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诗歌教学的教育活力

2021-10-31 02:44李卫华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21年10期
关键词:诗歌教学统编教材

李卫华

摘 要 激发诗歌教学的教学活力,要立足于“双新”背景,守正创新。创设真实有效的教学情境,创造性地抓住诗歌的语言、形象、韵律、节奏等特点落实具体的教学任务,打破诗歌体裁和篇目等方面的限制,实现学科、任务和单元教学资源等方面的整合,构建开放多元的诗歌教学体系,在真实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立德树人,充分发挥诗歌教学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 “双新”;诗歌教学;教学活力;统编教材

教育活力,是教育系统内的组织和个人所具有的旺盛的积极主动生存和发展的能力。从内涵上说,教育活力指教育系统或组织在一定社会和历史背景下按照系统或组织特性运行时所表现出来的生命力、适应性和可持续发展状态与能力。“双新”背景下的教育活力并非以革命的姿态把以前的教材教法全部颠覆,它是守正创新,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变化革新,是那种大家经过努力就跟得上的创新。即尊重教育基本规律,呈现思想上、行动上或表达上的生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构建开放多元的诗歌教学体系,充分发挥诗歌教学的育人功能。

一、创设情境,激发形象感悟的教育活力

文学形象是指文本中呈现的具体感性的、体现作家审美理想的自然和人生的图画。诗歌中的形象主要包括诗人的形象和诗歌的主要意象,诗歌教学要从诗歌的内部语言现象出发,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感知作品的艺术形象。

首先是创设形象情境来感悟诗歌形象。形象情境以形象思维为抓手,整合多学科知识,以形象感知来激发诗歌的教育活力。在《沁园春·长沙》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展示长沙“橘子洲头”的真实图片,全景是湘江中沙洲改建成的船形“橘子洲”,象征“百舸争流”,船头是毛泽东的半身雕像,象征“独立寒秋”。引导学生从文本里找根据,橘子洲头的毛主席雕像能准确表达诗词的内涵吗?“独立寒秋”三句,刻画出一个顶天立地的伟人形象,他置身于秋水長天之中,体现了高远的天地境界。如果只是半身像,就难以体现诗词中俯察“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视角。此情境可以突破课堂的空间局限,激发学生形象思维活力,真切感悟伟人形象。如《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教师可结合诗题及内容,根据阿基米德的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地球”画一幅画,并展开想象:一个巨人站在地球边上号叫,他的声浪掀起了太平洋的滔天巨浪,象征着五四运动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发动猛烈冲击。

其次是创设语言情境。教师要灵活利用诗歌的语言创设教学情境,在语言中发掘诗歌的教育价值。如在《沁园春·长沙》的教学中,“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一句,一个“击”字凸显出雄鹰矫健有力、极速竞逐的气势,表现进步青年打破旧秩序的豪迈和摧枯拉朽的力量;一个“翔”字突出了鱼的轻松自在,水的澄澈透明,表现了革命青年斗争的从容不迫和自由自在。对于文本中语言运用的经典范例,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认真仔细的揣摩体味。还如《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七个“力”字的连用,凸显出时代巨子掀起的洪流连绵不绝、滚滚而来的磅礴气势,以及作者面对巨变抑制不住的激情。通过对这些段落有感情的朗诵,可以将学生带入到作品的情境中,让学生对作品的感情形成直观的感受,促进学生对作品内涵的深入理解。

二、任务驱动,激发鉴赏表达的教育活力

在诗歌教学中,除了传统的语言、形象、情感赏析之外,我们还要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中蕴含的丰富意蕴,另辟蹊径,激发诗歌教学的教育活力。例如,《致云雀》中“云雀”形象的欣赏,就可以尝试从韵律的角度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究。

