责,为疫情防控做出了积极贡献。中航协、机场协会、民航科普基金会等社会组织,联系会员单位积极参与疫情防控,积极建言献策,配合做好政策解读和舆论引导,充分发挥政府与行业、社会联系纽带作用。历经疫情防控大考,全行业协同配合能力进一步提升,行业系统性进一步增强。

这是对中国民航国际合作能力的大考。国内疫情爆发初期,针对部分国家采取断航、限制入境等过度反应措施,民航局向与我国通航的国家民航主管部门发函,介绍我国在出境航班、海关检疫等方面采取的系列措施。疫情全球流行期间,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积极与国际民航组织(ICAO)、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国际机场理事会(ACI)、民航导航服务组织(CANSO),阿拉伯、非洲、拉美民航委员会等国际和地区民航机构合作,与全球多个国家(地区)的民航主管部门、境外航空公司分享我国民航疫情防控经验,积极参与国际民航组织疫情防控和恢复运行多边合作,推动各国民航采取协调的措施防疫和恢复运行,为全球民航携手做好疫情防控和行业恢复发展贡献力量,展示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这是对中国民航党建工作的大考。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民航系统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努力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优势转化为疫情防控的工作优势。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疫情防控斗争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领导干部冲锋在前,率先垂范,让党旗在疫情防控一线高高飘扬。局党组以及各级党组织高度重视民航职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加强防护物资统筹调配,下拨经费用于购买防护物资,尽最大努力为一线干部职工提供防护保护。安排专项经费用于民航院校防疫物资采购,深入做好院校学生思想稳定工作,协调行业单位共同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开展“绽放战疫青春·坚定制度自信”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持续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五四寄语精神。在特殊时期,以全新的工作方式把党对老同志的关心关怀送到社区、送到家,并根据老同志特点开展疫情期间网上支部活动及网上老年大学学习。聚焦社会普遍关注的机票退改签、防范境外疫情输入等重大政策性问题,及时开展政策宣传解读,积极参与、举办新闻发布会20余次,第一时间回应社会关切,赢得社会广泛理解和支持。大力宣传民航抗疫一线的感人事迹,及时向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等主流媒体推送新闻线索,截至目前主流媒体关于民航抗疫报道近6万篇,讲好民航抗疫故事,展示民航形象,有效传递正能量。

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用当代民航精神凝聚起来的全体民航人,以实际行动践行对党忠诚,每一个民航人都敢于做逆行者,再次证明了中国民航是一支作风过硬,关键时刻能够信得过、靠得住、顶得上的铁军。

关于当前行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对策

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航空业造成巨大冲击,根据IATA相关预测,2020年全球航空业预计亏损843亿美元。我国航空业也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局面。我们要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分析当前形势,按照党中央“六稳”“六保”工作要求,在稳发展信心、稳发展基础、稳市场主体的基础上,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稳发展信心。经过长期的发展积累,我国具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拥有包括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在内的14亿人口所形成的超大规模内需市场。2019年我国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3万元,为我们稳住行业发展的“基本盘”提供了足够底气。面对疫情冲击,中国民航表现出了坚强韧性和巨大潜能,航空公司没有被压垮,骨干队伍保持了基本稳定,随着我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我国航空运输市场在全球率先触底反弹,恢复发展态势总体向好。未来随着国家诸多政策红利的逐步释放,行业恢复也将迎来新的契机。我们要坚定信心,只要维护和用好我国民航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当前的难关一定能闯过,民航发展一定能走出低谷,迎来全面复苏。

稳发展基础。安全是民航业的生命线,只有牢牢守住航空安全底线,才能在民航恢复发展中更好地把握主动权,必须毫不松懈、从严从实管控航空安全,确保民航安全运行平稳可控。专业人才是民航发展的第一资源,无论什么情况下,必须保证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不乱、素质不降、作风不软,切实维护队伍稳定。基础设施是民航发展的主要物质基础,要抓住疫情窗口期,加大基础设施补短板力度,为行业长远发展筑基蓄力。

稳市场主体。市场主体是行业发展的主要力量,稳市场主体就是稳航空运输产业链,就是保长期发展能力,要用输血带动造血,帮助企业克服困难、增强信心。要切实落实已出台的各项支持政策,确保资金足额及时到位;聚焦企业关切与诉求,积极争取新的支持政策;大力简政放权,尽可能减少束缚在企业身上不合时宜的要求,给企业辗转腾挪提供空间。

