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log博主个性化身份的建构
——以哔哩哔哩Vlog博主“在下小苏”为例

2021-11-14 13:36张超
声屏世界 2021年21期
关键词:私人化小苏哔哩

□张超

Vlog的纪实性特征本质上是以“真实为外延、表演为内核”的影像文本,在两者共同作用下塑造了Vlog博主极具信服力的优质形象。哔哩哔哩弹幕视频网站是国内最重要的Vlog专区之一,本文以哔哩哔哩百万粉丝Vlog博主“在下小苏”为例分析Vlog博主个性化身份的建构逻辑。

个性化身份基于“理想自我”而实现

Vlog并非完全真实反映博主的生活,而是通过“适度真实”的形式来进行表演,这就为博主塑造个性化的“理想自我”提供了前提条件。基于“理想自我”的目标,需要以Vlog的形式来表演博主和观看者所需求的“理想生活”,建构出一种生活神话,同时通过与观看者之间的互动,来完成博主本人和观看者对“理想生活”的双重肯定,进而收获“理想自我”的身份特征。“理想自我”的身份一旦确立,博主便形成了迥异于观看者和其他博主的个性化身份。

从窥视文化的视角来看,Vlog能满足Vlog博主的自我认知需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以及占据传播主导地位获得关注。对于被窥视者来说,实际上是以自我为核心进行的传播,完善“镜中我”的过程。因此对于观看者尤其是粉丝群体而言,博主的身份也成为观看者理想中的身份。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个体对自我的知觉和评价是通过与周围参照框架相比较而获得的。依据比较的方向,社会比较可以分为三类:如果个体以提升自我为基本动机,选择与比自己表现稍好的人进行比较,这种比较就被称为上行比较。Vlog所呈现出的精致表演使Vlog博主在展示内容的同时,给观众带来更多的是上行比较,所以Vlog博主在这种比较中凭借“理想自我”的展现也会收获相对优越感。哔哩哔哩热门视频博主“在下小苏”在个人信息简介中标榜了其清华大学学生的身份,同时制作了大量与清华大学相关的学习经验、校园生活分享等视频。清华大学本身的影响力和Vlog视频中精心挑选的学习生活场景,塑造出了一个博主本人和粉丝群体皆认同的“理想大学生”形象。

私人化表演打造立体化形象

Vlog博主的个性化身份虽然基于“理想自我”而实现,但理想化表演并不符合Vlog的纪实性色彩的要求,必然促使博主在理想化的表演之外,添加私人化表演来使个人身份形象更加立体、真实和接近现实。戈夫曼在拟剧理论中提出了“前台、后台”的概念,而梅罗维茨进一步将其拓展为“前前台—中区—深后台”理论框架。Vlog博主所呈现的“理想自我”身份塑造实际处于“前前台”的表演之中,而使个人身份形象更加立体的私人化表演则存在于“中区”表演之中。私人化表演往往以“出丑”的形式出现,但这种“出丑”则来自于博主在制作视频过程中的选择性保留,在本质上不会改变“理想自我”的优质身份形象,却为Vlog增添了真实性和接近性的色彩。另外,根据心理学中的“出丑效应”,尽管能力超群的确会使我们显得更具吸引力,但一些失误迹象也会令人们的吸引力更为集中,所以“出丑”其实是塑造理想形象的一个辅助。此外,在Vlog的“深后台”之中还隐藏着Vlog博主本人在现实中的真实形象,但由于私人化表演的欺骗性,观众会产生见到了博主真实形象的错觉。因此,中区的私人化表演对于Vlog博主提高视频吸引力以及个性化身份的建构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博主“在下小苏”非常善于利用私人化表演中的“出丑效应”,比如骑电动车摔车、分享倒霉和失意的经历、配土味的音乐来冲抵自身的时尚形象等,都使得个人身份在观看者的心目中更加丰富和饱满,以此传递其本身是真实的人物印象,同时从反面加强了其“理想自我”形象的真实性。

