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小说视阈下《篱笆》中的三代父子关系探析

2021-09-10 07:22曲玥澄
大学·社会科学 2021年7期
关键词:成长小说父子关系威尔逊

曲玥澄

摘  要:作为非裔美国剧作家奥古斯特·威尔逊最具盛名的戏剧之一,《篱笆》以美国黑人马克森家族三代的父子关系为主线,刻画了固守传统的家长制父亲形象与背离传统的反叛式儿子形象,揭示了非裔美国人的真实生活。本文将在成长小说的视阈下,通过冲突与反叛、继承与超越、文化认同三方面,探析《篱笆》中三代父子之间成长的因果关系,展现家族传统的连续性,彰显黑人文化的传承性,探寻威尔逊为非裔美国人谋划的生存出路。

关键词:奥古斯特·威尔逊;《篱笆》;成长小说;父子关系

中图分类号:I712.0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25-0067-03

非裔美国剧作家奥古斯特·威尔逊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美国最重要的剧作家之一。《篱笆》作为其荣膺最多殊荣的剧目,以美国黑人马克森家族三代的父子关系为主线,用中间一代特洛伊·马克森的成长过程串联,生动刻画了固守传统的家长制父亲形象与背离传统的反叛式儿子形象,使非裔美国人的真实生活与艰难处境跃然纸上,显示了威尔逊“将一个简单人物演绎得如此宏伟壮丽的能力”[1]。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通常是变化发展的,个人的成长经历也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1820年卡尔·摩根斯坦首次提出“成长小说”这一概念。1960年莫迪凯·马科斯将成长小说定义为“展示的是年轻主人公经历了某种切肤之痛的事件之后,或改变了原有的世界观,或改变了自己的性格,或两者兼有;这种改变使他摆脱了童年的天真,最终把他引向了真实而复杂的成人世界”[2]。由于受到种族主义的歧视,美国黑人的成长往往伴随着痛苦与不堪的回忆。《篱笆》中的主人公特洛伊·马克森小时候受到父亲的毒打,长大后又因肤色问题,先是职业棒球梦想破碎,后来又因谋杀罪入狱十五年。特洛伊作为马克森家族三代人的中间一代,对马克森血脉的继承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成长小说的视角看,三代人有着各自的成长历程;三代人的成长构成了整个马克森家族的发展历程;而马克森三代正是美国民权运动背景下非裔美国人的真实生活写照,折射出了美国黑人的成长历史。

一、成长中的冲突与反叛

在《篱笆》中,主人公特洛伊·马克森的父亲脾气暴躁,总是用武力解决问题,小时候的特洛伊经常遭受父亲的毒打,特洛伊的母亲也因为忍受不了丈夫的脾气而离家出走。家庭问题是成长小说中文化透视的一方面。由于惧怕父亲的威严,孤单无助的少年特洛伊找到了心灵上的一点慰藉——一个女孩。当他与女孩交谈玩耍而耽误了农活后,他又遭受到父亲疯狂的毒打。后来特洛伊意识到,父亲是想把女孩占为己有,父亲的形象轰然倒塌,特洛伊开始具有反叛精神,拿起皮带鞭打他的父亲,并毅然决然地离开了家。

摆脱了父亲的控制后,十四岁的特洛伊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追求新的生活。但残酷的现实让他意识到一切并没有那么容易。为了生存,他开始偷窃,后又因谋杀罪入狱。特洛伊从小就有成为职业棒球选手的梦想,但因肤色问题,他并不被白人所接纳,他的梦想也终究破碎。出狱后的他做着社会最底层的工作——垃圾清扫员,却连开垃圾车的权利都无法获得。沉痛的代价让他逐渐意识到,想要生存,就必须遵守白人的社会秩序。小时候惨痛的经历和长大后残酷的社会现实左右着特洛伊的成长。在特洛伊成家后,成为了父亲的特洛伊身上也有着自己父亲的影子,即固守传统、威严的家长制作风,这也激化了他与自己儿子之间的冲突。

