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医学职业精神培育的新途径

2021-08-09 06:26李祯吕晔王婧巩守平
文教资料 2021年12期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美德

李祯 吕晔 王婧 巩守平

摘 要: 本科基础阶段的医学生正处于职业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是形成职业认知、建立职业信念、培养职业精神的重要时期。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许多名医始终传承着“医者仁心”“悬壶济世”的大医精神,这种崇高的职业精神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缩和体现。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时期,奔赴武汉的众多医务工作者身上体现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中华传统美德,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的民族精神与新时代医学生的职业精神具有高度的统一性。然而当代一些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接受程度较低,需要探索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医学职业精神培育的新途径。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医学职业精神培育 传统美德

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共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在此期间,全国各地医护工作者展现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崇高职业精神与精湛的专业技能,为全国人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筑起了坚实的堡垒。医学生作为医务人员的后备人才,培养崇高的医学职业精神十分重要。随着医疗教育改革不断推进,医疗服务的宽度更加广泛,对医学生的培养除了重视临床专业知识与技能外,还需要重视职业精神的培育。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镇建设指导纲要》,强调培养医学生“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与中华传统文化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仁爱思想具有高度的同一性,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当代医学生的职业精神培育,更有利于培养出“仁心仁术,尚德尚医”的合格医务工作者。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意义

1.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内涵。

现代医学已经进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1)(479-480),医生的职业精神与专业知识与技能同样重要,医务工作者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在医务工作者人文素养培养过程中,本科基础阶段的医学生是医学职价值观形成的初始时期。因此,对本科基础阶段的医学生,尤其是处在临床实习阶段的本科医学生的职业精神培育显得尤为重要。医学生的职业精神具体来说指未来从事的职业活动应具备的医学科学精神和医学人文情怀相统一的情感(2)(88-90)。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价值分析。

(1)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育人价值

在几千年历史变迁中,每一个时代都为中华民族留下极为丰富的文化财富,这些财富沉淀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厚内容。新时代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育人工作中,可使大学文化融汇古今。思想政治教育是文化的延伸,推动着文化的发展;文化是思想教育的不竭源泉,为思想教育的开展提供全方位支撑(3)(14-1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都是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陶冶道德情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文化育人的重要武器,两者相辅相成。

(2)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对医学职业精神培养的借鉴意义

在中华文明史中,扁鹊、孙思邈、华佗、李时珍等许多名医提出了许多医者精神,扁鹊有六不治原则,李时珍曾提出“医之为道,君子用之以卫生,而推之以济世,故称仁术”,孙思邈始终坚守“纵绮罗满目,勿左右顾眄,丝竹凑耳,无得似有所娱,珍馐迭荐,食如无味,醽醁兼陈,看有若无”。明朝医学家裴一中在《言医·序》中说:“学不贯今古,识不通天人,才不近仙,心不近佛者,宁耕田织布取衣食耳,断不可作医以误世!医,故神圣之业,非后世读书未成,生计未就,择术而居之具也。是必慧有夙因,念有专习,穷致天人之理,精思竭虑于古今之书,而后可言医。”我国“外科之父”裘法祖将其概括为“才不近仙者不可为医,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以上这些优秀的职业精神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为邦本”“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的价值内涵延伸。

我国医师学會所公布的《中国医师宣言》,强调医师执业的核心精神是“平等仁爱、患者至上、真诚守信、精进审慎、廉洁公正、终生学习”。医学生作为我国医疗行业的储备人才,他们的职业道德素养对我国医疗事业的建设与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在2020年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我们看到各个行业的工作者身上体现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蕴含的内容,证实了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尤其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中的重要意义。但是,大学生越来越不满足于用刻板古老的方法去学习、去理解,需要我们合理创新中华传统文化并与医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结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活动中,探索出易于“95后”“00后”新时代医学生接受的新方式,可使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展现出新的生机(4)(20-22)。

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医学职业精神培育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认识不足,接受渠道有限。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深入,东西方文化碰撞愈演愈烈,年轻大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仍停留在个别范围,缺乏整体认识(5)(11-15)。同时,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容易受一些网络不实言论的影响,学到不完整甚至错误的传统文化信息,影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与认同,限制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在职业精神培育过程中的内化。

对于医学生来说,传统文化中的医学职业精神存在一定的理想主义色彩,与当今社会医疗技术、经济水平、理论认知快速发展的实际有一定的现实差距,一些医学生认为传统文化的时代性不强,只是一种可望不可即的精神追求,限制了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全面、深刻的认识。

2.医学生对职业精神培育认识不足,医学院校对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缺乏。

医学生思想上较为重视专业水平,就业压力较大,相对其他专业就业形式较为单一,很多医疗单位对学历的基本要求已经为硕士研究生甚至博士研究生,使得部分医学生始终将专业知识学习放在第一位。在职业精神养成的本科基础阶段,很多同学的目标是继续升学。在职业精神培育过程中存在主动性不够、针对性不强、载体单一等问题。

