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视化阅读在教学中的作用
——以《蜘蛛开店》为例

2021-01-20 01:39北京师范大学常州附属学校梅昕筠
小学时代 2020年28期
关键词:围巾蜘蛛可视化

北京师范大学常州附属学校 梅昕筠

【关键字】 小学语文;可视化阅读;阅读教学

“可视化”实际上是从“Visualization”这个英语单词转化而来,其原来的意思是“能够看得见的、可以清晰地呈现”,还能翻译为“视觉的,形象的”。可视化阅读是指以图表等方式把阅读中原来不可见的思维结构、思维路径及方法呈现出来,使其清晰可见的过程。将可视化阅读运用到教学中,可以实现零散知识系统化、结构化、隐性思维显性化,问题解决条理化、规律化。

《蜘蛛开店》是部编版语文教材二年级下学期第七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故事梗概为:一只寂寞得十分无聊的蜘蛛想要开个商店。第一次他决定卖口罩,他的顾客是一只大河马,他耗费了一整天的时间织口罩。第二次开始卖围巾,顾客是一只长颈鹿,他足足忙了一个星期,才把围巾织好。第三次他卖袜子时,来了一条有四十二只脚的蜈蚣,他吓得匆忙跑回了网上。

这是一篇有趣的童话故事,具有结构反复的特点。这一特点使得课文故事情节简单,内容浅显,理解难度大大下降,低年级学生基本能做到无障碍阅读。但是,低年级学生的记忆呈现出线性结构的思维,当课文结构相似时,极容易将课文的内容前后混淆。相比于分段后使用成句的文字概括段意的传统线性理解文章大意的方式,利用可视化工具整合文章大意更能让学生一目了然。对比课文特征后发现,使用网形图梳理课文的框架较为合适。以下是关于网形图的引导过程:

一、聚焦与理清

对于二年级下学期学生来说,他们已经不是第一次接触童话故事这个体裁,对于童话故事具有结构反复的特点已经有所了解,而《蜘蛛开店》这篇文章更为典型。笔者以童话故事结构反复的特点入手,先引导学生找出文章中结构相似的部分,旨在初步梳理文章的结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梳理出这篇课文共讲述了蜘蛛“卖口罩”“卖围巾”“卖袜子”3 个部分,可以初步将蜘蛛网的部分分为与文章内容对应的三个部分。(如图1 网形图初步示意图所示)

经过学生进一步思考讨论发现:划分的这3 个部分的故事情节类似,写法也相似。笔者抓住每个段落的关键词语,引导学生发现:每个部分与其他部分的不一样之处就在于“卖什么”“顾客”及“结局”的不同。于是,网形图的框架呈现了出来。

在“卖什么”“写招牌”“顾客来了”等段落,语言在内容与形式方面十分相似。经过前期对于文章结构的铺垫与了解,学生从个人探究到小组合作交流,勾画出以下几组语句:

卖什么呢?就卖口罩吧,因为口罩织起来很简单。

蜘蛛“想卖什么”简单。

晚上,蜘蛛想:还是卖围巾吧,因为围巾织起来很简单。

蜘蛛心里想:还是卖袜子吧,因为袜子织起来很简单。

顾客来了,是一只河马。

顾客来了,顾客来了,只见身子不见头。蜘蛛向上一看,原来是一只长颈鹿,他的脖子和大树一样高,脑袋从树叶间露出来……

原来那位顾客竟是一条四十二只脚的蜈蚣!

河马嘴巴那么大,口罩好难织啊,蜘蛛用了一整天的工夫,终于织完了。

最后结果蜘蛛织啊织,足足忙了一个星期,才织完那条长长的围巾。

可是,蜘蛛看到顾客后,却吓得匆忙跑回网上。

以“蜘蛛想卖什么”为例,3 个句子内容相似,句式结构相同。学生能够轻松地发现不同点仅仅在于售卖东西的不同,应提取的关键词为“卖口罩”“卖围巾”“卖袜子”。其他两个部分的内容,可以交给学生小组讨论学习完成。下图为学生经过美化后的图示: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从语文课堂上固有的抽象逻辑向形成可视化阅读后的具象思维进行了转化。二年级学生的能力还无法自主选择概念图的类型,但是他们可以在教师针对整篇课文梳理文脉的问答时,完成对于整篇文章的框架架构。

