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吉味道

2021-03-02 01:07冯杰
西部 2021年1期
关键词:昌吉凉皮丸子

冯杰

四十九丸子汤记

新疆许多美食都有一个地理概念,譬如伊犁熏马肠、沙湾大盘鸡、石河子凉皮等等,前面有地理符号,便于区分。“四十九”是数字,后缀加上“丸子汤”,在新疆食单上则是美食名词,优秀食客嘴之大之广能当丈量味道的工具。从榆树沟到乌鲁木齐一共四十九公里,故名“四十九丸子汤”。

丸子汤属于新疆传统小吃之一,四十九丸子汤店是一家经营丸子汤的专门店,最早是由昌吉榆树沟一家回民所开,汤锅坐落在312国道乌伊公路四十九公里处,区域上属于昌吉市榆树沟乡,味蕾之神赐予的黄金地段,长途客运司机中午必须在此停留。我姥爷爱说,说不好吃是不饥,饥时吃啥啥好。此刻正当饥时,一身尘土裹着疲惫的师傅下车,能啃上一盘煮透的牛骨头,再搭配外酥里嫩的牛肉丸子,最后喝上满满一碗牛肉汤,通身出汗,既过瘾又顶饱。

一时,丸子汤成为长途客运司机认可的一道美食。在民间,大凡美食入口,会变幻为一种长腿的广告,舌尖生香,味道会比车轮快,比神行太保快,四十九丸子汤逐渐美名扩散,至昌吉、乌鲁木齐,进而推向全新疆。

四十九丸子汤店如今已是一家品牌连锁店。我平时对连锁店看法有所保留,认为美食不可成链状出笼。当下许多名吃美食出名后,多以产业化经营方式运营,里面是否或多或少抹掉了独特个性?

大家一路关注两边食店,非要找一家保持原味的四十九丸子汤店方肯罢休。

车出昌吉市境,泊在呼图壁小镇,一家四十九丸子汤店出现了。绿皮招牌写道:豪华丸子汤30元、传统丸子汤23元(大)20元(小)、面旗子12元、卷帘子18元/份、花席88元(大)28元(小)、油塔子1元。

我说喝汤必须是传统的,不能提速进入现代化,要慢速。我还特意要了没吃过的“油塔子”。

我来自河南省长垣厨师之乡,知道汤是厨子的灵魂。四十九丸子汤最讲究的也是汤。豫菜大师的秘诀是“唱戏的腔,厨师的汤”,四十九丸子汤自然不例外。把牛肉和牛骨头一起熬制十多个小时,金字招牌全凭这一碗汤。丸子汤配料丰富,牛肉、阿魏菇、冻豆腐、红薯粉条、菠菜,满满配料的加入让一碗汤看起来丰富极了。食物还没入口,香气已经扑鼻而来。

老白说,全疆丸子汤最出名的店在昌吉,昌吉最有名的丸子汤店属于“四十九丸子汤”,风借水势一时,昌吉“四十九丸子汤”的店铺在新疆铺排开了。

丸子汤的配料很讲究。新疆人饮食习惯,每次吃丸子汤时,都会带两个油塔子,放在一个小碟子里。油塔子是用面粉、羊油或清油制作的。油塔子每层都很薄,棉纸一样,很软,却不会粘在一起。相对于同样是面点的馍馍来说,油塔子口感更好一些。

和中原油花卷近似,油塔子将面团用擀面杖擀成面皮,在面皮上抹油,把油均匀地抹到面皮的一面。把面皮从一边开始卷,卷成圆筒状。将条状的面切成若干小段,将小段面拧成塔状,上火蒸后即可出笼食用。不叫面塔子偏叫油塔子,像民间有金不说银,品位就高了。

