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道德教育的“体面”诉求

2020-12-09 12:53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1期
关键词:体面道德教育道德

朱 李 玲

(安徽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安徽 芜湖 241000)

道德教育的目的这一议题,学界一直颇为关注,研究成果也颇丰,但多数是从个人维度和社会维度两个方面进行探索。美德论、道德能力论、道德素质论等理论都是道德教育目的的体现。但是学界对于道德教育目的之后的目的鲜有人探索。研究道德教育目的之目的,实现道德教育体面的诉求具有时代意义。新时代随着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进程的不断推进,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们更加追求体面幸福的生活,体面应然而生。什么是体面?体面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怎么过体面的生活?这是新时代道德教育领域值得关注的课题。

一、 道德教育的基本目的及其“体面”诉求

道德教育的目的应该是整个道德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于道德教育目的的不同理解,会影响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道德教育具有社会现实性,不是预成的,它是随着时代进步不断发展的。不同国家和社会的道德教育目的不尽相同;即使是同一社会,不同时期的道德教育目的也不尽相同。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教人向善,做一个有道德的人。那么教人向善,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目的又是什么?

1. 道德教育的基本目的

“道德”两个字,在中国古代是分开使用的。“道”指人行之路,逐渐引申为道理,事物变化的规律和做人的规矩;“德”意指“得”。“道德”即“得道”,获得个人的品质、品德。荀子在《劝学》中说“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1]“道德”一词所指的是人的一种生活存在方式,它关系到做人的根本目的和方向。“道德教育是指依据一定的目的,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对人们进行的有组织有目的地施加系统道德影响的道德活动。”[2]由此可见,道德教育包含一定的目的。罗国杰曾说过,“道德教育过程应当与人们道德人格的形成和完善过程相一致。”[3]这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道德教育的目的包含促进道德人格的完善。因此,道德教育应该导向何方?有学者梳理出新中国60年的道德教育实践历程,强调不同阶段道德教育内容及目标的差异性,认为:“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是以泛政治化与无我化为表征的道德教育阶段;从改革开放后到上世纪末,是以规范化和主体意识觉醒为表征的道德教育阶段;从本世纪初到现在,是以追溯道德教育本真含义为己任的回归本体的道德教育时代。”[4]显然道德教育的目的含有政治目的。早在中国西汉时期就有董仲舒提出“三纲五常”的思想,其目的就是维护封建统治。现阶段,道德教育更多的是追求教育本真含义。从主体性德育研究来看,德育作为“成人”的教育就是促进人的德性发展的教育[5]。有学者明确指出道德教育要以完善人的生活、促进人的道德发展为目的,以对话、关怀为基本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批判、道德选择能力[6]。道德教育的发展更加趋向人,逐渐追求教育的本真意义,教人向善。由此可见,道德教育的目的无外乎就是教人向善,成人成圣。若是对于这个教人向善的目的向下追溯,寻求到自身的落脚点,那就是个人寻求一种自尊和他尊。由此,便可以引出道德教育目的中的一个重要目的----个体的自尊与他尊,也就是体面。

2. 道德教育的“体面”诉求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新的社会背景下,体面的生活渐渐被大众所倡导,但是大众对体面的理解往往有失偏颇。道德教育要引导人树立正确的体面观,做一个体面的人。

体面,从语义上来理解,一指“体统、身份”,二是指“光荣、光彩”。“体统、身份”是伦理实体的体现,“光荣、光彩”是伦理精神在道德世界的延伸,是对合乎伦理精神行为的道德评价[7]。那么在新时代,道德教育的目的因何是体面?