个性化身份的双重建构过程

伯格和卢克曼在《现实的社会建构》中提出现实是社会建构的,社会现实带有客观的现实性,但它也确实是由表达主观意义的行动所建立起来的。对于Vlog创作而言,社会的客观现实性体现为一个制度化的传播环境,即在进行第一个Vlog创作之前即有一个“先验的”传播环境,这种传播环境的客观存在首先会影响到Vlog的表现和创作形式,体现于视频的长度、剪辑风格、配乐、选题等。由于“先验的”传播环境的存在,Vlog的生产从一开始便不仅仅是Vlog博主主观意义的体现,而且是客观创作环境的反映。同时Vlog博主的身份建构会基于一个参照框架来进行,这种参照框架的建立来自于想象他人和粉丝群体的期待。想象他人不同于真实的粉丝群体,而来自于Vlog博主对于粉丝群体如何看待自己的想象,在实际视频创作中既可以体现为主动迎合这种想象来获取理想的粉丝群体,也可以体现为刻意回避某种期待来加强个性化身份的塑造。受到客观创作环境以及参照框架的影响,这种视频生产反映到Vlog博主的身份建构过程之中,即体现了主观意义与客观环境的双重建构,视频文本中所建构的身份并非个体真实现实身份的体现,它暗含了观看者的期待以及个体本身的选择性呈现。Vlog博主“在下小苏”在进行清华大学学生身份塑造的过程中,其本身已处于社会对清华大学学子的期待和认知等一系列客观环境之中,但出于打破刻板印象以加强自我个性化特征的因素,“在下小苏”会呈现出不同于人们对于传统学霸只会学习的印象,而是倾向于表现出兴趣广泛和青春活泼。

个性化身份是Vlog再生产的结果

Vlog再生产对博主身份建构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叙事结构和身份建构的制度化。哔哩哔哩作为国内最具代表性的Vlog平台,会定期推出各种主题的Vlog拍摄上传活动,此外还提供Vlog的拍摄和剪辑教程。Vlog播放平台本身具有社交性和互动性的特征,通过这些特征可以给予Vlog明确的效果反馈。如B站的点赞量、投币量、收藏量,这三个指标外加观看量、弹幕量已经成为Vlog效果的评价指标。对于Vlog博主以及Vlog观看者来说,高指标意味着观看者对Vlog的肯定,而这些高指标Vlog呈现出的共同特征就成为了判断Vlog质量和博主质量的标准。而从使用与满足理论出发,观看者总是本着需求愉悦体验的动机,选择能够加强或延长积极情绪的内容,所以通过弹幕和视频评论所体现出的社会互动交往成为博主不可避免参考的因素,以实现对观看者共情抚慰的效果来构建博主与观看者之间的联系。虽然博主的个性化身份难以简单地被模仿和复制,但由于博主始终处于目光所聚集的中心位置,围绕中心位置的各个点即各个个体对这个中心期待存在一致性,这就造成处于聚光灯之下的Vlog博主所呈现的身份必然要符合“偶像—粉丝”之间的关系定位,进而在Vlog再生产中进一步强化这种身份形象。博主“在下小苏”在Vlog制作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开头简介+视频正文+歌曲分享”的三段式结构,而其中歌曲分享部分则来自于粉丝群体长期在评论区中反馈的结果,这种结构形成之后便使得其Vlog的叙事结构呈现出鲜明的制度化特征。同时,由于其处于偶像身份的定位之中,积极内容和情感疏导内容的分享成为其定期节目,而这种积极内容的引导则通常以“学姐”的身份呈现,仍然表现出对于粉丝居高临下的视角,但这种主导性地位本身来自于粉丝群体的赋予,所以最终符合了社会和其粉丝群体对于偶像和“理想大学生”的身份期待。

哔哩哔哩Vlog博主“在下小苏”塑造的学习能力强、情感能力成熟、精力充沛活泼等的“理想大学生”身份形象,在本质上体现了Vlog视频博主在与粉丝群体之间的深度交流中建构个性化身份的过程。通过确立“理想自我”身份的基调,同时借助私人化表演中的出丑效应来加强人物形象的真实性和立体性,反向确认“理想自我”的真实存在。在社会期待和现有传播环境的客观现实中,个人主观性格和客观环境的双重建构最终确立了有限个性化的博主身份形象。最后通过Vlog的再生产过程,通过对视频生产模式和身份形象呈现形式的反复确认,以及视频播放效果和来自观看者的直接反馈,最终实现Vlog叙事结构和博主身份建构的制度化。

综上所述,Vlog博主个性化的身份建构既是个人选择的结果,也是社会选择的结果,是博主、观看者以及社会客观环境共同塑造的理想身份。

猜你喜欢
私人化小苏哔哩
汽车里还能看视频刷弹幕《哔哩哔哩车机版》
盲人小苏
哔哩哔哩商业模式分析——基于商业模式六要素理论
哔哩哔哩2019年全年营收67.8亿元同比增长64%
月活数据激活哔哩哔哩商业模式如何定义仍是难点
小学语文“文本特质教学”刍议
苏唯一的心事
苏唯一的心事
林白《一个人的战争》中私人化小说创作特征探究
论晚清军队私人化的肇始、发展及影响