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汉元 通威的价值“硅途”

2021-09-24 01:06张延陶
英才 2021年5期
关键词:硅料通威发电

张延陶

在与《英才》杂志进行独家对话的过程中,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全国人大代表、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多次慨叹:“在应对气候变化、碳转型的过程中,光伏发电将扮演第一主角。”恰巧彼时,窗外的成都正迎来毫无征兆的极端天气。

在人类发展与能源桎梏的强烈对立中,能源变革早已经不是一门在商言商的生意,而是关乎人类共同命运的历史宿命公约数。

具备“第一”属性的产业赛道令通威集团旗下上市公司通威股份(600438)在近1年多的时间内“跑出了”上市以来最优的业绩表现。2021年2月10日,通威股份的股价来到历史最高值55.5,通威股份市值最高时曾冲破2500亿。

“渔光一体”这一产业场景令通威串联起光伏、农牧双主业。在光伏业务迎来快速增长的同时,通威加强了产业并购的预期。顺势而为,通威正在着手打造一波1+1>2的高速发展期。

谈及“雄心”,刘汉元笑言要警惕“各领风骚三五年,稍不小心回到解放前”。他强调,通威仍将专注,只有做到了第一,你才有扩张的底气。大而不强,无异于跳入火坑。

占据高地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叠加疫情的影响,全球经济不均衡复苏。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成为全球最早、并且最快步入复苏通道的国家。这其中,“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

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征途上,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工业和信息化部曾指出: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要补短板、锻长板、强企业,培育一批具有生态主导力的产业链“链主”企业。

2016-2020年光伏业务在通威股份的营收占比

在诸多热门产业赛道,链主企业通常能够参与行业的规则定制、推动行业的技术革新、创新行业的商业模式,最终也能优享行业的发展红利。这无疑是符合经济学中达维定律的论述。

但是各行业从无到有、从小变大,总是难免历经市场的洗礼才能苦尽甘来。作为光伏产业上游的硅料链主,通威当然有过苦日子。

通威发端于水产业,在2015年正式进军光伏领域。虽然2007-2010年,通威与永祥开始书写光伏篇章,但光伏产业的波动还是令上市公司通威股份不得不聚焦于当时的主业从而剥离永祥。虽然以结果导向复盘当时与光伏的亲密接触,彼时通威股份对光伏的投资现在看来更像是一笔财务投资。高光时刻,永祥股份甚至给通威股份贡献了将近40%的净利润。但实际上,通威对于光伏的“雄心”始终未被浇灭。直到“渔光一体”模式的诞生,光伏业务终于顺理成章地成为通威的又一大主业。

2015年,彼时的通威步入成长瓶颈。当时作为水产巨头的通威股份发布了年报,营业收入140.79亿元,同比下降8.6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31亿元,同比增长0.56%;资产负债率 57.61%,同比下降 3.55 %;实现饲料销售379.85万吨,饲料业务毛利率13.43%,比上年同期增加1.88%。

盈利微增、营收下滑,通威的“蜕变”迫在眉睫。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当年面临企业发展策略的转变以及业务结构的调整,但通威的资产状况却保持健康,这也为接下来的跨界并购打下了良好基础。

2016年,在完成了对永祥股份、通威新能源、合肥通威的收编后,通威股份真正走进了农牧+光伏双主业赛道。通威也在硅料与电池片环节站稳了脚跟。

如今,通威的高纯晶硅和电池片产能已经位居全球第一,成为光伏行业的巨头。太阳能电池业务方面,已拥有合肥、双流、眉山、金堂四个基地,现有产能35GW,晶硅电池市占率、产能规模连续多年全球第一。

与此同时,通威在硅料领域的竞争力不断强化。通威旗下永祥股份拥有四川乐山、内蒙古包头、云南保山三大高纯晶硅生产基地,已打造出了全球单体规模大、综合能耗低、技术集成新、品质优的智能制造生产线,2020年,高纯晶硅产能已超过8万吨/年,单月出货量超过8000吨,全球领先。随着进一步的投资、扩产,公司产能预计到2021年底将突破18万吨/年,进一步巩固高纯晶硅全球龙头地位。

