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宏州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思考

2021-04-24 02:30郑宇峰陈志雄寸建芹车宏志
云南农业 2021年3期
关键词:绿色食品科技农业

郑宇峰,陈志雄,寸建芹,车宏志

(德宏州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云南芒市 678400)

一、发展现状

(一)重点产业现状

以云南省委、省政府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为契机,德宏州围绕粮食、水果、蔬菜、咖啡、坚果、肉牛、蔗糖、茶叶等 10 个重点产业,坚持高质量发展,着力打造优质绿色农产品。2019年全年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25.83万hm2,比上年增长 0.7%;粮食播种面积12.91万hm2,比上年下降 5.0%;油料作物种植面积 4086.67 hm2,增长2.3%;甘蔗种植面积4.54万hm2,增长 7.3%;蔬菜种植面积3.31万hm2,增长 14.7%,冬季农产品90%销往外地。

(二)传统产业现状

传统优质水稻种植面积6.67万hm2,重点发展芒市、盈江2个国家级商品粮生产基地县(市),加快发展瑞丽、陇川2个省级商品粮生产基地县(市),积极发展梁河商品粮生产。冬春季特色农业方面,冬马铃薯2万hm2,主要分布在芒市、梁河、盈江、陇川县(市),重点建设19个乡(镇)冬马铃薯生产示范基地;冬鲜食玉米1.33万hm2,主要分布在芒市、盈江、瑞丽、陇川县(市),以芒市风平、轩岗、遮放等乡(镇)为发展重点;冬早蔬菜2万hm2,以芒市、瑞丽市作为一类外销蔬菜基地,进行多样性高效规模化示范栽培展示,拉动盈江、陇川、梁河等县以及边境线上中缅优势村寨作为二类基地建设;冬油菜主要分布在陇川县、盈江县山区和半山区乡(镇),以陇川县户撒乡为发展重点;冬油葵主要分布在芒市(风平、法帕)、陇川(城子)2县。在甘蔗方面,4.67万hm2主要布局在芒市、陇川、梁河、盈江县(市)区域,重点打造陇川中国西部糖业基地。

(三)绿色食品产业现状

2019年底,全州共有38家企业获得“三品一标”认证,认证产品101个,其中21家企业获得绿色食品认证,认证产品71个;3家企业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认证产品11个;13家企业获得有机农产品认证,认证产品19个;1家单位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后谷咖啡、迪思坚果获得中国驰名商标,获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2个;云南穗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辣椒”获得云南省“10大名菜”的第八名,云南德宏英茂糖业有限公司获得绿色食品“10强企业”的第四名,安琪酵母(德宏)有限公司获得绿色食品“20佳创新企业”的第五名。代表企业有英茂糖业、遮放贡米、新希望农牧科技、后谷咖啡、安琪酵母、鹏和农业、迪思坚果等。知名产品主要有遮放贡米、德凤茶叶、高山红米、小洋芋、刺竹、古树茶、草果、苦荞等。

二、发展优势

(一)文化促进绿色食品产业持续发展

“两山论”与傣族竜林文化有力促进绿色食品产业持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的自然生态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德宏傣族人民几千年的“竜林”稻作文化神圣、自然,影响深远。傣族人民对于自己居住地附近的森林就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茂盛的森林集聚着巨大的能量,从森林流入稻田中的地表水富含大量益生菌,对土壤中的有害残留物质、土传病害有较好的抑制和化解功能,而生态环境恶劣的地方长年都在发病。当稻田中有害虫时,森林中的天敌纷纷飞入田地捕食害虫;辅助人工化学防控,单一病虫害很难大面积发生。强大的农业自然动能和传统动能,是德宏州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文化基础。

(二)走精品高效绿色食品产业道路

1.实施藏粮于技战略。抓实农业科技研发运用,提高农业经济效益。2019年以示范基地建设和合作社规范化建设为抓手,开展粮经饲新品种与新技术的引进、研发、集成、示范推广。开展常规优质稻、杂交稻、玉米、马铃薯、蔬菜、麦类、油菜、中药材、魔芋间套种大豆等各类试验248个,引进品种(材料)694个,搜集各种种质资源并鉴定21 688份,推广冬季马铃薯高垄双行结合小型机械播种和收获配套生产集成技术、高山蔬菜集成栽培技术、鲜食玉米高效栽培技术、油菜免(少)耕轻简化栽培技术,各类展示、示范样板14片,实施面积3065.93 hm2,辐射带动面积3.13万hm2。

