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探究

2020-12-14 04:19张海东
读写算 2020年33期
关键词:初中历史有效教学课堂教学

张海东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有效教学的思想已运用于课堂活动之中。不仅给教师的教学方法和课堂环境带来创新,还使学生的学习质量和课堂体验得到提升。历史作为学生初中教育阶段知识学习的基础学科,对学生的认知发展、思维判断、价值引导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本文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对初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展开研究。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33-0150-02

历史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科,对学生人文素养、社会实践、思维发展等方面起到促进作用。然而,在实际的初中历史课堂活动中,学生普遍存在参与积极性不足、理解不到位、知识掌握不牢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的教学手法使用不当、组织环节运用不适而造成的。因此,本文从当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提升的策略两个方面出发,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探究。

一、当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问题

(一)教学主体作用不明。在对初中历史课堂活动的探访和调查中,笔者发现当前历史教学中仍然存在学生主体不明确的问题,主要体现以下几点:其一,教师主导课堂现象严重。部分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常常按照自己的想法开展教学活动,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导致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其二,学生差异化现象突出。因家庭环境、受教育程度等方面的影响,学生个体难免出现差异化现象,需要教师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手段。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有些教师未能采取正确的引导手段,从而造成学生个体发展的偏差。

(二)课堂手法运用不足。课堂手法是教师将知识或技能传授于学生的教学策略。其手法运用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有助于提升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学习质量,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然而,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大多数的教师在手法的选择和运用上呈现单一化的现象,缺乏多样化的课堂选择,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体验存在不足,影响其授课的质量和学习的效果。此外,部分教师在信息化设备的运用上存在使用率不高的现象,无法起到智慧课堂的效果。

(三)环节设计效果不佳。課堂环节的有效设计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质量。但在对初中历史教学活动的走访调查中,发现部分教师在课堂环节的设计上存在形式化的现象,缺乏对学生主体的把握和学情的了解,导致学生的课堂参与性不足,从而造成课堂活动处于费时低效的不良状态。此外,有些教师在关键问题的设置和实施上,存在超纲、超限的现象,这不仅降低学生对课堂问题的探究热情,还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出现“断档”,影响其学习活动的有效性。

二、提升初中历史教学质量的策略

(一)引入环境,激发学生探究心理。环境的构设,有助于提升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课堂体验和学习效果。同时,以直观生动的场景引导其中,使学生的主观意识得到有效渗透,这不仅使学生的能动作用得到发挥,还使学生的探究心理得以激发。因此,在历史课堂活动中,教师应根据教材的内容和信息特点,创设适合学生学习和理解的教学环境,引发学生对主体内容的联想与探索,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这对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具有积极的意义。

例如,在《太平天国运动》的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更为深入地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衰史实,掌握《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的内容和评价,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对此,笔者利用多媒体投影技术,构建以“太平天国”为主题的课堂环境,将有关太平天国运动的文献资料和影像文件播放给学生,如《太平天国》纪录片节选、《百家讲坛》片段等,使学生在视频的观看中,切实了解太平天国的整体架构和发展起因,这对下一阶段新知的教授奠定基础。同时,笔者还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预设相关问题,如农民运动在近代社会中呈现哪些新的特点?其历史作用又是什么?等,把握学生的探索方向,激发学生对太平天国运动的求知心理。学生在直观的画面引导和问题引入中,都纷纷打开课本展开思索,进一步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始末。通过对课堂环境的构设和引导,不仅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得到激发,还使学生的认知范围和探究意识得到培养,实现学生的主体发展目标。

(二)创设问题,打牢学生学习基础。课堂问题,不仅能检验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能打牢学生的学习基础,提升学生的学科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对课堂问题的作答情况,及时了解授课动态,从而对下一阶段的计划实施提供教学依据。因此,在历史课堂活动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学情基础,灵活设计课堂问题,注重问题的质量和深度,培养学生对历史事物的理性分析和正确判断的能力,从而夯实学生的学科基础。

例如,在《戊戌变法》的教学中,考虑到学生已基本了解本节中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以及“戊戌六君子”等基础知识,为了检验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掌握情况,笔者根据学生的学情发展,设置以下课堂问题,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打牢学生的课堂基础:

1.公车上书发生的背景是什么?它发生于何时何地,其代表人物有哪些?又有哪些内容?

2.在公车上书之后,维新派采取了哪些途径继续宣传维新思想?其中产生影响最大的是哪两个报刊?

3.光绪帝作为一个封建统治者,为什么会支持变法呢?

4.戊戌变法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但为什么还会失败呢?维新变法的失败又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样的历史教训?

5.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通过对课堂问题的灵活设计,不仅使学生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还能培养学生叙述历史和形成历史认知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素质教育的良性发展。

(三)结合故事,培养学生历史素养。在传统意义上的历史教学活动中,大多数的教师只注重对学生课本知识的传授和讲解,缺乏对学生人格情感和内在素养的培养,导致学生的主体发展和综合基础产生片面性。而将历史故事导入到教学之中,将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导向,这对学生素质教育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历史课堂活动中,教师可以结合历史故事,以故事讲人物、以人物讲事件,引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与探索,从而在潜移默化的教育中渗透学科素养,促进学生的内在发展。

例如,在《辛亥革命》的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更为真切地了解到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广西起义等经过,掌握武昌起义的经过,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信息判断的学科素养,笔者采用历史故事穿插的方式展开课堂活动。其中,讲述“保路运动”的故事,让学生体会到当时清政府卖国求荣的本质;讲述“南北相持”的故事,使学生了解到武汉三镇已全部掌握在革命军手中,逐渐形成南北对峙局面;讲述“南北议和”的故事,标志清朝政权已名存实亡,这也进一步导致辛亥革命的失败。学生在故事与内容的听取中,都能保持积极好学的心态,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从而实现其有效教学的课堂效果。通过对历史故事的讲述与结合,不仅使学生对课堂知识点的理解更为清晰,还能培养学生对历史资料的理解和判断能力,樹立正确的历史价值观,并将其认知延伸于现实社会之中,增强学生的事件能力和探索意识,这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环境的引入、问题的创设、历史故事的渗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心理,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夯实学生的学科基础,这对学生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同时,以历史故事作为牵引,使学生将故事与理论知识相结合,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保持积极探索的求知态度,有利于实现学生自我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邱继林.浅析初中历史有效性课堂的营造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2017(2):90-91.

猜你喜欢
初中历史有效教学课堂教学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高中英语有效教学策略
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思考
加快中职会计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有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