众所周知,光伏产业发展离不开成本与政策。而随着政策逐渐退坡、光伏发电平价上网,“技术领先、成本领先”令光伏企业的发展逻辑逐渐回归市场。

在这一过程中,通威凭借着全球第一的电池片产量以及对技术的不断创新,成功将规模优势转化为成本优势;而通过因地制宜的硅料发展策略,通威也将四川、云南的水电优势充分发挥,从而使硅料的成本做到了行业最低。

如今,技术领先、成本领先将通威送上了产业“高”地。

2016-2020年,光伏业务在通威股份的营收占比不断提升。2020年,光伏业务以超过50%的占比超越了农牧行业,成为通威股份的第一大业务板块。

刘汉元在接受《英才》记者专访时表示:“光伏行业本身迭代更替的太快,政策因素、环境因素、竞争因素都是变量,面对种种变量,稍有不慎,就会卷入各领风骚三五年,稍不小心回到解放前的这种怪圈”。

“因此,你不强就去做大,相当于跳进火坑。只有在行业里占据前三名,甚至是要位居第一的时候,你才能够扩张。”站在电池片以及硅料的高地,刘汉元确认了通威进一步壮大的逻辑。

第一主角

化石能源催动的发展红利,令近300年来的人类文明发展取得了高光成就。但予取予求的消耗已经无法满足人类文明对发展需求的爆炸式增长。

在发展与桎梏的强烈对立中,能源变革早已经不是一门在商言商的生意。而是关乎人类共同命运的历史宿命公约数。

在这样一个确定性极强的预期格局下,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箭在弦上。2021年全国两会,“碳达峰”和“碳中和”首次被写入我国政府工作报告。光伏产业的增长空间随即再次扩容,产业、资本的“狂欢”推升了光伏行业的含金量。

因此,这个时候做大光伏发电毫无疑问拥有着更为确定的前景。在采访中,刘汉元对于光伏产业在未来清洁能源格局中的角色给出了“第一主角”的定位。

光伏发电成本下降了超过90%,光伏发电平价上网时代已经来临。当行业补贴、技术进步、企业降本共同抹平了行业成本高企的比较劣势。能源转化的最短路径、光伏硅料的充足资源、规模优势带来的行业护城河就成为了支撑刘汉元关于光伏将成为未来清洁能源发展中“第一主角”的论据。

刘汉元对于其“光伏第一主角”的论述补充道,虽然风电可能不认同,但是光伏发电拥有着物理空间最短,输出路径最短,输出能源最直接的优势,其他的转换方式你把它变成蒸汽,变成水,然后又拿一些推动器发电,这中间还有很多运动部件。

2121年上半年我国发电量结构

与此同时,硅料的产出有着充足的原料。“玻璃多不多?沙子多不多?相对我们人类的需求,这些资源是足够的、甚至是无限的”。

最后,他表示,比晶硅更高的技术应用路径可能是存在的,但随着当前技术路径的成本不断优化,成为主流技术路径。其不断壮大的规模化效应所带来的成本优势、效率优势将成为其他技术路径可能“弯道超车”的掣肘。

正如通威与宁德时代就正在各自的赛道上共享着相似的技术发展逻辑。

虽然汽车电动化的技术路径早在上世纪之初就已经被提出来,但是当时化石能源驱动的技术路径其成本远低于电动驱动,因而汽车工业与化石能源相互成就,共同发展;如今虽然“氢”能将成为汽车能源的终极解决方案越来越为学者、企业所认可,但锂电池却依然是汽车电动化发展格局中的主流技术路径。

据此,刘汉元告诉《英才》记者,光伏发电将会占据未来可再生能源来源的60%-70%甚至更高,成为未来可再生能源中的主角;风力发电占据20%;剩余的10%由水电、生物质发电和核电等发电方式组成,这样一个图景将会支撑未来二三十年“碳中和”产业的转型。

数据显示,2021上半年,我国总发电量为3.87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3.7%。虽然近年来,我国的清洁能源发展取得了较大成绩——风力、太阳能发电量都稳居全球各国之首。但以煤炭为主的火力发电,依然占据主导地位,今年上半年火力发电2.83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5%,占比高达73%,依然是我国最核心的发电类型。

由数据可见,光伏的发展增量还有着“高不可攀”的天花板。能否在行业保持领先,规模化所带来的各项优势仍将在一段时期内成为通威最赖以依仗的发展路径;而另一项数据也在向通威提出考验。

通过梳理2021上半年我国的发电结构,太阳能实现了858.2亿千瓦时的发电量,发电总量占比只有2.2%,同比增速9%,而仅有水力发电量的增速低于太阳能发电。

在历史宿命、政策推动的客观外部条件积极向好的情况下,太阳能发电相对较低的增速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行业上下游发展信心错配的问题。对于这一问题,通威又是如何看待的呢?