(1) 体面的内涵。①体面包含着当事人对其人格和尊严的自我肯定,是对其不可替代的自我价值之肯定,彰显道德教育的主体性。或如康德所说:“一个有价值的东西能被其他东西所替代,这是等价;与此相反,超于一切价值之上,没有等价物可替代,才是尊严。”[8]人格和尊严的价值是不可替代不能转让的。但是当事人对人格或者尊严的自我肯定不能只是当事人的孤芳自赏,而需要在他人对当事人的肯定评价中才能得以实现。只有得到他人的“真实”承认,其自我肯定的价值才能实现,其人格和尊严才能得以真实地建立和维持;反之,只能是一厢情愿,自我自负。②体面蕴含着基于伦理精神和道德需要的社会肯定。众所周知,道德具有利他性。在社会实践中,人们的行为只有包含利他性,才能被称为道德。故而要想得到社会的肯定,个体的行为必须具有利他性,也就是个体的行为必须满足他人或者社会的需要,基于此个体才能得到社会的肯定。③体面也隐含着教化和引导社会道德风尚的功能。体面本身就是一种社会道德评价。如果整个社会对“体面”理解得有失偏颇,那么对于体面的道德评价标准也会有所偏颇,会失去应有的合宜的体面的评价标准,也会引起荣辱、体面不分,进而给社会发展秩序带来恶的无限循环。因此,道德教育要加强对“体面”的教育。

(2) 当前社会对体面认知的纷杂的现实状况。现在对于“体面”,许多人只关注到物质财富丰富的体面,将体面“物”化,认为追求物质丰富即为追求体面,陷入了炫富的泥沼,忽视了在道德精神层面上的体面。有人斥巨资吃满汉全席,认为这是体面;有人餐餐必点名酒,认为这是体面;有人嫁女炫嫁妆,认为这是体面;有人炫购,狂买奢侈品,认为这是体面;有人追求标新立异,挑战极限,认为这是体面;有人认为通宵熬夜,考试低分飘过是体面。对于体面的认知因人而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从而引发对于体面太多的误读,致使体面失去了原有的蕴涵。当前社会急需正确的“体面”认知,道德教育目的导向“体面”,便于让人走出“体面”的误区,弘扬正确的体面观,给人指明合宜“体面”的伦理精神与道德价值取向。

二、 道德教育的“体面”诉求与现实的差距

道德教育的“体面”诉求的实现不是纸上空谈,它需要在道德教育内容、方法、目标等方面有所体现。道德教育的“体面”的应然期许,强调的是道德教育内容的鲜活性与实践性,道德教育方法的多样性与可爱可亲,道德教育目标的可实现性与差异性。但是道德教育“体面”的应然期许与实然现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目前,道德教育仍然存在道德教育内容知识化、道德教育方法教条化,道德教育目标悬空化等问题。

1. 道德教育内容知识化

道德,在一般意义上是告诉人们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应该怎么做”的一门学问,是一门在社会实践中体现“做人”与如何正当地“做人”的学问。道德教育是一门教人向善,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但是道德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往往会面临着道德知识化的倾向。道德教育内容的知识化,指的是道德教育更多地注重各种道德理论的学习,各种道德规范的灌输,并形成道德主体空谈道德理论与道德规范,但是在具体的现实生活实践中鲜有运用。正如著名教育家鲁洁先生所言,当代道德教育以普遍化、客体化的知识割断了与生活的联系,走上了一条唯知识化的路[9]。有些人把道德教育理解为一门知识,认为掌握了这门知识就会形成自发的美德,这实际上是十分荒谬的。即使是一门科学技术知识,也不能说这样就是掌握了这门学科知识,就自发地学会了这个技能。知识与能力之间是不能直接转化的,它们之间需要通过实践才能转化,只有将知识与实践生活相联系,才有可能化知识为能力。道德更是一种实践的产物,只有在人与人的实践过程中才能产生道德。独立的个体是不能产生道德的,道德具有利他性,只有在道德实践过程中产生利他性,满足利他需求,道德才能应然而生。故而将道德教育内容知识化,实际上是只强调了道德教育的自我提升,忽视了道德教育的社会实践性。强制将道德教育内容与实践、认知与情感进行剥离,人为撕裂了道德教育与人的道德行为的一致性,割断了生活与教育的一体性,最终使道德教育走向抽象化与虚假化。此外,道德教育内容与道德需要脱节,道德教育是满足主体道德需要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道德教育内容却更多地强调道德理论。“体面”的道德教育是将道德与生活相联系,将理论与实践相联系,不断满足道德主体的需要。