特洛伊的大儿子莱昂斯爱好音乐,但特洛伊却认为莱昂斯不务正业,父子之间的隔阂日益加重。特洛伊的二儿子科里从小喜爱橄榄球,特洛伊的家长制作风此时显露出来:他不顾及儿子的感受,擅作主张不让科里参加橄榄球队。科里的橄榄球明星梦就此断送,甚至丧失了到大学读书深造的机会。当得知父亲有一个私生女之后,忍无可忍的科里终于同父亲决裂,奋起反抗,与父亲打斗并离家出走选择参军。特洛伊的家长制管理方式最终改变了儿子的命运轨迹。

马克森家族三代人之间的父子矛盾冲突贯穿于日常生活中,但后辈对上一辈反叛精神爆发的导火索都源于特定的事件:特洛伊意识到父亲对女孩的淫威,科里得知父亲有私生女。体现了成长小说中家庭问题表现的特征,即“父母的高大形象在突发事件中消失”[3],造成的儿童心中偶像形象缺失的恐慌,而这种恐慌也是马克森家族对上一辈反叛的力量来源。

二、成长中的继承与超越

马克森家族三代父子之间流淌着同一家族的血脉,即使他们都想对父辈有所反抗,但后代身上总有着上一代人的影子,家族血脉及家族传统就此传承。三代人的继承与超越构成了一个家族的成长发展史。

从上一辈的角度看,家长制的父亲形象深入人心。特洛伊的父亲是典型的家长制人物,他凭借着暴力手段在孩子面前树立了极其威严的父亲形象,父子之间关系不平等。特洛伊潜移默化地继承了父亲身上的某些特征,由此也成了一位家长制的父亲。特洛伊在家中有着绝对的话语权,干涉孩子的未来发展。父子关系也始终是上下级关系,毫无平等可言。特洛伊对科里说:“黑鬼,只要你还在我家里,你跟我说话的时候就要把‘先生’两字加在后面!”[4]特洛伊试图凸显自己高高在上的领导地位,这继承了家长制父亲的做派。

从后一辈的角度看,反叛式的儿子形象鲜活生动。特洛伊奋力反抗父亲并离家出走,具有反叛精神;科里对父亲的专制也早有不满,在得知父亲出轨并有了私生女后,反叛精神终于爆发,最终选择离家出走并成了一名美国海军。反叛精神在马克森家族血脉中傳承,这种反叛精神正是成长的重要标志。特洛伊与科里都通过离家出走的方式摆脱父亲的压迫与管束,离家出走的行为可以看成是他们的成年仪式,他们“在这种仪式中明确意识到自己的成长,意识到自己进入了人生中一个新的阶段”[3]。

奥古斯特·威尔逊在刻画三代人血脉相承的同时,也安排了后一代人对上一代人的超越。尽管特洛伊延续了家长制的作风,但他改变了父亲的暴力行为,对妻子呵护有加,一定程度上是相对父亲的超越与发展。特洛伊的儿子们比他更具有理想追求,有着更强烈的事业心和上进心,也对未来抱有更加美好的憧憬与期待。当科里也选择离家出走后,他并没有走上像父亲那样的犯罪道路,而是选择参军,成为了对国家和社会有贡献的人,这也是儿子科里对父亲特洛伊的超越。

三、成长中的文化认同

奥古斯特·威尔逊笔下的后辈都具有强烈的反叛精神,他们在年幼时都不满父辈的控制,但随着个人的成长,后辈又表现出了对父辈的认同。

当特洛伊离家出走后,他意识到自己身上流淌着和父亲一样的血液,潜移默化地继承了父亲的性格特征,特洛伊曾对儿子莱昂斯说“我能感受到自己血管里流淌的是我父亲的血,我俩之间只不过是年龄的差距”[4]。当特洛伊意识到自己的身份归属,并承认自己的血脉后,他才找到了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才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个人成长。

