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

2021-07-20 05:22
牡丹 2021年11期
关键词:读诗李白诗人

这是继去年12月的诗歌专号之后,《牡丹》再次拿出全刊篇幅登载诗歌。诗歌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是一种阐述心灵的文学体裁。如今,这也是最具时代敏感性,最为活跃的文学样式之一。

去年疫情封门的那段日子,人变得很焦虑,读小说固然杀时间,但也常常把人带进不可预知的情绪里,所以和多人选择了读诗,读那些读过许多遍的诗。小时候代谢旺盛,读书也快,生吞活剥,甚至强制自己背下来,以为懂了,多年后再次去读,还是有不一样的感觉。这次有了畏惧心,不敢妄谈读懂了诗,倒是发现好像读懂诗人了。

每一首诗都是有故事的,而我少年时读诗,从来不留意与诗有关的故事。这是挺可惜的事儿。诗是文学作品,它的好坏,一半在作者通灵般的写作,一半在读者悟道般的体会。前者是偶发的、随机的,后者是必然的、可循的,尤其是年岁和经历有了一定积累的时候,很容易用“推己及人”的道理了解到诗人的心境。比如二十多岁的杜甫自视颇高,却科考不中时的羞愤;比如李杜初遇时,李白隐然感到被后生追及的威胁,又故意不露聲色的矜持;比如白居易在香山寺,想起李白曾经在这里聚友时的追慕;还有元白并称,但政途迥异时的貌合神离,相比之下,刘白相交虽晚,但情感上更接近一些。

巧的是,这些诗人都曾在洛阳生活过。更巧的是,他们都与龙门石窟有过交集。在十万神佛长久的凝望和伊河无休止的流淌面前,诗人是多么短暂和渺小,他们能留下名字,仅仅是因为一两首好诗。今天,我们披沙拣金地从众多来稿中选择,集成一册,希望其中有一两首能够打动读者,也希望将来的读者,有兴趣去探访关于诗人的故事。

猜你喜欢
读诗李白诗人
动车上的端午读诗会
晒娃还要看诗人
纸上的李白(三)
我理解的好诗人
纸上的李白(二)
纸上的李白(一)
诗人猫
读诗的窗口
倒下的那一刻
人生若只如初见,不如读诗笑三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