小时候听一句经验语:洗澡找人少的地方,吃饭找人多的地方。眼前这家店人就多。一位老者领着一位小姑娘坐在对面邻座。一老一小,专心致志埋头喝汤,人来人往间,浑然不觉。

开车的小李师傅说,做油塔子时最好羊油和清油一起用,做出的油塔子不会松散且味道好。面皮擀得越薄越好,做出来的油塔子一层层的,吃起来口感不一样,泡在汤里散成一片片。油塔子用筷子挑点一提,一圈一圈不粘不断。他让服务员端上四个油塔子。小李没吃,我连着吃了两个,意犹未尽。

那埋头喝汤的老者被我一搭話,出口的竟是河南腔。他说自己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支边来的,在昌吉生活已有四十多年了。现在的丸子汤都变味了,油塔子和馍馍也没啥区别,真正好吃的是十年前,开在榆树沟四十九公里那家,汤一上来,那大片牛肉,那油塔子,用手扯是一丝丝的,真正用油弄出来的。

显然,老者是一位有专业素养的食客。

一个人面对钟情的口味,许是过去的美好都泡在里面了,值得回味。我年过半百,天下最好的美食都是在旧时光里出现的。一路上交流饮食经验,同行的白主任说,一个人的母乳口味决定着他以后的口味标准。

从昌吉榆树沟到呼图壁、玛纳斯,来回路程已超过一百公里,四十九丸子汤汤味未散。当年林则徐路过榆树沟,水土不服,胃病发作。我一直想考证林则徐过榆树沟喝过丸子汤没有。丸子汤暖胃。

西域的秋风从窗口吹来,老白说下一次请我吃昌吉的“九碗三行子”。

昌吉的面子

在昌吉任意进一家饭店,首选是面食。面食现在属于平常食物。和一位昌吉老人聊天,他说,过去粮食限量,连吃一碗拌面都不敢。

拉条子就叫拌面,拉条子是昌吉美食的主打,名目繁多,素菜拌面、过油肉拌面、辣子肉拌面、木耳肉拌面、酸菜肉拌面、韭菜肉拌面、茄子肉拌面、豆角肉拌面、土豆丝拌面、西辣蛋拌面、圆姑肉拌面、毛芹菜拌面、小白菜拌面、辣皮子拌面。那次竟还吃了豪华拌面。其他有过油肉炒面、干煸炒面、揪片子炒面、二节子炒面、丁丁炒面,最后是黄面。这是一册“西域面食谱”。我来自中国三大厨师之乡长垣,也没有见到过如此多种多样的面。

假设昌吉味蕾里没有这些面,昌吉就显得没有面子。

除了豪华拌面三十五元一盘,其他都是二十元一盘。价格不比郑州面食便宜,分量却大。

中国面食种类最多的是山西,但中国面食史最早应该从西域开写、开拉。最早的那根面条实物在西域。二〇〇二年中国科学院人员在青海民和县考察,在一处河滩沉积物地下三米处,发现一个倒扣的碗。碗中装有黄色面条,最长的有五十厘米。通过分析物质成分,这碗面条有四千年历史。

在昌吉吃拉条子,吃得对口味,吃完后专门看拉面过程。大师傅姓海。他说自己拉了三十年。我让他慢镜头演示一下,让我也学一招。还说等我回河南,也开一家拉条子面馆。又表示要给他发抖音。

海师傅调侃,你开面馆得用新疆面粉才好吃!

昌吉小麦优良,多为冬小麦,面粉筋骨,能拉很细,细面条子吃起来爽口,容易消化。有人胃口好,非让把面“犁”成宽皮带状,把拉条子拉成“驴肚带”,说这种宽面吃起来过瘾。拉条子和河南烩面拉法不同,烩面是当断则断,拉条子则是一根筋。一根面拉到上天入地,注定了面的韧性,入口神游,更显筋道。

