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文体,落实寓言“双线”教学

2020-12-21 03:22占新海
语文天地·小学版 2020年12期
关键词:双线铁罐陶罐

占新海

“寓言”最先见于《庄子》,后来成为用比喻性的故事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发的一种文体。统编教材一到六年级共有320篇课文,其中寓言题材课文就占了21篇,占课文总数的6.5%,此外在“阅读链接”也有补充相关文章。通过对小学阶段的寓言课文分析,发现它具有以下特征。一是篇幅短小,语言精练;二是具有浓厚的讽刺性和教育性;三是故事情节虚构。如何在寓言故事生动有趣的工具性和富有思辨、启迪功能的人文性之间寻找平衡点,有效提升学生运用语文文字的能力,发挥好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呢?

统编语文教材采用语文要素和人文主题“双线”组织单元教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寓言故事”,语文要素是“读寓言故事,明白其中道理”。在教学《陶罐和铁罐》时,要立足双线统一教学理念,采取如下策略实施教学,做到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的紧密结合。

一、读寓言,立足“双线”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明确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对本单元学习方法和学习目标的基本要求,也给《陶罐和铁罐》教学指明了方向。寓言故事主要靠故事的张力来传达寓言内在的人文道理,在进行这一课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运用不同形式的读来读课文,读通句子,读顺文章,让学生在朗读中充分感受到寓言故事的语言特点魅力。

品关键词语。关键词语是一个句子中起着举足轻重作用的词语,往往关乎语文教学的目标设定和策略选择,对于句子乃至文本的解读往起着意想不到的作用。如:“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铁罐说,“走着瞧吧,总有一天,我要把你碰成碎片!”教师先指导学生通过关键词“算什么东西”“走着瞧”的品析,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受到铁罐的傲慢、不可一世,领略到语言表达的寓言趣味。再组织学生发散思维想象画面:读到这句话时,你的眼前会出现一幅什么样的图画呢?这样的画面会永远存在吗?

抓标点符号。寓言故事的语言魅力,不仅表现在内容上,还表现在言语表达的符号上。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只让学生注重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很少关注文本中标点符号的意义:突出显现人物的性格特征。《陶罐和铁罐》中标点符号出现最多的是“!”这一课中,感叹号一共出现了8次,并且都是出现在陶罐和铁罐之间的对话中。在解读文本時,教师可以抓住其中的几句话来让学生领悟文中蕴含的“理趣”。如:

“住嘴!”铁罐恼怒了,“你怎么敢和我相提并论!你等着吧,要不了几天,你就会破成碎片,我却永远在这里,什么也不怕。”

“何必这样说呢?”陶罐说,“我们还是和睦相处吧,有什么可吵的呢!”

教师首先留足时间让学生与这两句话进行有效对话,要读出陶罐和铁罐说话时的不同语气以及出这两种人物之间的不同态度,揣摩陶罐和铁罐此时此刻的心理、情绪变化,感悟人物形象,然后接着将这两句话进行比较,发现两种不同性格的人物有两种不同的命运。学生在不断地读中总结阅读方法,达到有效落实高效简洁的寓言教学,可将本元内的《守株待兔》《鹿角和鹿腿》《池子与河流》的学习资源进行了广度挖掘整合,学生在一次一次地与深度对话中,走进了人物的心灵深处,也不知不觉地地领悟了寓言故事所带来的道理,可称得上是水到渠成。

二、讲寓言,统整“双线”

第二单元的三篇主体课文的课后都有类似于“说说陶罐和铁罐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的习题,这是本课"说说其中的道理"语文要素的重要支撑。教师要引领学生全面而深入地研读文本所蕴含的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进行语言训练。语言是思想的外衣,培养有效表达既是语文教学的重难点,也是此类文本教学的语言实践。围绕这个着力点,讲述寓言故事,有利于学生梳理寓言故事的情节发展,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体会寓言人物的形象是怎样塑造的的,人物的感情怎样层层喷发的。

运用插图。教材中的插图是传递文本信息的重要载体,也是研判文本的重要媒介。文本插图为学生讲述故事搭建了合理支架,给学生讲述故事带来了方便,同时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寓言内容的领会,让课堂上的“语文味”更加充盈。本单元每篇课文都绘画了1-2幅插图,如《陶罐和铁罐》一文编者就配有两幅插图。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找出两幅插图分别对应的文本段落;再借助插图及相关段落内容,引导学生讲一讲文本故事;最后利用插图拓展学生发散性思维,适当机添加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让寓言故事变得趣味四溢。

重点问题。重点问题是指针对帮助高效解读文本时展开提出的问题,寓言教学一般是对文本中的人或物的性格特点进行问。借助重点问题,让学生在故事里"走"几个来回,建立起横向、纵向的联系,就能够较好地从文本中提取关键信息,开展有目的的阅读,进而更好地讲述故事。如《陶罐和铁罐》一文可以提出如下问题:为什么铁罐一次比一次傲慢?铁罐总是说陶罐算什么东西,陶罐到底是什么东西呢?许多年以后,陶罐和铁罐命运如何?三个问题涵盖了整个寓言故事。借助重点问题,学生就能够有声有色地讲述文本故事。

三、写寓言,融合“双线”

第二单元的导语中提出“把图画的内容写清楚”这一教学目标,也是着眼于单元整体的建构,采用双线相辅相成的方式,为文本的有效拓展延伸找到语用能力的训练点。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人或者现象呢?为什么会有这种人或现象呢?教师还要结合寓言故事的语言表达形式及巧妙的文章构思,来发动学生探究怎样利用文本空白来进行有效习作,而文本的补白与仿写等形式的背后画面就是语文要素。

仿写。仿写是根据文本的内容、结构及其表达形式,借鉴运用,仿照练习。如学完《陶罐和铁罐》后,可以让学生结合陶罐、铁罐的性格特征来进一步想象仿写生活中的事物:铅笔与钢笔、树与树根、橡皮与作业本等。仿写时要比较、揣摩、体会文本内容,注重文段前后逻辑,基于文章的写作思维,否则就难以完成仿写任务。

续编。续编是在透彻理解文本主旨的基础上,对寓言故事故事情节的进一步延伸,做到合情合理,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教学《陶罐和铁罐》时,教师可以提出如下问题:假若多年以后,陶罐和铁罐再次相遇,它们之间是不是发生什么故事呢?学生可以围绕这些问题展开想象,续编故事。学生在进行续编故事时,教师要恰当引导,珍视学生在尊重文本价值前提下的富有个性的、独特的见解,鼓励学生运用灵活的表达方式,巧妙构思故事情节,从而引导学生感悟"寓言"背后的道理。

立足寓言文体特征实施单元整合教学,让阅读与习作得以有效整合,有利于学生建立起读写结合思维,有效实现了单元语文要素与人文主题的“双线”的统整,促进了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与提升,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得得到了“文道合一”。

作者单位: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江镇镇中心学校(246000)

猜你喜欢
双线铁罐陶罐
陶罐(外一首)
写好人物神态,彰显人物性格
《陶罐和铁罐》教学设计
装在陶罐里的春天
对话显“品格”
基于C2C模式的校园二手商品“双线”交易平台研究
值钱
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校企协同“双线”式人才培养探索
关注字感培养,“双线”并进识字
自制陶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