一些医学院校简单地把职业精神内容设置为考研保研经验交流、就业经验与技传授,并没有让医学生深入了理解医务工作者在医疗工作中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其次,职业精神培养对授课教师的要求较高,要求教师既有一定的社会经验、求职经历,又充分掌握专业医疗知识,对医学院校的职业精神培育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6)(195-199)。一些医学院校的职业精神培育课程由行政人员或者辅导员兼任,或者由行政人员转岗,专业化水平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探索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新途径

1.搭建新媒体平台,加深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对于当代大学生群体来说,接触新媒体最频繁,最容易接受。在新时代背景下,以“互联网+”为抓手,牢牢把握新媒体阵地,通过新媒体平台、自媒体或微信公共号,以抖音视频、快手视频、西瓜视频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用新颖、有趣的短视频讲解古代名医如何精业济群,借助新媒体技术消除传统文化与大学生之间的时代鸿沟。

例如,抖音短视频平台爆火“戳戳乐”,受到大学生的热烈追捧。但其实,“戳戳乐”是传统羊毛毡工艺。羊毛毡主要采用羊毛制成,距今至少八千年的历史,属于非编制而成的织物形式,在古代是取暖的重要织物品类。说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其实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利用新媒体,一定可以促进大学生群体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接受,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医学职业精神培育。

2.加强就业指导工作者及辅导员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学习,丰富职业精神的培养内涵。

医学院校建立专门的教师团队至关重要。院校应招聘专业人才,建立教师团队,使医学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医务人员在社会中承担的责任,帮助医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不断完善职业精神课程教学。组织开展就业指导工作者及辅导员传统文化培训班、技能大赛等素质能力提升活动,不断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加强研究和认同。通过优秀传统文化工作室、传统文化课题研究等形式,引导就业工作者及书院辅导员了解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医学生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还可以专门配备人文社科学专业的医学人文教师,在辅导员的聘任中,兼顾人文学科和医学学科的交叉,鼓励协作研究医学人文的相关问题,增强教学效果。辅导员教师应具备一定的医学经验,在对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过程中,深入了解学生职业精神培育中欠缺的问题,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精神主题教育活动或者主题党日、团日活动,使学生把个体的道德体验内化为自觉追求(7)(1464-1468)。

职业精神的培育可通过多途径进行,对缺乏系统性、多样性及持续性的职业精神培育内容进行改革与完善。把握医学院校的专业特殊性,在高年级本科生在医院临床实习阶段,在基础医学教育专业知识教育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培养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医学人文精神,帮助本科基础阶段的医学生在本科实习阶段树立“为人民服务”的职业理想及“患者至上”的职业理念(8)(371-374)。

3.专业知识教学与就业工作交叉,引导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中理解优秀传统文化、培育职业精神。

医务人员对患者的救治不仅包括对疾病进行治疗,使患者达到健康状态,还要通过言语、态度及行为表达对患者的尊重。可以根据每个临床专业特点,与专业课程同时设置不同的人文精神及职业道德培养课程。同时,在人文素养培育过程中,建立抗击疫情医护人员及科研人员先进事迹案例库,并将这些内容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组织医学生学习医护人员为医学献身的精神。其次,在医学生的选修课学习中,增加医学伦理学、中华医学史、社会医学及美育等人文历史选修课,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的同时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和人文历史,开阔视野,升华对医学的认知,提高职业修养(9)(954-958)。

四、结语

医学生担负着促进国家医疗卫生事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历史使命,其职业精神状况直接影响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前景。随着现代医疗体系和社会环境的发展与变化,我国医学院校职业精神培育过程中重视程度不够,但是,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国各地医生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医者仁心”“悬壶济世”救死扶伤的医学职业精神,证实了中华传统文化对于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重要意义。探索中华传统文化与医学生的职业素养结合的新方法,将使医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更加具有时代性,培养医学生的职业精神。

参考文献:

[1]郎景和.人文关怀是医学的本源[J].协和医学杂志,2018(5).

[2]唐焕韶.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应重视医学职业精神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0(29).

[3]宋伟,张德祥.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优秀传统文化[J].中国高等教育,2017(7).

[4]張姝,亓光.中华传统文化视角下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J].药学教育,2017(2).

[5]欧阳军喜,崔春雪.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J].山东社会科学,2013(3).

[6]王家源,郑京晶.医学生职业精神全学程培养的情况调查及思考[J].医学教育管理,2019(2).

[7]曹鹏,李艳波,孔令杉等.德育视角下医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8,31(11).

[8]叶玉梅,许蓉,王磊.生命教育视域下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J].医学教育管理,2017,3(5).

[9]吕晔,刘慧,尹晓然等.新冠肺炎流行期间医学生职业认同现状调查分析[J].中国医学伦理学,2020,33(08).

基金:1.西安交通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科研项目(探索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新途径SK2020071)2. 2018年度陕西省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项目“医学情怀与职业能力导论”。

猜你喜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美德
身边的传统美德
凭借传统技法传承传统美德——评李保均的长篇小说《花农》
做人美德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教育途径探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用中华传统美德涵养党的道德建设
《弟子规》与传统美德研究中心简介
传统美德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