2.实施藏粮于地战略。高标准农田建设快速推进,2019年全州实施16个项目,项目总投资7.4亿元,建设高标准农田1.89万hm2,增加8486.67 hm2。调整优化粮食生产结构,粮食产量稳定在70万t以上,有序推进“两区划定”,完成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保护区划定面积19.33万hm2。冬季农业开发量效齐增,冬马铃薯产量产值双丰收,2019年种植冬马铃薯1.6万hm2,鲜薯总产量46.3万t,增长9.2%,总产值突破10亿元,较上年增加4.42亿元。全州鲜食玉米种植面积1.03万hm2,总产量17.76万t,增长33.6%,总产值6亿元,增长61.4%。

3.中缅农业合作共赢发展是绿色食品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周边地区发展好了,才能长期互利共赢。德宏州是中缅农业合作的最佳地区,是滇缅公路、史迪威公路、中印输油管道3大通道的出入口,是大中华经济圈、东盟经济圈、南亚经济圈的交汇点。缅甸是一个农业国家,农业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良,土地肥沃广茂,是著名的“稻米之国”和“森林之国”,历史上两国人民互市通婚,科技文化交流频繁,农业技术互通有无,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德宏与缅甸气候相似,由于科技滞后,德宏集成成熟现代农业轻简实用技术模式,可以推广到缅甸适宜区,互利共赢共谋发展。

4.抓牢绿色优质高效样板带动,全面提升农业产业能力。发挥项目及样板优势,通过国家、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科技增粮等绿色优质高效项目带动,以示范基地建设为抓手,广泛开展技术培训和观摩。2019年科技培训示范户和农民94场次,7540人次,科技人员田间指导110次,发放技术资料4600份;培训基层科技人员、缅甸种植户和学员5批次,培训人员340人次;科技示范园培训2.2万人次。真正把科技送到了生产一线,解决了实际问题,把科技富民落到了实处。组织科技人员参加省“三区”人才、州科技特派员、科技扶贫专家,到村民小组、农村合作社和企业,开展技术指导和服务52次,培训2320人次。发挥人才优势,成立州农业产业指导专家组和州科技扶贫专家组,广泛深入到各县(市)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工作。

三、突出问题

(一)绿色食品产业基础薄弱

1.存在“一流资源、二流品质、三流品牌、四流营销、五流价格”的发展困境。德宏是传统农业州,但由于龙头企业不够强大,绿色食品71个品牌的打造、推介、保护工作弱化,加工、包装、营销工作散乱,内部竞争带来的内耗严重,价值与价格不匹配,企业小散乱状态普遍,机械化、规模化水平低。

2.品牌特色不鲜明。对绿色食品产业质量的认识不足,产品质量、品牌管理水平普遍较低,对质量的技术保障能力薄弱,生产的食品质量可靠性、稳定性不够。产品品种单一,品牌不能彰显地域内涵、不能凸显德宏特色。

3.大品牌格局尚未形成。缺乏绿色食品管理制度,农业产品质量责任落实不到位,农户营销力量不足,质量安全监管的方式有待进一步改善;社会诚信体系不健全,区域品牌建设的氛围还不够浓厚;区域绿色食品、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内生动力还未充分发挥,绿色食品工作体系有待进一步建立。

4.品牌保护意识不强。经过多年努力,德宏州的“后谷咖啡”“迪思坚果”“红瑞柠檬”等获得绿色食品认证,由于对品牌不够重视,出现到期不续检、失去认证资格、需要再次申报等问题。

(二)面临生产科技瓶颈

1.传统粮食产业品种退化,良种繁育与供应不足。优质水稻滇屯502抗病性和品质下降,缺少替代品种,其他优质米不能获得省外市场认可,严重制约贡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德宏州冬作马铃薯合格种薯缺口大,年缺口2万t。种源供应渠道狭窄,不合格种薯涌入、烂种、减产时有发生,影响全州冬作马铃薯优质高产高效发展。全州绿色食品产业在上游原材料环节具有一定优势,材料资源和品质较好,如大米、蔗糖、果蔬等,但在中游产品精深加工、产品包装设计、营销推广、冷链物流环节则较为薄弱,是“建链”“补链”的重点。

2.优质健康果蔬种苗不足。茄果类、瓜类抗青枯病、黄萎病、枯萎病的优质种苗或嫁接苗供应不足,百香果脱毒嫁接苗匮乏,制约了特色果蔬高效发展。

3.除草剂、重金属残留污染治理技术滞后。冬作鲜食玉米种植中喷施莠去津、氯嘧磺隆除草剂,导致水田残留污染,影响水稻旱地机械直播、育秧和苗期生长;硅厂、炼金厂废水废渣排放污染农业灌溉用水,农作物重金属含量超标。品种结构调整、农艺集成治理技术滞后,严重制约优质农产品生产。

(三)科技发展资金投入不足

1.农业企业与基础性科研两张皮。企业以市场为导向发展,以增加经济效益为核心,一些传统产业边缘化现象突出,缺乏经费及政策支撑;基础性科研勉强支撑或被迫放弃,形成科技储备不足,造成“无备有患”,影响农业长效持续发展。新兴产业缺乏系统的基础性研究和科技储备,科技支撑产业发展严重缺位,导致生产技术落后,生产力较弱,发展缓慢,总体效益较低,无竞争力。