海师傅说,拉条子面必须和成软面,否则拉不开,面和好后还要“饧面”,再揉几遍后推开,做成“面剂子”。“面剂子”有两种做法:使用多的一种叫“油剂子”,将面搓成条状,抹上清油,“饧”好后再拉,维吾尔族人常用此法;汉族人家一般把面推开后,用刀“犁”成条状,“饧”开后即可拉。有人喜欢吃软一点的,就用手按成扁状,拉成“片片面”。有人喜欢吃硬一点的,可用手搓成圆条形,再拉开下锅,这叫“棍棍面”。

据说熟练的拉面师傅,一次可拉一两公斤的面,供十人以上食用,这种面专业称为“把子面”,粗细匀称,软硬适中,吃起来滑溜可口。

拌面必须使用盘子盛拌。当地朋友教我如何拌面。昌吉拌面一定要菜面拌均匀,不能边吃边拌,要趁热一次拌透。面菜交融,拌透彻才算可口地道。

这天我路过昌吉恐龙馆,在乌伊路上一家回族人开的黄面馆点了一盘彩椒拌面。店小,很热闹,除客人外,不停穿梭的是店主一家四口。

老板是两口子。女老板看着年轻,却已是两个姑娘的妈妈。大姑娘十一岁,小姑娘七岁。学校放假了,姊妹俩在店里干活。女老板笑道这是让孩子们勤工俭学来了。

大姑娘留着长辫子,上面插一朵小塑料花,个子长得高,和年龄有点不相称。我说这姑娘长得漂亮,长大可以考演员。姑娘喜欢赞美,笑成一朵花。

二十分钟后,女老板把一盘拌面端上来。大姑娘蹲在墙边悄悄剥蒜,脚下一地蒜皮。然后走来,在我桌子上放一盘蒜瓣,剥得干干净净,像小梨花瓣。那一瞬间,我明白了,饭桌上的蒜瓣算是对我赞美的回馈。我笑了。

面吃完了。心里祝愿两个小姑娘能好好学习,也许我一句鼓励话能让孩子能梦想成真。面和孩子有时都需要一点赞美。

一座能端上椒麻鸡的城市

新疆美食,窃以为,按知名度排序,先是羊肉、牛肉,其次是鸡,新疆人不怎么吃鸭子。新疆牛羊无数,鸡只有两只:一只是大盘鸡,另一只是椒麻鸡。

三年前参加中国作协组织的“重走长征路”活动,路上说起美食,新疆作家刘亮程问我,吃过大盘鸡没有。我说河南有大盘鸡。他说大盘鸡最早起源于新疆沙湾,他老家是大盘鸡的发源地,刚出名时叫“沙湾大盘鸡”,等在全疆有名后叫“乌鲁木齐大盘鸡”,名声传播全国后,叫“新疆大盘鸡”。当初县里争冠名权,打造名人效应,差一点命名为“刘亮程大盘鸡”。我再追问,许是玩笑,他说八十年代沙湾农村偷鸡贼多,蟊贼吃鸡时要快,粗放型操刀,故有此菜。

昌吉椒麻鸡则不同,椒麻鸡历史脉络清晰,公认正宗的是昌吉椒麻鸡。

第一天到昌吉美食街,主人特意上了一盘椒麻鸡。昌吉椒麻鸡的特点是辣而不燥,麻、辣、香、鲜,凉汁点燃食欲,开始让味蕾绽放,鸡皮跳动,鸡香弥漫。吃椒麻鸡可以让人嘴唇发颤。鸡肉吃到嘴里,麻辣到头上汗津津,餐桌上像刮一场戈壁大风,把一嘴的哈哧哈哧声都刮歪了。

尽管椒麻鸡是一只,吃法上南北疆各不相同,老白说南疆有地方吃前先加热,北疆对此吃法不以为然,昌吉椒麻鸡还是讲究凉吃才出味。

我想了解“凉”。美食街丁师傅不保守,说你记下吧,简单得很。制作椒麻鸡要整只鸡先放水中焖煮,放生姜、葱花、花椒、香叶辅料,煮熟捞起,彻底凉透,用手撕出鸡肉,加洋葱丝、大葱、鸡汤汁、椒麻油,一条街上各家辅料不同,比例配方不同。他停顿一下,笑着说,这一点就不说啦,怕你抢我生意。