全行业在稳住发展基本面的同时,要从更长远的视角,深入分析,全面权衡,改革创新,从眼前的危机、困难中捕捉和创造机遇,推进民航高质量发展迈出新的步伐。

准确识变。此次疫情对民航业影响深远,从中短期看,反映在客货运量、经济效益的波动上;从中长期看,反映在旅客结构和消费习惯的变化上。例如,疫情影响下,云办公、视频会议等远程、非接触式办公模式越来越被大家所习惯,公商务出行比例、高频人员的平均出行次数可能会下降,旅游等自费出行比例会上升。受疫情影响,旅客预订时间明显缩短,对于航班计划、机票销售灵活性要求更高,对个性化、差异化的航空服务产品更加看重。在国际疫情居高不下,拐点何时出现尚不明朗的情况下,国际航空客运市场持续低迷,可能深刻改变国内外市场结构。各单位要加强分析研究,及早察变,对潜在的风险、发展演变的趋势作出科学预判。

科学应变。根据疫情发展形势和变化,以变应变、稳扎稳打,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动态调整民航防控措施和运输政策;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把握好稳与进、稳与保、稳与变的辩证关系,科学把控航班恢复节奏,统筹疫情防控与民航各项工作;瞄准民航在疫情中暴露出的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体系、自主可控的国际航空物流体系、行业抗风险能力等方面的短板和弱项,对症下药,加快补齐,为行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民航企业要苦练内功,努力改善经营管理,降成本,提效益,切实增强抗风险能力;要善抓机遇,提高市场反应敏感度,充分挖掘市场潜力,努力激活潜在的市场需求,在自救中强筋健骨。

主动求变。民航企业要加快数字化转型,主动对民航生产运行模式、商业模式、组织模式等进行变革创新,积极开展新业务、发展新业态。民航局也要因应时势,在发展战略、布局规划、资源配置等方面进行调整优化,为民航企业创新求变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关于下半年民航重点工作

疫情尚未结束,形势依然严峻,对民航的考验还在继续。我们要主动站在常态化疫情防控的新形势下,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行业发展中,进一步巩固“稳”的根基,提升“进”的质量,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贡献。

第一,慎终如始,扎实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

当前,境外疫情形势严峻复杂,国内防范疫情反弹容不得半点松懈。随着航空运输规模逐步恢复,特别是一些国家“带疫解封”,民航作为境外疫情防控的前沿阵地,任务更加繁重。

始终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全行业要慎终如始,坚决杜绝麻痹思想、厌战情绪、侥幸心理和松劲心态,毫不放松抓实抓细疫情防控各项措施,严格做好航空器、机场通风消毒,乘机旅客佩戴口罩和体温检测,一线员工个人防护等工作;密切关注北京疫情发展变化,督促首都机场、大兴机场认真做好防控工作,加强民航在京单位内部管理,抓好直属院校疫情防控,坚决堵住所有可能导致疫情反弹的漏洞,坚决守住疫情防控的民航阵地,决不让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前功尽弃。

科学动态调整防控措施。按照“认真、科学、冷静”的原则,因时因势对有关防控措施和运输政策进行调整、细化和完善。根据国内外疫情发展变化情况和防控重点,动态修订运输航空公司和运输机场疫情防控技术指南。加强政策出台前的系统评估,避免副作用过大影响政策实施效果。严格落实“熔断”“奖励”机制,在风险可控并具备接收保障能力的前提下,动态调整国际客运航班运输政策。加强航空公司与机场尤其是外航落实防控政策监督检查,对防控要求落实不到位的依法采取相关措施。

研究健全民航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梳理疫情防控法律规章中的缺项漏项,按照“规章标准与时俱进”的要求,加快组织修订完善。认真总结疫情防控中行之有效的临时性措施,推动转化为规章制度,为今后处理类似事件打下制度基础。进一步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民航应急预案,研究完善紧急状态下的动员、补偿等方面的制度、流程和标准,研究完善行业政府与航空公司、机场、空管、空防、保障等单位之间的应急响应、组织协调、协同保障等机制,研究加强航空运输领域应急救援设施设备投资建设、应急物资储备管理制度,加强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风险的分析预判和影响评估。