错位竞争

8月17日,通威股份发布2021半年报,报告显示,公司营业收入 265.62 亿元,同比增长 41.75%,净利润29.66 亿元,同比增長 193.5%。

这是通威股份上市以来最为优异的业绩表现成绩单,但其实催动这份喜人增长的成绩单背后的正是一个简单地商业逻辑:供不应求。

对于业绩的喜人增长,通威股份给出了两点原因说明:2021上半年,公司各业务板块经营稳健。其中,高纯晶硅业务受益于下游需求的增长,产品供不应求,市场价格同比大幅提升,公司高纯晶硅业务满产满销,盈利实现大幅增长;在产业链供需不平衡的特殊情况下,公司电池片业务仍然保持了满产满销,量利同比均实现较大幅度增长。

根据数据显示,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全球经济倒退,然而我国光伏行业逆流而上,延续了多项世界第一。应用市场实现恢复性增长,2020年我国光伏新增装机48.2GW,连续8年位居全球首位;累计装机量达到253GW,连续6年位居全球首位

行业持续增长的背景下,光伏产业链龙头企业的获利更为集中。多晶硅、硅片、电池片、组件四个环节,产量排名前五的企业在国内总产量中的占比分别为87.5%、88.1%、53.2%和53.2%。

毋庸置疑,根据这份数据,通威与隆基这对光伏双雄演绎了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

从2017年开始,也就是通威股份正式进军光伏产业后不久,通威股份就与隆基股份建立了合作。作为位居上游的硅料、硅片两家企业,通威股份与隆基公司先后通过成立合资公司、相互持股旗下公司、签订优先采购产能协议等方式进行了日益加深的关系绑定。

与此同时,两者纷纷在扩产的道路上携手前行,彼此成就。根据数据显示,从2018-2020年,多晶硅、硅片产量排名前五企业在国内总产量中的占比分别从60.3%、68.6%大幅提升至87.5%、88.1%。这两个环节行业集中度的提升,通威股份与隆基股份贡献良多。

刘汉元告诉《英才》记者:“我们双方在各自生产环节当中能够提供质优价廉的产品,同时我们又开放中间的股权投资分享价值。通过连股连心,同力同心,双方的共同利益是有支撑的。即便今年多晶硅涨价,但我们依然保持着上述共识。”

“哪个行业能够率先实现这种差异化的竞争生态,哪个行业可能会更健康。”他补充道。

但光伏产业的景气度提升,也吸引着外部玩家的进入。上机数控(603185.SH)和京运通(601908.SH)自2019年就开始拓展单晶硅片业务。生产项目也相继落地。虽然与通威并无“直接冲突”,但外部玩家的进入难言对现有格局不产生影响。

对于在产业一体化上的扩张,刘汉元表示,“错位竞争是我们都认为合适的格局。”但随着行业规模的壮大,作为头部企业的通威客观上要面临潜在竞争对手的冲击。

但是,不抱有野心并非不做未雨绸缪。一体化依然是光伏产业链参与企业,尤其是龙头企业的必修课。2020年,通威股份、隆基股份等光伏龙头企业公布的扩产项目多达40个,囊括产业链上下游各环节,累计计划投资总额超过2000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通威与隆基分别在硅料与硅片“偏安一隅”,但是在电池片领域,通威与隆基存在着客观的竞争关系。但是与上游的硅料、硅片不同,电池片行业的集中度并不算很高,而且目前隆基所产的电池片主要用以自给自足。

