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皮造诗

2021-04-06 14:27孙佳慧
家居廊 2021年2期
关键词:刘江北漂皮革

孙佳慧

与皮革的相识已是1998年的事情,北漂中的刘江遇上了自己的美术生涯危机,前途茫然之际,却因着一次偶然的机会,对皮革这一材质产生了浓厚兴趣——原来除了鞋履和包具之外,一块天然的皮革可以变幻出这样多的形态。但真正让他们惺惺相惜的是两者共通的性情:对外的样子总是柔软、温和有着极大的包容性,内里却是意外的刚强坚韧,不畏惧时间的迁移,任岁月留下饱满痕迹,历久弥新。自那以后,他开始将全部心力转向了皮革工艺的钻研,一坚持便是20多年。

2018年,刘江开着车、载着全部家当来到杭州,沉淀两年,开设了“一纳夫皮革研究所”,名字源于同伴对他的英文昵称“Enough”,有些随性调侃,余音却是满满知足的味道。译文“一纳夫”又是刘江创作状态的完美诠释,收纳范本般的空间陈设是他有条不紊的日常反映,周而复始地专注于“皮革”这一件事情,不知厌倦为何物,确实“一纳夫”。花器、灯具、豆荚……大块的时间由着刘江浸入其中,疯魔般一次又一次地用手中的裁皮刀切出不断涌现的新想法,“皮革是我的老师,它教会我突破自己固有的思维模式,去看到更多的可能性”。就这样,从“1”开始,刘江不曾想给作品命名,而是以编号作为记录,“我无法知晓自己可以做到第几个,这些数字可以帮助提醒自己,每一件作品都要发心对待,努力善始善终。”“皮革遇水会变得更软,方便造型,干燥之后皮革会适度收缩变得紧密,再用稀释的生漆一遍遍涂刷,直到浸透,这样就得到了皮和漆结合的胎,不同的胎会有不同的未来,剩下就是我们各自的对话。”聊“皮”,刘江会不断强调自己用皮的出处,“它必须是植鞣的”,一种采用纯天然植物鞣剂处理后的熟皮。这是他经历了几年北漂后,对美学的感悟,“真正的美不是人創造的,而是自然产物,从自然中来,回自然中去”。

除了“皮匠”的好技艺,刘江也写得一手好文章,即便是“憋”不出什么思绪时的窘况,一句“感觉水混混,看不清,捞不出,偶尔捡上几个字儿,岸边晒晒发现不是本来的样子,无奈丢了回去……”也能显出他在生活里的俏皮可爱。但他不太写“皮”,反倒是那些脱离“皮”之外的生活成了“一纳夫”公众号里的常见文字。对于“皮”他的确无需再多言,这个朝夕相处的朋友早已根植于他身上,随他穿行于乞力马扎罗的雪山以及乌兰巴托的草原,正如那时初到杭州,为崭新门禁卡随手制作的皮套,皮革便是他的文字,他生活里无处不在的诗。

猜你喜欢
刘江北漂皮革
皮革回潮
智取“私了协议”
I LOVE SPIDER—MAN
How to Write a Cohesive Essay
北漂
足球上到底有多少块皮革
水乡记忆
皮革机制
刘江“话疗”秘诀:我“胡汉三”是这样养生的
人在北漂,心在北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