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融入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2021-09-10 17:59李佳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21年8期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大数据

李佳

【摘 要】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愈发普遍地应用于教育。教育信息化2.0是指以教育信息化全面推动教育现代化,开启智能时代教育。教育信息化2.0是教育信息化的升级,是要实现从专用资源向大资源转变;从提升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提升信息技术素养转变;从应用融合发展向创新融合发展转变。本文是在进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中,以“三角形中位线”为例进行教育信息化2.0探索的实践与反思。

【关键词】大数据;多元化展示;未来课堂;初中数学教学

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决策部署,根据《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和《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总体部署,服务国家“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重大战略,教育部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培训,以推动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

现代信息技术极大地促进了课堂转型,提高了课堂效率,但教学并不能完全依赖多媒体,传统教学中的优势应在传承中发扬光大。合理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才能使课堂锦上添花。本文以“三角形的中位线”一课为例,将笔者对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的实践与反思,与大家交流与分享。

信息技术准备

“三角形的中位线”这一节是北师大版数学教材八年级(下)第六章“平行四边形”第三节的教学内容。三角形中位线是三角形中重要的线段,也是一个重要的性质定理,它是对已学过的平行线、全等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知识内容的应用和深化,对进一步的几何学习非常有用,尤其是在判定两直线平行和论证线段倍分关系时常常用到。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全等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和性质。通过前置学习,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操作、归纳、推理和论证能力,但在数学意识与应用能力方面尚需要进一步培养。笔者日常授课常采用平板电脑授课,因此学生对于平板电脑操作及未来课堂平台基本功能使用较为熟练。

基于新课标要求,结合学生实际学情,本节采用的具体信息技术为未来课堂平台和希沃白板,运用其截图发题、屏幕推送、学生投屏等功能。在教学中主要体现了以下三个微能力点:技术支持的测验与练习、数据可视化呈现与解读、技术支持的展示交流。

1.技术支持的测验与练习

本节课中主要通过未来课堂平台的发布电子作业功能来体现这一微能力点。教师在备课阶段根据学习内容提前设置好课堂检测的题目,并根据上课时间设置作业发布的时间,如本节课根据课程设计设置了两次电子作业,一次是课堂引入后,一次是新知讲解完。因此,第一次电子作业设置的发布时间为上课后1分钟,第二次电子作业设置为上课后10分钟。

特别说明的是这两次电子作业均设置为选择题。目的是为了系统能够直接批阅,这样既能够提高统计效率与反馈速度,同时也及时获得可视化结果,优化评价方式与评价成效。

2.数据可视化呈现与解读

当学生完成电子作业后,系统自动批阅立即可以得到以下数据:学生提交情况、学生完成情况、学生耗时情况。

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得知每个题目的正确率和错误的学生,从而分析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有助于教师实时掌握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调节教学进度。

3.技术支持的展示交流

本节课主要采用的展示交流工具为希沃白板與未来课堂平台。本节设计了三种展示交流的方式:第一种是依托希沃白板,上讲台交流展示;第二种是依托未来课堂平台推送+学生投屏并进行交流展示;第三种是依托未来课堂截图发题+学生投屏并进行交流展示。

学习活动设计

1.课堂翻转,引入新知

课堂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三角形的三条重要线段,并提问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又称为什么?请学生带着问题观看洋葱学院的微课视频,在视频中寻找答案。观看完视频后,完成对应的电子作业检测。

活动设计及技术应用意图:通过观看视频进行课堂翻转,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微课,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较快掌握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之后运用未来课堂平台推送电子作业,通过生成的数据,可以实时分析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这有助于老师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调节教学进度。例如本次电子作业的正确率都接近百分之百,通过数据分析,学生们对该知识点掌握很好,也反馈了该知识点比较简单,因此我便直接进入了下一环节的探讨学习。

2.小组讨论,讲解新知

课堂活动如下。

(1)在学生掌握三角形中位线概念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提问三角形的中位线与三角形的第三边存在什么关系?怎么证明?