结合英语原文和江枫的译本,我们考察《致云雀》第一节,江枫译本保留了原文一韵到底的特点,韵脚“灵”“禽”“近”“音”“心”,声调以平声、上声为主,语气温柔舒缓,适于表现云雀灵动清新的形象和作者满怀深情的赞颂。英语原文韵脚[t]为清辅音,发音轻柔多情,似乎恐怕惊动了这来自天堂的精灵。江枫译本用韵上与英语原文保持一致,以韵脚来组合语义。原文单词“unpremeditated”本义是“非预谋的;非事先策划的”,江枫译本“不事雕琢的”接近原文义,能表现云雀的清雅脱俗。第五、第六节英语原文隔行押韵,错落有致,第五节韵脚为双元音[au]和[ia],第六节韵脚为双元音[εa]和[au]。相较于首节,这两节的押韵词语读音开放洪亮,大气奔放,适于表现云雀“欢乐的强音”“溢遍宇宙”的“利箭”般的穿透力。江枫译本也注意到这个特点,同样的隔行押韵,押韵字“箭”“间”“后”“宙”多为入声字,发音与语义匹配,洪亮有力,余音绕梁。于此,诗歌的韵律、形象、意义融合一处,相得益彰。

“格律诗节奏偏重外在节奏,为此,有时不免对内在的意义有所割裂,这就是格律诗中的‘形式化现象。自由诗节奏偏重内在节奏尤其是内在情绪节奏,为此,它不讲求外在节奏的整一性;有时为了追求某种情绪节奏,也会对内在的意义进行割裂,这就是自由诗中的‘跨行现象。”《峨日朵雪峰之侧》中“跨行”的节奏变化就值得注意。比如“在锈蚀的岩壁/但有一只小的可怜的蜘蛛/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诗歌的自然分行显示出卑微与伟大的辩证统一哲理。“我”胸怀着“雄鹰”之志,自认为已征服了很伟大的高度,但在这个高度上与我为伍的依然是“蜘蛛”这样小小的昆虫,分行体现作者的心理落差。但它与“我”一样,是渺小而又伟大的征服者,平凡但不甘平庸,勇于攀登,与“我”共享他人未有之“快慰”。“快慰”独立成行,强调其来之不易、充满光荣自豪之情,铿锵有力。

学写诗歌也是本单元教学目标之一,探究诗歌的韵律与节奏是为激发创作诗歌的活力做准备的。《沁园春·长沙》押韵字韵母为“ou”或“iu”,音调悠长,舒展大气,在韵脚的余音中,一代伟人谈笑间指挥若定的气度隐约可见。“看”为上片领字,领取祖国山河壮丽多姿的秋景。“恰”为下片领字,领取同学少年意气风发的形象。这两个入声字有很强的爆发力,能准确表现欣赏祖国大好河山的激动不已及感受到自己责任担当的时不我待。领字领取的两部分间韵脚“流”“遒”相对、“由”“侯”相对,语义关系丰富:在“百舸争流”的场面激励下,有志青年怎能不勇立潮头,“挥斥方遒”?当“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新时代来临时,以旧军阀为代表的“万户侯”们怎能不如粪土一般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在真实的语言实践中创设真实的写作情境(如建党100周年),学生就能真正做好学写诗歌的积累和准备,自然也就能写出像《沁园春·爱我中华》这样的优秀作品。

百年华诞,流光溢彩,往昔艰难。忆大好河山,风雨飘摇;历史伟业,化作美谈。南昌风云,辽沈鏖战,筚路蓝缕挽狂澜。待今朝,愿不忘初心,做好儿男!  青春年华不晚,盼我辈爱国之心燃。望翩翩学子,砥砺前行;才华大展,各具内涵。不惧挑战,勇立潮头,再把华夏盛世延。思当下,须发奋读书,共同当担!

三、多元整合,激发逻辑思维的教育活力

激发诗歌教学的教育活力,要敢于突破传统教学的限制。首先要突破学科壁垒,实现学科整合,如前所述中英双语对照,文本与电影、绘画、雕塑等的整合。学科整合能将学生置于一个更加广阔的空间,使他们有机会同时接触到不同领域的内容,形成“一对多”的碰撞与对话,取长补短,更有助于锻炼批判性思维,使专题学习焕发活力。其次是突破古今中外的边界,实现任务整合,从形象、情感、韵律、节奏等方面探究格律诗和自由诗之间、中国诗歌和外国诗歌之间的共性特征。再次是突破单篇局限,实现单元贯通,整合单篇与群文之间的教学逻辑,以发掘诗歌更广阔的思想内涵的教育活力。

