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安全习惯成为空管系统的内心需要

2020-12-02 15:18民航安徽空管分局何永明
民航管理 2020年7期
关键词:管制员安全事件空管

□ 民航安徽空管分局 何永明/文

航空界著名的海恩法则由飞机涡轮机的发明者德国人帕布斯·海恩在对众多航空事故深入分析研究后得出。海恩法则指出: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 次轻微事故和300 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 起事故隐患。该法则强调两点:一是事故的发生是量的积累的结果;二是再好的技术,再完美的规章,在实际操作层面,也无法取代人自身的素质和责任心。海恩法则多被用于企业的安全管理方面。

当前,空管系统的规章制度不能说不全、不细、不严,但仍然时有不安全事件发生。任何不安全事件的发生都离不开人—机—环境—管理这四个方面,即人的不安全行为、机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不安全因素和管理上的缺陷。其中人又是生产活动的主体,是诱发不安全事件的主要因素。根据海恩法则分析,也可以清楚地认识到人这一主体在安全生产中的地位。据不完全资料统计,空管系统历年来发生的不安全事件中,80%以上都是由人员的不安全行为造成的。可以说,不安全行为是空管系统持续安全生产的最大隐患,是安全管理工作必须加以彻底解决的最大顽症。具体到空中交通管制工作,管制员是一系列决策的主体,必须要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遵章守纪,杜绝不安全行为,否则将直接影响到空中交通安全。

不安全行为

什么是不安全行为呢?在我国国家标准《GB6441-86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中对不安全行为有一个简单的定义:不安全行为是指能造成事故的人为错误。

通常来讲,管制员的不安全行为是指那些曾经引起过不安全事件或可能引起不安全事件的行为,是造成不安全事件的直接原因。安全行为是相对不安全行为而言的概念。但安全行为不是绝对的安全,不安全行为也不是绝对的不安全。首先不安全事件的发生还受其他因素影响,故存在不安全行为直接导致不安全事件发生概率的大小问题;其次考虑到事物的发展规律,安全行为在一定条件下能够转变为不安全行为,不安全行为也有可能转变为安全行为。

安全工程专家海因里希说过,80%的事故是由人的不安全行为造成的。空管系统也是如此,所以只有用以人为本的理念来抓安全管理,主动培养管制员良好的工作习惯,把规章制度的执行和良好习惯的培养有机结合在一起,才能充分发挥管制员工作中的积极性,有效地提升管制员保障安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习惯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习惯,同时也都处于一系列的习惯的控制之中。事实上,习惯无时无刻不伴随着每个人,它们逐渐由意识控制而转向自动化。自动化了的习惯影响着人们的各种活动。所谓“习惯成自然”,不良习惯也是如此。那些不良习惯给人带来的只是即时的满足,而从长远看,这些行为是消极的,是不安全的。

世界上最可怕的力量是习惯,最宝贵的财富也是习惯。好比梯子不用时竖放,虽然可能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发生倒下伤人的事故,但是这种安全风险一直都存在。如果梯子不用时将其横放,就一定不会倒下伤人。梯子“竖放”和“横放”对个人而言就是一种行为习惯,但是“横放”是安全,“竖放”就存在隐患,二者截然相反。“竖”与“横”仅一字之差,“竖放”与“横放”也就在一念之间,但是往往不安全事件的发生也就出现在这样的一字之差或一念之间。梯子不用时横放,就是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也是安全意识外化的表现。

管制工作亦然,安全是空管系统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安全大于天,责任重于山。管制员一方面要敬畏安全、善待安全,规范自己、约束自己,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另一方面要居安思危,增强安全意识,工作中善于发现安全隐患,提前预防。任何不安全事件的发生,背后或多或少都能发现管制员安全意识的淡薄。因此管制员工作中自觉的安全行为比管理层的安全提醒更有效、更重要。管制员养成的某一个工作习惯关键时刻可能力挽狂澜,救自己一次,使事件性质发生根本的变化;而养成一些不好的工作习惯,就如同抗着炸药包上班,随时可能被引爆,把自己带进坑里。也许管制员几次违章违规确实不一定出不安全事件,但长期违章违规迟早要发生不安全事件。养成好的工作习惯,是管制员的态度问题,也是职责所在,更是人生价值观的一种体现。只有具备良好的工作习惯,管制员才能对自己、对同事、对单位、对社会肩负起安全职责。

