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禅宗美学影响的南宋画家

2021-07-16 09:13徐亚晗
读书文摘(下半月) 2021年4期
关键词:禅宗文人画画家

徐亚晗

[摘  要:禅宗是中国佛家诸派中影响最大的一个宗派,许多文人的心理及生活状态都因其改变,从而影响到了他们的作品。禅宗顿悟成佛的思想强调人的自我意识,这与中国传统绘画具有相通之处,因此禅宗精神能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得到充分表达。禅画在在南宋得到了繁荣发展,本文探究南宋社会背景下禅宗美学与绘画的联系。]

一、中国禅宗的基本思想

1.顿悟说:禅宗修行法门

顿悟是禅宗的一个法门,也就是六祖惠能提倡的“明心见性”法门,相对于渐悟法门。“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此偈是六祖慧能所作,他强调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并。他认为率性而为、一言一行即为禅,在霎那之间、于细微之处顿悟即可成佛。铃木大拙在《禅与生活》中提出:“禅如果没有悟, 就像太阳没有光和热一样。禅可以失去它所有的文献, 所有的寺庙以及所有的行头, 但是, 只要其中有悟,就会永远存在”。宋代时,佛教的其他宗派逐渐衰落,禅宗独树一帜,其顿悟思想影响到了文人的心理及生活状态,进而影响到了他们的作品,促进画家自我意识的觉醒。

2.“一切皆空”的思想内涵

在禅宗之前的中国佛教提到过“空”,如佛教的最高境界——涅槃,就是四大皆空的境界,他们认为红尘一切皆为空,现实世界是虚幻不实的,以此来引导人们从幻想中寻求安慰。禅宗在此基础上对“空”又有了新的解释。六祖慧能在《坛经》中云“心量广大,犹如虚空......天堂地狱,一切大海,须弥诸山,总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当我们能够心如止水般,以空灵之心去看待万事万物,就能到达心无牵念、无恐怖、无苦厄之境。当人们不再在意本体的小我认识,而是尊崇本心自性,与宇宙世界相契,就能消除一切烦恼,到达自在的成佛境界。在禅宗观念里,黑与白、生与死、清与浊这些相互矛盾的概念并无分别,一切对立和矛盾都是不存在的。体现在绘画作品中,有如中国画中的“计白当黑”,即将画面中的虚空处当作实处一样布置安排,即使并无着墨,仍作为整体布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禅宗主张超越实在与非实在、美与丑的区别,达到“无念”的心境,这种“理外之理”的现象,有如中国传统绘画一贯强调的“意在言外”——在画面中大胆留白,以表现空灵寂静之美。

二、南宋禅画著作略考

禅画是指受到禅宗影响的绘画作品,这一词汇在中国古籍中并未出现过,是现代学者对这些有着相同形式与风格的作品的统称。南宋是禅画风格逐渐走向统一的时代,这时的禅画艺术水准最高,影响最为广泛。南宋最具代表的禅意画家当属梁楷,他虽是一名院画家,但深受禅宗影响,他开创的写意减笔画法,对后世影响巨大。元代夏文彦在《图绘宝鉴》中记载:“梁楷善画人物、山水、释道、鬼神......赐金带,楷不受,挂于院内,嗜酒自乐,号曰梁疯子。院人见其精妙之笔,无不敬伏,但传于世者皆草草,谓之减笔”。梁楷常常饮酒自娱自乐,性格豪放,皇帝赐金带也不接受,身在画院,“心”却不在此。他将禅宗“法由心生”思想融入到绘画创作中,以一种高度概括的手法描绘人物和风景,但画面中的意境并不因为笔墨的简练而简化,反而更能引发观者思考。其画面意境从具体物象中抽离,真正做到了心灵的放逐。

梁楷经常与僧侣为友,有很深的交情,其早期的作品《释迦出山图》就被视为是与宫廷有关系的寺院委托所制。此图描绘了释迦牟尼得道后结束苦行,走出深山的一幕。以山水作为背景,将释迦巧妙的融于其中,他表情凝重而坚毅,呈修行状态,两手置于胸前,沉默无言。通过无边际的雪山来表现幽僻的气氛,在有限的空间里表现无限的宇宙。释迦长眉垂于面须,头发蓬乱,画家以此表现在山中修行之苦,又通过“曹衣出水”的手法描绘释迦衣着,线描清晰,这些细节的描绘正是梁此作过人之处。梁楷师从禅画大师贾师古,还从同时期的梵隆破笔法汲取养分,最终在笔法上有了新的创作。这同时也是北宋以后文人画高度成熟以后继续拓展的必然成果,是将文人画美学思想和禅宗思想交会而成的结果。贾师古的笔法来自于李公麟的白描手法,在北宋時期李公麟的白描手法已经逐渐被人认可,所以在白描笔法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减笔画法能在南宋获得大众的肯定也是情理之中,虽然当时的主流画史研究中并未找到对减笔画的褒义之言。此《释迦出山图》直接表现禅宗题材,属于禅画作品,但同时又因其整体偏院体风格,因此在狭义上来讲属于院画中具有禅意的作品。

禅宗认为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所以禅宗画家经常描绘无常幻化的梦境或醉酒的状态,更有甚者直接在醉酒状态进行艺术创作,在有意识与无意识之间寻找画面的平衡。同时南宋禅画大多是属于减笔画法,减笔要求笔法在极端简略的同时,必须带有表现力与气韵的融入,对笔势的一致性具有极高的要求。所以梁楷另一幅运用了减笔画法的作品《李白行吟图》便成为了禅画的代表作之一。画家以“狂风暴雨、电光石火般的线条,草草几笔,却画出了面带微醺仿佛与自然同代的天才诗人的思想气质,”毫无矫揉造作之气,信手拈来一般,营造出一位洒脱的醉酒诗人。在禅宗影响下的中国画更多的开始对天地人生进行哲学思考,开始追求平和冲淡的境界,此图中追求的也不再是简单的形似,而是一种神韵,一种禅意,这完全符合禅宗对自然万物的直觉体悟思想。

三、禅宗美学影响下的南宋绘画

禅宗在南宋的大流行,使许多文人画家参与禅画创作甚至皈依佛门。建炎南渡以后,社会日趋偏安,但南宋宫廷内外仍以书画为乐,绘画发展一时称盛。当时院画和文人画的发展以至成熟期,禅画仍处于初期,不过许多文人画家与禅僧交往密切,且禅画与文人画在水墨渲染表现上有许多相似之处,所以二者互相影响。如被称为“士大夫中绘画最佳”的宋迪就创造了盛行的禅宗山水《潇湘八景图卷》,并留下了“无声句”与“有声画”的美谈,慧洪觉范禅师与演上人曾对语:“宋迪作八景绝妙,人谓之无声句。演上人戏余曰:‘道人能作有声画乎?......”这种禅僧与文人之间的互相交流,使得文人书画也开始具有浓郁的禅宗气息,禅画也同时开始发展,但文人画与禅画的艺术使命始终有所区别,二者最终还是走向了不同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2]傅抱石:《中国的山水画和人物画》,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2年.

[3](元)汤垕《画鉴》,引自陈高华:《宋辽画家史料》,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第329页.

[4](北宋)惠洪《石门文字禅》卷八,引自陈高华:《宋辽画家史料》,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第325页.

青岛科技大学  山东  青岛  266000

猜你喜欢
禅宗文人画画家
“文人画”里写春秋
灵 山
酷炫小画家
当代画家 胡石
落叶禅
文人画:内心自省的外在流露
佛教禅宗究竟是如何诞生的
陈洪绶木刻版画中的“文人画”研究
日本茶道与原研哉的设计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