2. 道德教育方法教条化

道德教育内容与方法是相互统一的,如果对道德教育内容有不同的理解,那么对于道德教育方法也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当前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学校片面追求高升学率,个人追求高分。在这样的模式下,道德教育与知识教育很自然地被混同,因此教师们普遍采用的都是灌输式或独白式的道德教育方式。灌输式或者独白式的教育方式,忽视了教育的双主体性,只强调了教师作为传授主体的重要性,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能动性与发展性。这种教育方式本身就是对于学生的一种压迫与奴役,忽视了道德教育主体自身的主动性与被动承受能力,它是一种建立在师生严重不平等的基础之上的,从而让学生感受不到道德教育的道德性,道德教育本身产生了不道德的教育,无法体现出道德教育“体面”的教育方法。在现实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忽略学生个人综合素质的差异性和社会实际情况的复杂性,仍然用之前的“无我”的纯高道德理想来教育学生,使道德教育脱离现实的社会生活,撕裂了道德教育与当前社会现实生活的一致性。也正是缘此之故,把独白式教育模式称为 “压迫者教育学”。“体面”的道德教育是:老师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学生尊重老师,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学习,获得同学老师认可。可见,灌输式的道德教育方法距离“体面”的应然期许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3. 道德教育目标悬空化

道德教育的目的是教人向善,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在道德教育实际过程中,道德教育的目标过于悬空化。道德教育目标的悬空化,主要指的是道德教育目标的“无我”化,忽视对自身利益的满足,从自身角度来看就是损己利他,这其实是一种道德理想主义。从长远角度来看,对于个体道德的培养是不利的,很有可能会产生道德上的伪君子。正如学者陶东风所说:“道德理想本是好东西,人人都应当有理想有道德,但是把道德唱到不近人情的高度,并强使自己与别人接受,就会变成道德专制主义与理想法西斯主义。”[10]中国自古就有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优良传统美德,人们总是立志当“圣人”。但是“圣人”更多的是停留在理想层面,是一种理想化的空泛化的规定,它忽视了具体的现实情况及个体的感性思维。因此,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道德教育目标应该符合当前的社会情况,满足合理利己的需求。道德教育目标的无我化倾向,让更多的人对道德教育的理解有误,认为人们都无法达到目标,那么所传授的内容自然而然变成与生活实际相脱离的道德知识。民众在具体的道德情境下无法运用所学,因此道德教育目标不能脱离实际而悬空化,需要结合生活实际,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不断发展变化,与时俱进。体面的道德教育目标是依据个体情况不同制定的,使道德教育的内容和目的能为人所理解、所达到,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是逐级求道,也就是在达到一个目标的基础上再向上发展追求新的目标;而不是实现一个很难实现的空洞抽象的道德理想。

三、 实现道德教育“体面”诉求的举措

道德教育的对象是人,其目的是促进人的德性发展,使人过上有意义的道德生活。道德教育的人性化、生活化要求道德教育是为人的,作为自由自觉的存在的个体的人需要自由发展。“体面”是人的发展的一个需求,应该在道德教育中得到落实,需要尊重独立的人格,关怀个体道德生命的自由全面发展。