同样,科里也一直想要摆脱父亲的束缚,想要超越父亲,但他也逐渐认识到自己身上有着父亲的影子。当父亲死后,他明白了父亲坚持抚养私生女是出于对情人去世的愧疚和责任;认同了父亲对他理想的阻挠是源于这个社会曾经给予特洛伊的心灵创伤。他意识到父亲的行为是时代背景下的产物,社会的不公和种族歧视使得父亲不得已放弃棒球的梦想,致使父亲始終在现实与幻想中游离。科里最终选择出席父亲的葬礼,唱起了父亲最爱的布鲁斯歌曲,这表明科里认同了特洛伊在自己成长中的作用,从而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独立与成长。

威尔逊通过刻画马克森家族内部的认同,折射出了整个黑人种族对自身文化身份的认同。特洛伊在后院修建篱笆,保护家人不受外界的伤害,但从种族角度来看,这是特洛伊在以白人为主导的美国社会中的自我防御,“种族意识这堵无形的栅栏实则使得特洛伊陷入了对自身身份的困惑之中”[5]。根深蒂固的种族观念造成了黑人身份的缺失,阻碍了黑人身份的建构。在剧中结尾部分,特洛伊与死神的斗争引人深思。特洛伊在与死神的斗争中的胜利,使得他最终认识到了自我的价值。在他的葬礼上,人们用非洲传统舞蹈和布鲁斯音乐将他送入天堂,非裔美国人在死神面前回归本土文化,实现了黑人种族文化身份的重建。“特洛伊成长的一个重要主题是如何通过认同文化过去来创造未来”[6],在以白人为主导的美国社会中,非裔美国人始终处于对自身文化身份的迷茫与流散之中,但黑人种族血脉相承,文化传统源远流长,黑人的身份建构应扎根于对自身文化的认同。

四、结论

美国黑人所遭受到的不公正待遇,使得他们的成长之路异常艰辛与困难,美国黑人的成长小说往往给读者以忧伤。而奥古斯特·威尔逊的过人之处就在于,他笔下的主人公没有一直自诩受害者的身份,也没有以受害者的姿态对待世界,反而都在积极生活,无论社会如何不公地对待他们,主人公们都在努力寻找生活的意义,这让威尔逊的作品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与希望的光亮。血液里流淌的黑人血统与骨子里根植的黑人文化,抚平了现实生活的挫折与困苦。承认黑人身份,认同黑人文化,正是威尔逊为非裔美国人谋划的生存出路。

参考文献:

[1] Shannon,Sandra,G.. The Dramatic Vision of August Wilson[M]. Washington,D.C.:Howard UP,1995:90.

[2] Marcus,Mordecai. What is an Initiation Story[J].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1960(02):221-228.

[3] 芮渝萍. 美国成长小说研究[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86-207.

[4] Wilson,August. Fences:A Play in two Acts[M]. New York:the Penguin Group,1986:37-53.

[5] 程宇,罗虹. 文化身份的认同与超越——“栅栏”的隐喻艺术与人性描写[J]. 学术界,2016(07):130-136.

[6] 万红芳,冯春园,张静. 成长小说视域下奥古斯特·威尔逊戏剧研究——以《篱笆》为例[J].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29(22):192-194.

(荐稿人:吕春媚,大连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院长,教授)

(责任编辑:邹宇铭)

猜你喜欢
成长小说父子关系威尔逊
刺角蜥的智慧
《推销员之死》中的父子关系
管虎:一个在商业与文艺之间寻找平衡的第六代导演
《女勇士》中鬼的意象分析
浅谈儿童文学的本质
皮尔?托马斯和《卑劣街区》
《芒果街上的小屋》中墨裔女性的成长历程
《李娃传》中的两点质疑探析
威尔逊的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