一道名餐就是一个地方的活名片,必须从食客的舌头上亮出来,譬如在新疆说起椒麻鸡,都说是昌吉椒麻鸡,不说呼图壁椒麻鸡,尽管最早那一只鸡从呼图壁起步。

昌吉凉皮

昌吉把凉皮叫“凉皮子”,带“子”音,河南带“儿”音。昌吉夜市里两种形式,除了“烤”,再就是“凉”,有好多家卖凉皮子的摊,头巾和小白帽在灯影里晃动。我是属大龙的,冲着一家摊主胳膊上纹一条生动极了的龙,才坐定。我将摊主称作“小龙师傅”。我说胳膊上龙纹得好,不俗气。

他听说我是专门来写昌吉美食的,到小街除了吃就是没话找话聊天的,一时聊开了。

这一段时间恰好是“凉皮旺季”,是昌吉以凉皮、凉面、擀面皮为代表的“三凉”热销季。新疆凉皮风格大体一致,全疆千种风格,我没吃全,只吃过乌鲁木齐凉皮、吐鲁番凉皮、鄯善凉皮、呼图壁凉皮,厚薄差不多。

小龙师傅说我到这儿算是对了,这條街数他家开店时间长,加上他爸妈,他家在昌吉卖了二十年凉皮。新疆凉皮最厚的是伊犁凉皮,像皮带,最薄的是石河子凉皮,薄如纸。昌吉凉皮也厚,相当于石河子凉皮的两倍,除麻酱香油一样,其他地方的凉皮都配香菜、黄瓜丝,昌吉凉皮的配菜是芹菜。只要里面有芹菜,就是昌吉凉皮。

我问小龙师傅去过河南吗。

他说他二姨家在河南。

他二姨一家人都在中原油田上班,前几年他二姨和二姨夫下岗,在街上卖凉皮,招牌叫新疆凉皮,实际是昌吉凉皮,手艺还是他妈教的。二姨说一条街数她摊前热闹,一晚上最多能卖百十碗,供养两个孩子上了大学。

中原油田就在濮阳,我有个侄子也在那工作,近年效益不好。中原油田职工来自全国各地,家属们来自五湖四海,人才济济,挣钱营生时弄得小吃繁多,味道里有川菜中的“麻”、湘菜中的“辣”,再掺合料上自创的味道,弄得比省会郑州菜系都多。每次到濮阳,我和诗友们都喜欢让肚子去丈量夜市。我对小龙师傅说下一次去中原油田,吃凉皮时我会留意里面是否有芹菜,说不定能见到他二姨。

这次最大收获是凉皮的“芹菜风格”。昌吉凉皮独到,离座前我把那口凉皮子汤喝了,剩下觉得可惜。

烤包子的哲学

掰开一个烤包子,就算掰开了昌吉的早晨。

烤包子是新疆人一天里的一部分。一天从早晨的第一个烤包子开始。

我问烤包子来历,得到答案是:以前昌吉牧民外出放牧打猎,都自带馕、水、刀、面粉。最早烤包子在野外,牧民打来野兔,把肉洗净切碎,和面包上,放在木炭上烤着吃,味道不错,只是外表沾有炭灰。牧民尝试找来三块石头,两块当支架,另一块平整的架在石上,用木炭把石头烤热,再把兔肉包子粘在石架内壁上,烤出的包子表皮不再粘灰。以后烤包子改在馕坑中,肉馅变成羊肉。

这是烤包子的前世。我相信这个传说,天下民间小吃都来于“吃嘴猴们”无目的的折腾。

今天昌吉烤包子里都不包兔肉。死面擀薄,四边折合成方形,皮薄馅多。包子馅用羊肉丁、羊尾巴油丁、洋葱、孜然粉。生包子贴在馕坑里,十几分钟后,烤熟的包子皮亮色黄,入口皮脆肉嫩,味鲜四溢。