根据通威股份的计划,预计2022年底,电池片年产能将超过55GW。相较于2020年实现的27.5GW产能,提升了一倍。

来到硅料环节,根据计划,通威股份计划投资140亿元在乐山建设年产20万吨高纯晶硅项目,一期10万吨计划2022年底投产。

不难看出,要在光伏产业的发展中保持优势,首先要“聚焦”才能做强做大;与此同时,面对更多的新进者,企业可以不谈“野心”,但一定少不了“进取心”。

双轮驱动

投机者似乎偏爱追涨杀跌,然而价值投资者更愿意做时间的朋友。

如今已经成为国内新能源汽车龙头的比亚迪早在2008年就获得了巴菲特的青睐,而直到2015-2016年,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才真正爆发。时至今日,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市场,而巴菲特在投资比亚迪上的浮盈也已经超过500亿。

如今新能源汽车市场在中国的发展如火如荼,但除此之外还有哪个行业可以有如此巨大的增量发展空间?光伏产业一定是为数不多的选项之一。

在2020年末,包括易方达、睿远基金、朱雀基金、云南能投等多家投资机构竞相参与通威的定向增发,由此可见,光伏行业的增长正备受明星资本追捧。另一方面,随着“十三五”时期消除绝对贫困的任务圆满完成,“十四五”时期崭新到来。中国又一次站在了历史新时期。乡村振兴成为了接下来这一时期的发展“主旋律”,农业现代化正在成为新的“风口”。

如果想研究光伏+农牧的成长空间究竟有多大,那么通威正是最合适甚至是唯一的标的。

通威除了在上游硅料、中游电池片保有着行业主导地位,其切入光伏产业时所开创的“渔光一体”模式更解决了终端应用场景的覆盖问题。而“渔光一体”模式正是通威对其“光伏+农牧(渔业)”的协同整合。

在跨界光伏赛道之前,通威用了10年时间成长为饲料行业龙头,核心产品是水产饲料。在进入光伏产业后,原有主业多年来依旧承担着通威生意经中最大的蓄水池。但随着光伏从周期性产业渐渐过度至成长性行业,光伏业务的收入稳步增长,直到2020年,超过农牧业务成为第一大主业。

2018-2020年各环节CR5占比变化

双主业的协同下,通威“渔光一体”得以不断发展。通过水上产出清洁能源,水下产出健康水产品的“通威模式”“渔光一体”令两方主业相互产业赋能。刘汉元告诉《英才》记者:“渔光一体不仅令单位国土面积的财富输出价值实现了5-10倍的提高,也对中国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的协调发展做出贡献。”

据《英才》记者了解,通威和汇泰集团共同投资建设的滨州沾化通汇光伏发电项目,是目前国内单体规模最大的“渔光一体”项目,自2020年6月建成投运以来,项目累计发电2亿千瓦时,节约标煤5.54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4.4万吨。

与此同时,光伏产业的增长红利也为农牧业务积聚了更为优厚的发展沃土。在资本市场的备受追捧也令实业得到了资本赋能。

作为传统优势业务,通威在饲料产业本就享有淡水饲料全球最大廠商的市场地位,叠加2005-2020年,饲料企业从15000家减少至3000家的行业集中度大幅提升,通威的饲料业务一直为上市公司贡献着稳定的资金。此次光伏业务进入成长通道,通威在资本层面的谋划则有了更多的腾挪空间以及实施可能。

7月5日,通威股份和天邦股份同时公告称,天邦股份拟向通威股份转让水产饲料和猪饲料业务,上述资产业务的合计作价约为12.5亿-15亿元。通威、天邦都是国内排名前十的农牧企业,强强联合的产业意义不言而喻。

对此,刘汉元也独家回应《英才》记者:“在通威基本发展定位不变的格局下,资本层面的相关并购可能会有所增加。”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双主业在产业层面的发展势头正劲,通威在资本市场上或许会将有更多合纵联姻的可能性。能否在发展红利期打造1+1>2的双主业驱动引擎,就让我们拭目以待。

猜你喜欢
硅料通威发电
镇江父子豪赌
风向标!通威独创“一年两季鱼”新模式,如何为养殖户鼓起“钱袋子”?
“发电”
光伏硅料报价已破20万元/t半年暴涨120%
硅料破碎装置的设计与应用
从千亿市值到万亿市值,行业大佬通威正在做哪些准备?
柠檬亦能发电?
连续三年保持50%增长,入驻通威、新希望养殖基地,这家渔机企业将打造未来无人渔场
原生硅料对半导体器件品质的影响研究
摇晃发电小圆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