第二,毫不松懈,牢牢守住航空安全底线。

当前正值疫情防控和行业恢复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确保行业安全稳定运行。

严格落实“安全隐患零容忍”要求,牢牢把握住工作主动权。跟进国务院安委会全国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部署,推进民航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强化“基层、基础、基本功”建设,充分发挥安全管理体系(SMS)效能,深入推动法定自查,更好发挥局方基站作用,狠抓“平安民航”长效机制建设;盯紧重点单位和薄弱环节,关注空中失控、可控撞地、跑道安全、地面刮碰、外来物等重点风险,关注季节性鸟击、风切变等危险天气运行风险,关注国产民机安全运行风险,从严从实从细管控航空安全,确保民航安全运行平稳可控,确保行业恢复发展的良好态势不被干扰甚至打断。

深入开展以“三个敬畏”为内核的专题教育,强化从业人员作风建设。深入推进作风建设,久久为功。全行业要切实增强敬畏意识,在作风建设上多动脑筋、狠下功夫,真正把对生命、规章、职责的敬畏融入制度、化为责任、落到日常,努力使作风问题这一顽症得到根本治理。开展货邮安检职业作风建设专项行动,提高航空货邮安检规范化水平。

科学把控航班恢复节奏,确保航班运行量与保障能力相匹配。随着航班运行量逐步恢复,各生产运行和保障单位要做好生产运行保障能力的评估,全面检查确认航空器、设施设备、关键系统等重要生产工具的性能指标,严防关键运行岗位人员技能生疏、状态下滑带来的风险;关注重点机场、繁忙空域以及骨干航路的航班恢复运行情况,根据航班恢复程度,适时启动调控举措,确保航班运行量与保障能力相匹配。

第三,精准施策,在恢复生产中提高发展质量。

牢牢把握扩大国内航空需求这个战略基点,在稳住民航发展基本盘的同时,努力化危为机,推进民航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

加大宏观政策扶持力度,激发市场主体自身活力。进一步落实“16+8”支持政策,确保资金尽早到位,积极争取国家层面新的支持政策。稳固民航发展基金征收政策,结合疫情做好基金征收监测和预判,及时调整支出安排,保障民航重大改革发展项目顺利推进。以优化营商环境为牵引优化政务服务,进一步精简行政许可事项,梳理疫情防控以来在航线航班审批、时刻配置、飞行计划管理、基建项目管理等方面好的做法并固化;修订完善飞机引进管理办法,进一步优化工作流程,缩短办理时限;进一步放开具备竞争条件的国内航线运价;以安全为导向,适当放松航空公司分公司设立门槛;分级分类开展基于运行风险的无人机适航审定,促进无人机产业发展;进一步扩大准入开放,动态调整外资准入负面清单、跨境服务负面清单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深入推进“证照分离”等审批改革试点,推动海南自由贸易港试点开放第七航权政策落地见效。

抓住疫情窗口期,加大基础设施补短板力度。发挥好重大项目协调调度机制作用,加强对重点项目的资金统筹保障,加大预算执行力度,抓紧推进“十三五”规划项目实施,竣工项目抓紧投产、在建项目抓紧进度、储备项目抓紧开工。推动青岛胶东、武隆、安康、芜宣、玉林、荆州等机场建成投运,加快成都天府、呼和浩特、杭州、乌鲁木齐、贵阳、鄂州等项目建设进度,确保西安、兰州、深圳、西宁、浦东等项目年内开工,推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实施提质增效项目。按照国家空管体制改革统一部署,推进落实民航改革任务。完成民航“三中心”工程。持续推动重点地区空域优化,加快京广大通道空域方案、成都天府机场配套空域优化方案实施,做好海上大通道、沪昆大通道等空域方案规划设计和前期准备工作,为行业恢复增长及未来发展拓展资源空间。

坚持规划引领,高水平编制好民航“十四五”发展规划。聚焦民航强国建设“转段进阶”新目标,准确把握“十四五”期间民航发展所处历史方位,以高质量发展为牵引,统筹兼顾、系统谋划,高水平编制好“十四五”总体规划及各专项规划。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大趋势,将新基建作为“十四五”民航发展的重要抓手,围绕构建智慧化未来场景,推进四型机场和四强空管建设,重点布局一些强基础、利长远,对行业发展具有战略性、先导性、全局性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围绕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大力推进民航协同发展战略规划的组织实施。