1. 克服道德教育内容与日常生活的脱节

道德源于生活,并存在于生活之中。道德本身不是人们创造生活的目的,而是实现美好生活的一个保障;人们不能脱离生活实际,空谈道德。针对道德教育内容知识化与目标悬空化问题,需要教育主体在道德教育实施过程中,将道德知识理论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在现实生活中不断践行道德理论,克服道德教育与生活脱节。体面的道德教育,首先要教会民众尊重他人的独立人格,并且将所学的道德理论贯彻落实到社会实践中,将道德教育与知识教育相区别。道德教育是讲理的,它不仅需要告知民众什么是道德,什么是正当的、道德的,而且还需要告诉民众为什么是正当的、道德的,以及如何去做,而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道德规范及道德理论的灌输,它的目标以及内容都不能脱离实际生活而言。道德教育回归到生活之中,在道德教育目标、内容及实施过程等方面都需要克服与日常生活脱节的问题。这里所说的生活不仅仅只是学校生活,也需要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协调统一。在学校,教育者所实施的道德教育要生动活泼,引证具体的生活实践经历,要以身作则;在家庭,家庭生活是家庭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更好地与亲人进行和谐有效的对话交流,在潜移默化中,加强道德教育的深入;在社会,合适的社会道德环境对于道德教育更是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这反映了一个社会的主流价值取向,因此,营造合道德目的的体面的社会环境也非常重要。在社会生活中,积极践行各种道德理论与道德规范,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克服与生活的脱节问题。道德教育需要在内容、目标上都联系生活,融入生活。

2. 道德教育方法要可爱可亲,起引领作用

传统的道德教育的方法多为说教灌输式,压迫人们产生逆反心理,使得道德教育低效。因此,需要不断地改革创新道德教育方法。新时代,人们更加强调自由、平等,更加凸显出作为人的一种自尊与他尊。道德教育本身作为一种目的实现的手段,大多存在主客体不对等的情况,时常引起客体的反感。因此,道德教育方法要可爱、可亲且同时具有引领性。

(1) 道德教育需要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对话,在情感上引起共鸣,削减反叛性。道德教育要从灌输走向对话,强调亲和力和感染力,注重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双向互动,使得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近距离地交流,在亲近的环境下达到教育的目的。

(2) 道德教育需要引入情境。情境是生活实践的浓缩,在道德教育中运用情境的方法,把道德理论与道德规范放在具体的情境之下,让受教育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从而使得道德教育所传授的内容不仅仅只是知识,在生活实践中也有所体现。

(3) 变革道德教育的思维方式,将传统的线性思维方式变成环形的思维方式,减少直觉型的道德思维方式;加强批判的思维方式或者是辩证的思维方式的练习,转变道德教育思维方式。体面的的道德教育方法其实也就是平等地对待他人、尊重他人。道德教育方法从灌输走向对话,凸显了平等、尊重他人、教育的因材施教;其实也体现了尊重个体差异,尊重人格,这是在道德教育方法中落实体面。

3. 营造适合道德教育目的的体面的社会环境

在关注道德教育内容和方法的同时,更需要营造体面的社会环境。道德教育不是在独立封闭的环境下完成的,必然处于社会各种具体的现实的环境之中,这些具体的现实的环境又影响了道德教育的时效性。正如荀子所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1]5在实践中,孟母三迁择邻居,只为选择良好的教育环境教导孩子,这都充分肯定了环境对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强调环境对于道德教育的重要影响作用。整体社会环境的营造,需要家庭与社会双方面共同努力。然而许多父母都忽视了自身对于孩子的影响,过度溺爱孩子,忽视孩子自身的想法及重智育轻德育的价值观念都促成了家庭道德教育的低效。同时,社会是一个大家庭,整个社会对于道德教育的重视度不够高,大家都普遍地关注智育,因而,家庭与社会的道德教育成效非常低。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当尊重孩子的想法,不要因为是孩子就忽视其想法,要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与孩子平等对话,要注重智育和德育并行。在社会中,整个社会都要形成一个良好的体面的风气,而不仅仅是实体上的体面;注重实体和精神上的双重体面,更加注重精神层面上的体面,尊重他人,受他人尊重。

随着中国社会全面小康进程的不断推进,物质财富获得极大丰富,精神上也要有所提高;物质上的体面和精神上的体面要共同发展,不能重物质而轻视精神。虽然道德教育体面的应然期许与道德教育的实然现状仍然存在很大差距,但是通过道德教育内容与方式的改革及体面的社会道德环境的营造,一定会实现体面、实现尊重他人和受他人尊重的和谐社会。

猜你喜欢
体面道德教育道德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以“道德教育”为主线的学校德育研究
《相当体面的失败》中善的双重性
离婚时,请体面一点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德性培养:道德教育的应然选择
输比赢更需要尊严和体面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