安全习惯的培养

长期以来,空管系统不安全事件的发生具有鲜明的反复性。去年某单位发生了不安全事件,今年同一个单位还可能发生不安全事件;甲单位发生了不安全事件,隔段时间乙单位也可能发生同样原因的不安全事件。原因在于许多空管单位长期安全生产的大好形势容易误导管制员的安全观念,使一些人误认为安全保障就是重复发发指令,安全教育也仅仅是一种形式,无法真正引起内心的感触和心理上的震撼。但万事万物一直都在变化,安全管理也不可能一劳永逸,必须与时俱进。而如何以不变应万变?只有管制员养成了良好的工作习惯,具备优良的工作作风,才能会打仗、打好仗、打胜仗,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培根说过:“既然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就应当努力求得好习惯。”管制员以此为生,必须精于此道。实践证明直接培养管制员新的正确方法要比纠正他旧的错误方法有效得多。良好的工作习惯非一朝一夕能养成,需要管制员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行,指望一口吃成胖子也不行。安全习惯的养成犹如储蓄,日积月累,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同时还要与时俱进,在实践中反复检验。根据管制工作的特点,笔者认为安全习惯的培养应该从以下几点开展:

1.以班组为基础。班组是空管系统中最基层的运行组织,是各项规章制度贯彻落实的落脚点和安全管理的最前线,其工作表现直接影响到空管系统的安全运行。培养良好的工作习惯,消除安全上的隐患,实现安全关口前移,都必须从班组做起。通过班前准备会和班后分析讲评会,班组成员认真讲评总结,分享工作心得,实现互相帮助和共同成长,席位上互相提醒和查缺补漏,形成有力的组织保障。班组内良好的安全氛围既有助于个人安全习惯的养成,也有利于抑制违章行为的发生,发挥强有力的安全堡垒作用。久而久之,班组成员将形成高度一致的安全意识、共同认可的安全习惯,自觉遵章守纪,实现持续安全的目标。

2.从下到上、从点到面。个人良好的工作习惯可以在班组内进行分享和完善,同时做好班组试点,在反复实践中全面培养,同时不断进行讨论和提炼,并逐渐巩固,进而做好总结推广,形成工作程序或规范标准。这是从个人到班组、从班组到科室、从科室到部门的过程,也是从下到上、从点到面的过程,能充分发挥安全习惯最大的积极作用,形成强大的安全生产力。安全管理也要善于挖掘个人零散的、直觉的安全习惯,从有利于提升安全水平和提高运行效率出发,进行筛选、梳理和整合,进而转化为系统的、理性的安全规范,实现从特殊到普遍、从个体到集体。

3.与安全管理有机结合。管制员安全习惯的培养在实践中要与安全风险评估、危险源梳理、隐患排查与治理以及安全教育等安全管理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有利于提高管制员的安全意识,知道“危”与“安”辩证关系,树立高度的安全责任,形成良好的安全氛围;另一方面促进管制员自觉约束和规范自身的行为,不折不扣地执行规章制度,从点滴细节开始,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安全习惯只有靠制度的约束和意识的培养,从他律到自律,从被动到主动,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在潜移默化中形成。

4.因地制宜、与时俱进。一个工作习惯的好与坏是有条件的存在,并不是永恒不变的。例如管制员及时实施侧向偏置在平时就是良好的工作习惯,能有效建立两架航空器之间的侧向间隔,但是如果航空器在航线上飞行且两侧均有军方活动时,这时实施侧向偏置将可能造成军民航飞行冲突。所以固化下来的安全习惯也是要区分场合和时机的。工作习惯的好与坏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客观环境下会相互转化,效果也截然不同。随着事物的发展和变化,安全管理也要与时俱进,对原有的安全习惯进行重新论证,检验是否在现阶段还继续有利于安全。如果好习惯已经逐步转化为坏习惯,则说明原有的习惯已经不适应现阶段,对坏习惯要坚决予以改正。

安全习惯很重要,尤其对空中交通管制工作,它能使管制员从一些低级的行为中解放出来。管制员安全习惯的培养不外乎依靠外部的灌输和内心的升华。而研究表明:21天(次)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90天(次)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所以安全习惯的培养,是一项长期性、艰巨性的系统工程,贵在持之以恒,难在持之以久,必须常抓不懈,防止出现短期行为和松劲思想,必须坚持自觉将其融入到日常工作之中,不断创新方式方法,注重实效,着眼发展。

建设民航强国,空管要先行。坚持以人为本,培养安全习惯,是从源头上直面安全管理中最核心的因素——人,确保管制员从内心自觉规范约束个人行为,充分调动一切积极的力量,抑制各种不利于安全的因素,将安全关口层层前移,从而使班组形成多层次安全防护系统,发挥强有力的安全堡垒作用。当管制员高度的安全意识成为一种习惯时,相信这种习惯也会让空管系统更加安全!让安全习惯,让习惯安全,真正实现空管系统持续安全。

猜你喜欢
管制员安全事件空管
淮安市加强安全事件管理提升风险管控能力
2020年度区块链领域安全事件达555起
解析民航空中交通管制安全及人为影响因素
民航空管2018年运行统计公报
民航空管气象视频会商系统应用研究
乙醇蒸气放空管设置室内引发爆炸
从心理学的角度浅谈空中交通管制中的“错、忘、漏”
《飞机起飞了》
加强空中交通管制员防冲突应变能力的探讨
基于熵权法的管制员素质机测因子赋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