《红烛》一诗篇幅较长,九节之间的逻辑关系要梳理清楚。教师可以让学生为每一节拟一个小标题。如第一节“红烛的颜色”、“这样红的烛”表现火热鲜红的赤子之心。第二节“红烛的迷茫”,我从何而来?为何要燃烧自己、毁灭自己?诗人内心有许多的矛盾冲突。第三节“红烛的坚定”,燃烧自己发出光热,原是我天然的使命和本來的职责。第四节“红烛的责任”,燃烧自己,烧毁世人的空想和禁锢思想的牢笼,拯救所有被囚禁的灵魂。第五、六节“红烛的困顿”,红烛受到多方“残风”的影响,为不能稳定地最快地实现自己的责任而着急、伤心、流泪。第七节“红烛的理想”,用自己的身躯去孕育新世界的花朵,结成理想社会“快乐的果实”。第八、九节“红烛的精神”,毁灭自己,照亮世界。

以上是单首诗歌的逻辑思维,那么本单元五首诗歌之间有什么逻辑联系?作为统编教材的起始单元、文学阅读与写作的起始任务群,这五首诗歌按什么逻辑排序?第一首诗“同学少年”“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展现了一代伟人的形象,他引领时代更替,改写历史进程。第二首诗“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的“洪涛”,代表科学与人文巨子,他促进科技人文进步,推动社会文明发展。第三首诗“红烛”,代表开创新世界的仁人志士,他为社会的公平正义无私奉献、舍生取义。第四首诗那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代表追求理想信念的普通凡人,无数个他们为社会的进步发展默默付出。第五首诗里“鄙弃尘俗”的云雀代表平凡却不甘于平庸、超凡脱俗、追求崇高的雅人。伟人、巨人、仁人、凡人、雅人,五首诗歌分别代表着各种不同的人群,无论平凡还是伟大,每一种青春都能催人奋进。

四、自我观照,激发立德树人的教育活力

“立德”就是树立德业,就是坚持德育为先,通过正面引导来教育人、感化人、激励人;“树人”就是培养人才,就是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合适的教育来塑造人、改变人、发展人。通过创建诗意人生的“青春图谱”,激发学生进行自我观照:青春如此多娇,青春的形象多彩多姿,为同学们的生涯规划提供了多元选择:可以立鸿鹄之志,成一代天骄;可以成为科学或文化巨子,在人类进步的过程中留下精彩华章;可以以天下为己任,为国家事业鞠躬尽瘁。更多的人会成为普通劳动者,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无闻,但是也不能放弃对崇高精神的追求。学习完这个单元后,教师可以请同学们结合本单元的青春形象,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对青春的思考。

生1:为时代之青年,应胸怀天下。世界不再是重重阻隔下的分散文明,而是阡陌交通的地球村。坦率地说,我的偶像是外交部官员,羽扇纶巾之儒雅,纵横捭阖之气度,无论是王毅大哥的不怒自威,还是华姐的从容不迫,或者爽叔的认真可爱,都让我感觉到弱国无外交,强大才有发言权。

生2:电影《无问东西》里有一个场景让我沉思,诗哲泰戈尔在清华礼堂演讲。他郑重地问台下的清华学子:“你们有的是什么?有什么东西你们可以拿出来,算是你们给这个新时期的敬意?”这个问题不仅为电影里的吴岭澜指点了迷津,也让处于青春期的我反问自己:应该拿出点什么来?

生3:我希望我的青春能驻留在那些发黄的照片里,住着普陀真北路的老房子,单元楼的家门还有两道,楼道灯光昏黄,早点摊搭在报刊亭旁边,公交车上的老阿姨向着窗外“瞎叫”,车摇摇晃晃,马路宽宽敞敞。慢慢地,报刊亭没了,早点摊变成了汤包馆,公交车拉上了电线,两道门锁变成了密码……

激发诗歌教学的教育活力,要从诗歌教学的基本规律出发,落实“双新”精神,加强实践性,以灵活创新的教学方式构建开放多元的诗歌教学体系,充分发挥诗歌教学的育人功能。还应关注美育视野下的诗歌教学,呈现诗歌美育教育的活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

猜你喜欢
诗歌教学统编教材
统编教材初中语文群文阅读的价值及教学策略初探
从最新初一语文统编教材得到的教学启示
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初中历史统编教材中的人文主义精神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课后推荐组文的使用策略
用好助学系统确定教学内容
基于作文视角的统编教材运用
浅析诗歌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小学语文诗歌教学探索
浅谈技校语文诗歌教学中的情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