适应常态化防控要求,推进服务质量品牌建设。完善以真情服务为核心的民航服务质量体系,推动形成一批社会和行业共同认可的民航服务品牌,使旅客航空出行体验得到进一步提升。全年国内客运航空公司航班正常率稳定在80%以上,全国千万级以上机场平均放行正常率和始发航班起飞正常率力争达到85%。旅客中转便利化、行李全流程跟踪、综合交通换乘等重点服务举措得到落实推广。机上餐食服务要根据疫情形势,适时进行调整。推动全国机场旅客共用服务平台建设,建立民航旅客遗失物品全国统一查询平台,持续推进旅客差异化安检模式,推进民航与高铁、城轨、地铁、公路等多种交通方式的联运业务,提升旅客体验。

第四,统筹协调,在深化改革中提升治理能力。

持之以恒推进深化改革,化解疫情给行业带来的不利影响,进一步完善行业治理体系,提升行业治理能力,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深化民航改革的顶层设计。坚持目标、问题、举措相统一,紧密结合民航“十四五”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分析面临的突出问题,寻找改革的着力点和突破点,研究制定新一轮深化民航改革意见。改革要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促进民航发展更加平衡、更加充分;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更加尊重市场经济一般规律和行业发展规律,最大限度减少监管部门对市场资源的直接配置和对民航企业的直接干预,提高政府治理精细化、精准化水平,提升治理效能;要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把改革的主攻方向放在解决制约行业发展关键的体制机制上,力争在影响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性重大改革上突破创新。

探索推进民航要素市场化配置。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是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要聚焦行业主要矛盾、市场迫切需求,根据民航不同要素的性质和特点,努力实现要素配置高效公平、要素流动自主有序。对具备一定基础和条件的资源要素领域,如航班时刻二级市场交换、转让和共同经营机制,行业关键人才培养、流动机制,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机制等方面,可以率先探索实施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注重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充分挖掘行业数据资源价值。整合共享政务系统,将数据共享范围扩大至全民航行政机关公务员。

持续提升依法治理能力。配合相关部门做好《突发事件应对法》《传染病防治法》《国境卫生检疫法》等法规的修订制定工作;坚持“急用先修”,重点推进《民航法》修订,加强《航空法》研究,开展《民用航空器事故调查条例》制定及审查,加快推进通航法规体系重构。以推进职能优化协同高效为着力点,细化部门权责,编制权责清单,规范权力运行。着力建设提升与法治建设相适应的监管能力,积极推进向“系统监管”模式转变,充分运用非现场监管等新型监管方式,持续推进监察员资质能力建设。加快构建政府与行业协会新型关系,提升中国航协、机场协会等民航社会组织行业自治能力和专业化服务水平。

着力构建民航科教创新生态体系。加强与科技部的合作,联合印发2035民航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共同实施民航科技创新联合行动计划。进一步发挥民航科教创新攻关联盟作用,吸纳更多科技创新战略力量。抓好民航“十四五”科技发展、教育培训规划编制工作,做好民航联合研究基金2021年度重点领域建议征集与遴选。协调地方政府抓好两个园区统筹规划,加强民航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能力建设。积极推进民航院校保就业工作,力争2020届民航院校毕业生就业率维持在往年同期水平。

第五,聚焦重点,在攻坚克难中展现担当作为。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面临不少硬任务、硬指标、硬要求,必须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勇气和担当,聚焦重点任务,出硬招、打硬仗。

集中力量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当前,民航脱贫攻坚已取得显著成效,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压实责任分工,统筹推进行业扶贫、定点扶贫、对口支援等各项工作,既要巩固拓展好脱贫攻坚成果,又要推动建立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加大于田机场建设推进力度,确保项目如期建成、顺利投运;进一步深入动员行业力量,加大政府采购政策支持力度,巩固消费扶贫工作成果,扩大扶贫产品“进机场”“上飞机”范围,打造行业扶贫“空中大平台”;统筹推进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医疗扶贫、扶智扶志等工程,协助于田、策勒两县今年按计划脱贫摘帽。