2. 扶持资金投入不足。州财政困难,对农业投入不足,各级政府部门占用“三农”资金问题严重,农业发展底子薄、基础弱的问题制约了绿色食品牌发展。农业产业信息科技化水平低,一二三产业融合程度不高,农业产品品牌竞争力弱,具有支撑作用的龙头企业数量有限,产业规模化、组织化、产业化发展任重道远。

(四)缺乏设施与人力资源

一是缺乏硬件设施设备,全州种植业共有农业技术推广机构76个,其中有固定试验田的单位6个,无固定试验田、无租用试验田的单位59个,农业科技人员缺乏练兵场,打起仗来,战斗力不足;二是县、乡(镇)农技人员严重不足,由于县、乡(镇)大量年轻科技人员被借用,进一步削弱了基层农业科技力量;三是山区和坝区乡(镇)农技人员分布不均衡,由于山区和坝区生活、工作条件差异大,导致山区乡(镇)人员流失严重,坝区乡(镇)人员过剩;四是科技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科技人员老龄化严重,人员断层明显,基层科技人员由于缺乏学习和培训,知识技术老化、更新慢,创新力不强,造成与农业新型主体需求差距大;五是农村劳动力不足,由于打工收入比在家种田高,青壮年农民外出,不少农村成了“空巢村”,村子里多是老人和留守儿童,农业从业人员老龄化问题突出,严重影响科技兴农政策的落实。

四、建议措施

(一)坚定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打造世界一流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绿色食品牌”为目标,充分发挥“沿边”和“跨境”优势,着力构建具有南亚热带农作物特色的绿色食品产业生态。靠信誉求发展,抓牢品牌建设,靠质量求生存,强化科技与管理,提升三大效益,打响绿色大美德宏新品牌,推进乡村产业兴旺、生活富裕,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促进农业农村持续健康发展。

(二)充实资金技术力量

建议省级加大财政投入,特别是对德宏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投入,确保农业投入稳定增长,逐步形成以主体投入为主导、政府扶持为导向、社会力量为补充的多元化农业投入机制。加强粮、经、饲等传统农作物的基础性研发工作,州级财政每年专项列支一定数额资金,给予专项经费支持。利用好各类国家和省级产业技术体系、相关院校等科技平台,做好绿色食品生产加工科技储备,保障有品种、有技术、有信息,随市场、产业发展需求调整,充分发挥科技第一核心动能作用。强化对外宣传推介,通过主流媒体、自媒体、农博会、品牌推介会等渠道,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品牌宣传活动,逐步由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业品牌向全球高标准农产品的高度转变。重点引进培育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做精一产、做强二产、做优三产, 到2025 年,力争引进一批绿色食品产业相关产业链企业落户,使全州一二三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形成一二三产齐头并进、融合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创新发展模式

利用德宏州优越的农业自然条件,因地制宜,规划区域,落实“两减一增”,严控除草剂,推广黑色地膜防草技术,集成绿色、有机生产技术示范。加快产业良种选育,集成重金属土壤污染修复技术和低富集品种筛选,并逐步推广,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十结合”作为科技推广抓手,发挥农业聚合动能。农机与农艺、种植与养殖、生产与生态、数量规模与质量安全、科研推广与新型农业主体(龙头企业、合作社)、科技推广与观光旅游、科技推广与党建“两学一做”、扶贫与科技推广、互联网与农业技术、德宏州科研推广与缅甸农业发展共计十结合,融汇发展,“十个手指弹钢琴”。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四五六产业,产生“1+1+1>3”的效果。依据政策划地或给予租地补助,确定试验示范用地,提升农业科学研究人员实用科技能力。利用国家、省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平台,交流共享科技资源。每年鼓励科技人员外出学习与培训最新实用科技,求是创新,大胆开发绿色有机智慧农业,促进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

(三)彰显区域农产品特色

以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为绿色食品申请主体,登陆www.greenfood.agri.cn下载填写《绿色食品标志使用申请书》和《产品调查表》,向省级工作机构或者州、县级工作机构(绿色食品办公室)提交申请材料,完成在线申请,经过受理、现场检查、样品检测、审查、专家评审合格,并颁发证书。证书有效期3年,按时年检,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同时,有效整合零散农产品,有利于整合全州产业集中度不高、主体实力不强的山区农业产品,集中品牌质量追溯及监管体系、物流冷链体系、品牌官方网络集成服务、识别系统导入工程品牌线上线下推广工程,进而彰显独具魅力的德宏农产品特色。

德宏咖啡

猜你喜欢
绿色食品科技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科技助我来看云
什么是绿色食品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我国撤销392个绿色食品产品标志使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