在教师教学“卖什么”部分的一问一答下,学生在学习可视化阅读方法的同时锻炼了口头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在小组讨论完成“顾客是谁”“结局”部分的网形图时,学生复习回顾了“卖什么”部分寻找关键词的思维方式的同时,也理清了整篇文章的清晰脉络。相比于传统的课文分段落、概括大意的方式,可视化阅读更能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表达与想象

在可视化思维工具的帮助下,学生将自己的思维呈现出一幅完整的网形图,直观形象地提示了故事情节。笔者先由点着手,请学生用一个关键词扩充成一句话。如,“卖口罩”可以扩展为“第一次,蜘蛛打算卖口罩,因为口罩织起来很简单”。以此类推,将每个关键词都请学生扩充成一句完整的话,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根据网形图将故事分成3 个部分来讲:卖口罩——卖围巾——卖袜子。每一个部分,又可以抓住3 个要点来讲:想“卖什么”——顾客来了——结局?

学生可以将完成网形图每个部分的线性过程,连结成网,将关键词扩充成的句子联合成段,进而讲出一个完整的故事,提高了学生的文字运用能力及表达能力。小蜘蛛开店的故事就这样结束了吗?每每学到这里,总会有学生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提出疑问。因疑导学,可以创设情景指导学生续写《蜘蛛开店》的故事。

教师在课文的基础上创设合理的情境,为学生创造了十分广阔的想象空间;使学生的视野得到了扩展,想象的翅膀得以张开;教师在课堂上由疑导思,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使他们能够积极思考,自由想象。

三、思维与批判

本案例中,教师在引导学生通过梳理人物关系的整个过程,建构了对整个文本的思维过程后,利用可视化阅读工具,指导学生先思考关键词,进行续编方式的创作。学生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回顾了第一部分的填写过程,这是对于课堂前部分知识的回顾与思考。思考后,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由点及面,输出第二、三部分的知识框架。通过理解的思维过程和语言建构的思维过程组成了学生对这篇文章的理解与表达,这就是思维训练的结果。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引导式提问,激发学生想象,使得内容表达逐渐趋于完整,或帮助学生将想象进行更进一步的合理加工,更正那些表达不完善的句子,使学生能够建构起全局性的想象,将各种事物联系生活实际做到合理化想象,做到贴切的行文表达。在学生对抽象化的阅读知识进行学习时,抽象的认知就会逐渐转化为比较接近学生生活的生活化的形象,这样可以降低学生学习抽象化知识时的难度,进而提高小学生在面对抽象化知识时的理解与认知能力,提高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效率。

由此可见,可视化阅读这种教学模式具有生动性、灵活性,把呈线性的零散阅读信息组成一个相对更立体完整的网状结构,进而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充分锻炼了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能力发展。可视化阅读也成为语文教学实施改革,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关键性手段。

在进行可视化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有几点是需要特别注意的:一是运用工具的实用性。可视化思维工具在课堂上的运用不是单一的、特定的,而是要求教师融合文章特性进行筛选的思维工具。选择更加实用的可视化思维工具,可以锻炼学生多向思维的发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二是坚持以学情为基本导向。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思维特点,选择课堂中所需运用的可视化思维工具,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三是课堂概括保证精炼性。即在课堂中运用可视化思维工具时,需要准确概括阅读文章中的关键大意,这个选择概括的点特别关键,需要精准确定要概括的点,然后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科学引导,帮助学生成功扩展,这样就可以成功完成相关的联系,同时还能够达成知识扩展目的的知识网络的构建。

猜你喜欢
围巾蜘蛛可视化
基于CiteSpace的足三里穴研究可视化分析
自然资源可视化决策系统
思维可视化
自然资源可视化决策系统
树上开满了花围巾
棉围巾
小蜘蛛冻僵了,它在哪儿呢?
蜘蛛
长长的围巾
妹妹的围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