确保打赢蓝天保卫战。民航走绿色发展之路已成必然趋势,要按照《关于深入推进民航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持续推动构建民航绿色发展新模式。全面落实《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以重点区域机场为主战场,以北京两场为重中之重,推动机场运行“电动化” “清洁化”。主动参与国际航空碳减排机制建设,做好谈判应对工作。推动航空飞行活动碳排放管理体制机制调整完善,力争实现航班碳排放行业统一管理,为行业高质量发展争取有利制度安排。

统筹推进航空物流业发展。提升国际航空货运能力已上升为国家战略,要站在确保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安全的高度,坚持“优环境、补短板、调结构、强供给”,系统推进我国航空物流业发展。要立足当前,眼睛向内,深挖潜能,着力提升航空货运能力。重点抓好前期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落地,将疫情期间推出的货运航线航班管理、时刻资源配置、“绿色通道”等政策措施,固化为长效机制和政策安排,积极提升航空货运供给能力,全力做好保通保运保供,为经济社会恢复发展提供有力保障。要着眼长远,统筹谋划,协同发力,全面优化航空物流发展环境。建立完善促进航空物流业发展的长效工作机制,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的协同推进解决制约我国航空物流业发展的瓶颈和问题,力争在货运飞机引进、货运航权开放、货邮航班时刻配置、航空物流信息化、货运业务差异化安检等方面实现新突破。大力提升机场货运保障能力,加快推进航空货运枢纽建设,推进构建“多式联运”物流体系,提升“通关”便利化,完善国际航空货运枢纽网络布局,努力形成多方参与、协同配合的政策支持体系,为培育和提升我国航空物流业的核心竞争力营造良好环境。

第六,持之以恒,加强全面从严治党。

实践反复证明,党的领导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

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以实际行动做到“两个维护”。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认真落实局党组关于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以及重大事项请示报告的规定和工作措施,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促进党员干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严格执行局党组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工作措施,加强督促检查,组织开展“回头看”,确保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航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不折不扣、高质量落地见效。

持续深化理论武装,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向深入。坚持学原文、读原著、悟原理,组织广大党员认真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二、三卷),切实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科学体系、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及时跟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精神。持续抓好年轻干部理论武装,进一步发挥好青年理论学习小组作用。

着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升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开展增强政治机关意识教育、“灯下黑”问题专项整治、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三项重点工作,推动党的建设走在前、作表率,积极创建让党中央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模范机关。加强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打造以“政治功能强、支部班子强、党员队伍强、作用发挥强”为主要内容的“四强”党支部,做好在疫情防控一线发展党员工作,表彰在抗击疫情斗争中表现突出的基层党组织、共产党员,不断增强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

突出政治标准,建设高素质干部人才队伍。坚持党管干部原则,落实新时期好干部标准,健全完善选贤任能制度,注重在疫情防控斗争中考察识别评价使用干部;持续加强干部管理监督,组织开展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专项整治工作;巩固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实施成果,完善民航公务员队伍管理;深化民航主体系列职称改革,强化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加强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和国际化人才培养。

深化作风建设,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整治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深化经常性纪律教育和日常监督,深入推进民航系统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抓好事业单位人员违规招聘、职业资格证书违规挂靠、私车公养问题三个专项治理,严肃执纪问责,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深化政治巡视,加强局属单位巡察制度建设,构建巡视巡察上下联动的监督网,对8家单位开展巡视。强化审计监督,持续加大审计问题整改力度。坚决落实“过紧日子”要求,精打细算,行简约、倡简朴、戒奢华,把钱花在刀刃上。

进一步加强群团工作,大力弘扬践行当代民航精神。筹备做好民航工会全委会、经审会换届工作,举办好全行业技能大赛,做好全国民航班组主题Vlog(视频博客)展示活动;筹备召开全国民航青联第二届全体会议,完成青春志愿行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开展青年文明号、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评审,团结带领民航广大青年职工立足岗位建功新时代;继续关心关爱老干部,开展好网上支部及网上老年大学学习。

猜你喜欢
防控疫情
战疫情
配合防控 人人有责
猪常见腹泻病症状及防控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守牢防控一线 静待春暖花开
疫情当前 警察不退
待疫情散去 春暖花开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夏季羊中暑的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