有机会逛回民小吃街,朋友把我领到一个馕坑前,专门看买买提烤制烤包子。他说吃烤包子必须翻过来拿,用手不停地拍打包子底,要有节奏。

拍打过后,用小刀平插进包子底部,慢慢把烤包子底掀起来,把面最多、口感最硬的包子底在一碗清水中蘸一蘸,包子盖里有了满满的肉馅和汤汁,吃时轻嘬一口或狠咬一口。

我问朋友,不拍直接吃行不行。

朋友眨眨眼,吃惊地说,那有生命危险!

回到中原后,再也吃不到烤包子,早上只能喝胡辣汤吃水煎包,还一直揣摩着那句神秘的话。

想想也是,刚出炉的烤包子裹满滚烫的肉和油,咬一口,还不把人烫死!

最后的皮牙子

在家我一律叫它洋葱,不叫皮牙子。

“洋葱拌木耳”是我每次出场必点的“压轴菜”。医生说这菜“治三高”。我一进熟悉的饭店,店小二迎面必说,冯老師要点洋葱拌木耳吧!小二又说,要是贵客都像您点这道菜,饭店早就关门了。

我知道饭店不喜欢点好吃不贵的菜,最喜欢客人点铺张浪费的菜,譬如大清早点一桌鲍鱼烩海参。

在昌吉,洋葱叫皮牙子,何止昌吉,全疆都叫皮牙子。洋葱来新疆前已有五千年历史,先是在埃及,后到地中海地区,传入美国,传到日本,后来传到新疆,登上昌吉餐桌。

世界上四个国家种洋葱最多,中国、印度、美国、日本。中国四个省份种洋葱最多,山东、甘肃、内蒙古、新疆。河南也种,我姥爷家的地就种洋葱半亩。据说河南人称呼“洋葱”没有新疆人称呼“皮牙子”标准。刚来昌吉时,出租司机对我说,昌吉歌剧院也叫“皮牙子剧院”。那是昌吉的幽默。

昌吉人每菜必配皮牙子,为啥爱吃洋葱?洋葱可提味去油腻,降火,降三高,大块吃羊肉需消化、开胃、降火。新疆多盐碱地,草含碱,羊吃后肉细无膻味。人光吃羊肉不吃蔬菜,肠蠕动便会减弱,中国人俗称“上火”。皮芽子内有大蒜素,可促进胃肠蠕动。

河南洋葱是红色的,昌吉皮牙子是白色的,味道不是内地白洋葱的味道,带有甜味,像水果。昌吉洋葱品种是独有的新疆白皮洋葱。洋葱质地脆嫩,甜味重,辣味轻,纤维少。中国画家至今没专画洋葱的,我以后可以画。

晚宴上大家要说笑话。先由一大辫子导游姑娘出场。说是一个河南游客来新疆玩,吃了新疆特色的鸡、牛肚、羊肚、牛头、羊头、羊杂各种大盘,但没吃多少肉,只把皮牙子都吃完了,说是跑遍全国从来没吃过这么好吃的洋葱,走时坐飞机还托运了一大袋子。当了十年导游,见别人来新疆走时都带着哈密瓜,第一次见有人带皮牙子。

讲完,姑娘特意对我一笑,露出一对虎牙。

我觉得她这纯粹是为皮牙子做广告呢。

责编:李奕

猜你喜欢
昌吉凉皮丸子
我的“丸子”妹妹
浅析昌吉丧葬仪式中的民间道教音乐
以昌吉为例探讨幼儿早期教育的必要性
黑凉皮
丸子西施
丸子西施
丸子西施
2招巧辨色素凉皮
凉皮女王 5年招商180家
贾亚芳:一碗凉皮闯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