(2)在学生表达完自己的观点后,继续播放微课视频,请学生在微课中寻找答案。

(3)微课播放完后,请学生在小组交流,上台运用希沃白板展示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思路。

活动设计及技术应用意图:学生在独立思考有所结果的前提下,观看微课寻找答案,既能验证答案,又能让学生再度思考学习。此外,学生通过小组交流思考其他方法,最后运用希沃白板上台展示,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增强了学生的思维逻辑,同时也是学生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的培养与展示。

3.新知讲解,信息化反馈

课堂活动如下。

(1)在学生基本了解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基础上,教师提问:若DE、DF、EF都是△ABC的三条中位线,那么△DEF与△ABC存在什么关系?学生通过屏幕推送+学生投屏展示并交流。

(2)通过未来课堂平台发布第二次电子作业,检测学生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掌握情况。

活动设计及技术应用意图:学生通过未来课堂平台推送+学生投屏功能进行课堂展示,投屏功能可以快捷、直观地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

教师通过电子作业生成的数据,了解每个题目的作答情况,实时掌握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对错误率较高的题目,掌握较差的知识点着重讲解。例如,本次电子作业,通过数据分析,第三题的正确率明显低于其他题目,于是我展开了该题的具体数据,进一步查看具体哪些学生回答正确,误选答案是什么,并进行了针对性地讲解。

4.课堂练习,运用新知

课堂活动如下。

(1)教师讲解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应用的例题,并板书过程,强调书写格式。

(2)教师通过未来课堂平台的截图发题功能发布课堂练习,学生在平板电脑上完成课堂练习。

(3)学生结合未来课堂平台的学生投屏功能在座位上展示讲解。

活动设计及技术应用意图:先通过讲解例题并板书解答过程,强调过程的书写格式,再通过课堂练习进行检测与巩固。通过未来课堂平台截图发题+学生投屏功能,学生可将自己的解题过程直观地展示在教室白板上,教师可进行详细的点评讲解。有助于纠正学生在书写方面的问题,同时也节约了学生讲解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

教学设计特色与创新

在本次教学设计中就传统数学课堂教学而言,有了以下特色与创新点。

(1)大数据学情分析,创建学生电子错题库。课堂上运用电子作业代替纸质作业,能及时生成数据,提高统计效率与反馈速度,同时及时获得可视化结果,实时反馈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可运用大数据分析学情,优化评价方式与评价成效。此外,学生的错题还会被系统自动归入“错题本”中,建立电子错题本。

(2)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更多元化的展示平台。传统的课堂交流展示主要为:一是学生在座位上口述思路想法,教师在黑板上辅以板书;二是学生在讲台上板书讲解。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可以给学生更加多元化的展示平台;一方面新奇的展示方式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加其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增强其注意力;另一方面运用信息技術可在座位上直观、具体、快捷地展示学生的思路、板书,其他学生也更容易理解,提高了课堂效率。

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反思

在本次信息技术融入初中数学教学的实践中,笔者深刻感受到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带来的积极影响。

(1)电子作业结合大数据分析,教师可以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教学调整;电子错题本的建立有利于学生后续错题重做。

(2)分层学习任务有助于教师进行有效的分层教学;无论是课前、课中、课后,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分层电子作业或者分层布置微课任务,从而达到个别辅导、个别培优,进行有效的分层教学。

(3)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可以查询到丰富的教学资源,例如试卷、课件、微课、赛课视频等,大大地减轻了备课负担。

(4)信息技术的运用更大程度地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更加能体现新课标倡导的“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笔者也在本次实践中发现了不足和需要改进的部分:一是信息技术应用教学的经验不足,教学与技术的结合不够娴熟与自然。在教学中体现为切换不同信息手段的时候不够流畅。二是缺乏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的尝试。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将继续进行教育信息化2.0的教学探索,为教育创新发展献力。

作者单位:重庆市字水中学

猜你喜欢
初中数学教学大数据
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初中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有效策略分析
浅谈如何提高导学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效性
探究初中数学解题能力的培养方法
大数据环境下基于移动客户端的传统媒体转型思路
如何推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研究
数据+舆情:南方报业创新转型提高服务能力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