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工作节奏

2021-11-13 14:06艾广明
共产党员(辽宁) 2021年3期
关键词:庖丁张弛节奏感

文/艾广明

听歌赏乐,明确感受到音节强弱、长短有机地组合,富于变化而又有规律,这就是音乐的节奏。节奏现象也不限于音乐,在自然界和社会上广泛存在节奏。日月起起落落,春夏秋冬周而复始,大千世界虽变化万端,总有规律,似有节拍地运转。人以呼吸维持生命,一呼一吸,节奏鲜明,夜以继日,年年岁岁。工作有没有节奏呢?很多人可能没想这个问题,其实节奏普遍地存在着,只不过不大觉察而已。

《庄子·养生主》讲了“庖丁解牛”的故事,这个故事寓意挺多,用来说明工作节奏的道理可谓恰如其分。厨师庖丁在梁惠王面前宰牛,庖丁手触之处,肩靠之处,脚踩之处,膝顶之处,都伴有皮骨分离的声音。庖丁宰牛的时候,劈开筋骨间大的空隙,沿着骨节间的空穴运刀。当遇到筋骨交错的地方,刀子轻轻地动一下,哗啦一声骨肉分离……这么说起来,“解牛”好似演奏一个乐章,动作娴熟的操刀手,才能节奏感如此鲜明。试想解牛的是个生手,操起刀来手忙脚乱,哪还有节奏感?

工作中有节奏感,张弛有度,解决问题有规律可循,代表着工作是良性的、可持续进展,也说明做事的人胸有成竹,应付裕如,即使工作紧张,也能从容不迫。人们刚接触一项工作,往往感到迷茫,一时陷入忙乱。工作一段时间后,渐渐入门,掌握规律,人与事和谐,团队相互协同,工作就有了节奏。工作的节奏令人感到美妙,但美妙的事情不会俯拾即是,唾手可得。比如钢琴家弹奏名曲,节奏悠扬婉转,高低错落,前后呼应,何其美妙。而同一首乐曲,初学乍练的往往弹奏不出节奏感,时不时就跑调了,甚至弹得“都不在调上”。由此可见,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在工作中轻易找到节奏。建立工作节奏,需要在掌握规律上下功夫,在知行统一、心手相应上努力。

工作中的节奏不是抽象的,笼统说是张弛有度、变化有序,但具体工作中怎样张弛、变化,不是生搬硬套就可以生出节奏的。《孙子兵法》讲军事行动“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很有节奏感。在实战中如何体现出节奏,则必须从实际出发来运筹。三国时期蜀国的将领马谡奉命守街亭,想当然地在山上扎营,准备敌军到来,将士置之死地而后生,猛虎下山般杀敌。设计的军事行动似乎有点节奏感,可实战并没出现这样的节奏。山上扎营,守军被敌方包围,断水断粮,突围又不成,军心大乱,全都成了瓮中之鳖。干事业、做工作根本的是认识和掌握工作规律,实事求是地探索,形成符合工作规律的节奏。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工作需要改进、创新,节奏也相应调整,何必总是老调重弹?

工作节奏感强,干起来得心应手,也在于人与事的统一、和谐。团队做事,大家协调配合,才会形成良好、可持续的节奏。这节奏具有张力和惯性,推动着工作持续发展。演奏乐器的大师,无论艺术水准多高,刚接触一个乐曲,也感生疏,动作难免迟钝,多演奏几遍,心手才会相应,乐曲才会悦耳。一个乐队呢,情况更复杂一些,有的乐手掌握不好节拍,发出不和谐的声音,曲调的节奏就被破坏了。工作大都连续性很强,有一致性也有变化。一个团队只有适应工作要求,具备相应的能力,既紧张又从容,工作的节奏感才顺畅。

工作的节奏应该保持积极进取的主调,要做好工作,必须讲效率,克服困难去争取胜利。“工作就是斗争”,干事业怎会轻易成功!工作中的节奏多属于进行曲,无须伤感和咏叹。乐曲可以表现喜怒哀乐各种情感,可要干事业、干成事业就不应伴随着低沉和哀鸣。

积极进取并不等于单调地“冲、冲、冲”,长跑运动员全力奔跑,也不能一味冲刺,而是合理分配体力,有跟跑,有加速,还要根据竞争对手情况调整策略。工作应该抓紧进行,又要分清轻重缓急,不能一味搞突击。有的人性格急一些,做事风风火火,有的人性格偏于沉静,做事不急不躁,这不同的个性在人群里常见,但工作中并不适合随意发挥个性。工作有普遍规律,对工作者也有专业的要求,人们性格的“快节奏”“慢节奏”都应该调整到科学、合理的工作节奏上。

猜你喜欢
庖丁张弛节奏感
高质量语文学习任务的建构与运用
《节奏的美感》教学设计
牛的断想
《节奏的美感》教学设计
“种”珍珠真神奇
灶王爷秀逗记(八)
秋天
“庖丁”解小度
张弛的裤子撕掉了
掌握规律是学习上精益求精的不二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